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觚觚拐拐自有性

觚觚拐拐自有性

时间:2024-11-08 09:39:16

佚名傅山像山西博物院藏款识:傅徵君象。适云写,石雪题。钤印:石雪(朱)世人谈及傅山(1607—1684),或感佩其入清不仕的遗民气节,或景仰其广收杂取的学问修养,或惊异其妙手回春的神医仙术,或拜倒其澎湃磅礴的连绵大草……其实,在如此盛名之下,掩盖着青主先生的另一种少为人知的艺术面向—丹青绘事。傅山曾图绘过不少绘画作品,可谓题材各异,各臻其妙,画风奇迥,别具趣味。只不过,这一切为其狂草之名所累,常常被人所忽视。

一、傅山画风寻源

一位画家的养成,无论其图式的运用,或是其趣味的趋向,抑或最终风格的确立,都不会凭空得来。即便是力求与众不同、画风奇崛的傅山也是同样。探寻傅山的绘画养分来源,可见出其大致有两种取向:其一为向前追索,通过经眼古画,追摹古人图式与趣味;其二为同辈相惜,通过与画坛师友之间的交流,互学相长。

1.过眼古画

明清之际的山西虽然文化不算发达,但书画收藏却颇为可观。这源于明初分藩时朱元璋曾把许多藏于皇室的古书画赏赐诸王,分藩太原的晋王朱㭎便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皇室书画。晋王世子朱奇源在《宝贤堂集古法帖》序言中提到:“予高祖恭王幼好法书,初之国时,太祖高皇帝赐前代墨本甚多。曾祖定王,蒙高皇帝命中书舍人詹希原教字书,故睿翰重于当代。是以祖宪王暨父王俱嗜书学,数世以来,无问古今,但字之佳者兼收并蓄,所积益富。予于侍膳问安之暇,亦留心于古人笔墨,间每令侍者取古今名人真迹法帖,张于左右,终日睇视潜玩。”〔1〕可见当时晋王府邸书画收藏之富。

现存不少宋元名画中同时钤有明初洪武内府“司印”半印以及晋王朱㭎的“晋国奎章”“晋府书画之印”等收藏印,便是晋王就国时从内府中带去之物。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传马和之《周颂清庙之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李迪《风雨归牧图》等等〔2〕。同样带走的书法墨迹亦不在少数,其中包括《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等宋代重要拓本汇编〔3〕。

时至晚明,这些曾为王府官家所有的书画藏品多已流入私人手中,其中以韩霖为最富。韩霖,字雨公,号寓庵居士,比傅山长一岁〔4〕。他与兄长韩云是山西当时最活跃的天主教徒,通科技,精炮术。虽为一介布衣,但韩霖通书画、精鉴赏,资助篆刻书籍出版,家有藏书数万卷,是当时山西最大的藏书家和书画收藏家。同时他还是徐光启、董其昌的学生和友人,与江南文人交往广泛,在明末山西的士林中的影响力颇大〔5〕。

韩霖的书画碑帖收藏既富且精。傅山与韩霖的往来也使得其过眼不少古画,故对于散入私人手中的分藩时山西王府得到的书画收藏十分熟悉。对于韩霖所拥有的《旧拓圣教序》,傅山曾发表观感:“《圣教序》旧拓本无几页。雨公所藏一册。即不宋,觉非二百年内物矣。今适见此,可称其流亚,好字者保之。”(《题旧拓圣教序》)曾经韩霖收藏的名画巨迹,还有一卷北宋画家燕文贵所作《江山楼观图》。燕文贵之画在明末已极为罕见,韩霖能收藏这一手卷,足见其财力之厚和收藏的品质〔6〕。

只不过韩霖对古书画的宝藏珍爱亦如云烟过眼,明清易代的鼎革之变使得这些古书画再一次辗转迁移。韩氏所藏大多流散市场,为人所争购。甲申国变之年(1644),傅山好友陈谧曾在兵市上购得韩霖旧藏。傅山由此感叹古书画同人一般命运多舛:“名画满兵市,贪夫贲育构。管纸淡无色,不顾虑难售。一士非新人,识自漆园旧。见之动金石,饥饿忘前后。易归意何得,似与园主遘。俗奴昧此义,真假滋訾诟。或复貌赏识,感伤为管瘦。手扪心代惊,幸画无情窦。愿言为画谢,怜侬无地受。即使真有情,娉婷从少疚。稾砧嫁两韩,习见未为垢。尚悔减红绿,令人不鹜走。今归故人笥,得无怨侧陋。”(《题陈十右玄买得韩雨公所藏管画》)

在晋王及韩霖书画旧藏逐渐散失的过程中,笃好书画的戴廷栻经过二十余年不遗余力的勤求,终成清初山西最重要的书画藏家。戴廷栻曾在《画记》中谈及其收藏过程时曾如此说:“太祖高皇帝平定海内,收元之图书珍玩藏诸御府。诸王分藩,各有所赐。久遂散逸民间。经乱后,纷然四出矣。余笃好书画,二十年勤求不遗余力。”〔7〕

傅山与戴廷栻二人关系匪浅。戴廷栻不仅是傅山物质生活的支持者,更是其书画艺术的赞助人。戴氏丹枫阁中藏书成为战乱后书籍散佚的傅山的借阅来源—“弟往日所看过《国语》、《公》、《谷》二传,皆遗失矣,偶一臆之如梦。求兄所藏此三书便中付弟,特为一点,不难也。《唐诗汇纪》邺架可有否?若有,亦愿借考数月。”(《与戴枫仲书》)同样,戴氏所购藏搜求之书画,亦为傅山所过眼品鉴。燕文贵《江山楼观图》便是在经韩霖之手后归于戴廷栻,长卷之后有傅山所题长跋,记述了此卷在明末清初遭乱散失的种种际遇,最终因戴廷栻“好古董法书器皿,见之若得,不惜列划田舍而有之”〔8〕。

[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31.9cm×161.2cm绢本设色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明清之际的傅山虽无财力搜集名迹,但以别具慧眼而闻名,并以其精湛的鉴赏力为藏家掌眼。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称傅山“辨别真赝百不失一,称当代巨眼”。与傅山交情深笃的戴廷栻所藏书画,便多经其掌眼。故而傅山对这些流散于市的古书画并不陌生。傅山对书画在乱世中流于“好事俗人”之手颇感痛惜:“然遭此丧乱,天下名人书画,粪盦灰烬,不知凡几。即幸而未坏,归之市井腥羶之手,劫厄极矣。”(《题宋元名人绘迹》)

亲眼得见古画真迹的经验,十分有助于傅山的绘画创作。戴廷栻收藏中以宋元画最为精彩,其中包括马远、马麟、刘松年、苏汉臣及两宋画院画工所绘之图,故傅山作画得益于宋元人为多。宋人大山堂堂的构图,元人荒寒率意的笔墨,都成为傅山笔下丹青的养分来源。

只不过同书法临习的态度一样,傅山虽学宋元名迹却主张化用而来。傅山曾言,丹青绘事“进乎道”,其中“各有性情”,应从中各取所需。即便是明确题为“临古”之作品,亦非复制般的照临,而是含有自我性情在其中。傅山所作《临夏珪平冈古木图》扇面,在取景构图时切山水一角,似有南宋马夏“一角半边”之感,但在笔墨运用上与夏珪不同,而更近元人笔法。同样,傅山所作《小亭秋树图》很容易使观者联想到倪瓒之画。“一水两岸”的构图、枯树空亭的布置都带有倪瓒画意,但傅山将画中山水坡石的皴法减少,意境更显萧条荒凉。这种取法于古而又保持距离的做法,显示出傅山临古而化用的态度。

[宋]李迪风雨归牧图轴120.4cm×104.5cm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丹青师友

除去追摹古人、远师宋元,与同辈探讨亦是画艺进益之径。明末清初人梁檀即是傅山的丹青师友。梁檀,字乐甫,或称伯鸾、不廛,号天外野人、芦鹜居、蒹葭主人、石崖居士,为山西太原诸生,先祖为回族人。傅山在《太原三先生传》中称梁檀“聪慧,人未曾有。……亦贫,旧居南关,小斋傍水,号芦鹜斋,古书桐琴,独寤歌也。三十四年间,回向精奉其教主事,日夜忏悔,不敢散逸。”可知梁檀善抚琴,奉伊斯兰教,与傅山往来交好。在傅山所著《霜红龛集》中,收录了其为梁氏所作《梁檀传》《燕巢琴赋》等诗文。

梁檀工书擅画。傅山称梁檀之书法能够去古出新、自成一宗,毫无尘俗之气:“全不用古法,率性操觚,清真劲瘦。字如其诗,文如其人,品格在倪瓒之上三四倍,非人所知。别一天地也。”(《晋中名能书者》)“孤洁秀峻,径自标一宗,要无俗气象。”(《太原三先生传》)

同傅山一样,梁檀作画亦从古人中来:“工缋事,年三十许前后,殚精临模古人山水、花鸟、虫鱼,无所不造微。”(《太原三先生传》)梁檀画风以大写意为主,反对死板描摹:“即不屑细曲,一味大写取意。然亦应人责,得意画极少。”(《太原三先生传》)梁氏用色颇为大胆,学唐李思训,以青绿设色,画山水楼阁界画:“斋壁挂青纸泥金画一幅,法用小李,宫殿层复,指谓山曰:‘此《天堂图》也。’又画果树一幅,寓其教分布枝叶之相。”(《太原三先生传》)可以说,梁檀大写取意的画风及青绿重彩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傅山产生影响。

可惜的是梁檀传世画作极少,我们只能从聊聊数幅作品中窥探其画风一角。山西博物院现藏有一轴梁檀写意山水画,题为“癸卯秋日,为戴枫仲先生作。弟梁檀”。可知此画原为梁檀为戴廷栻所绘。画上另有傅山所书跋文,表明其对梁檀画作的激赏:“芦鹜翁少年白描全法赵孟頫,贫道极爱之。既而恶赵之为人,即其真迹亦不欲见之矣,况其似者。乃今忆芦鹜之为人,返构其画,不可得。忽复见此如遇故人。因念芦鹜,若有临頫者,亦收藏之矣。贫道偏心尔,尔即如杨忠愍讲学主许衡,余不大解,画非讲学类,不至误人也。傅山题。”〔9〕此画因未能亲见,真伪亦待日后考订。

另一幅归于梁檀名下的画作为《傅山、梁檀书画合册》。扉页有傅山题“芦鹜能事”四字,内有梁檀绘画八开,山水、花卉各四。山水四开分绘为春、夏、秋、冬四景,题款为梁檀自署。花卉册则属傅山所题,皆为五言绝句。另有八开七言绝句与画相配,山水诗为傅山题写,花卉诗为梁檀自题。据姚国瑾先生考证,此册中山水画作应为康熙十七年(1678)梁檀为山西太原阳曲人文玄锡所作。文玄锡亦为傅山挚友,山水画作上的傅山题诗表达了清初遗民之间互敬互勉之情〔10〕。

傅山与梁檀二人不仅趣味相投,而且梁檀“不屑细曲”“一味大写取意”的画风亦与傅山十分接近。傅山曾于梁檀画上题诗:“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仿佛素心老,微茫冷眼中。伯鸾风雨臼,芦鹜水晶宫。若个琴书解,丹青乱长雄。”(《题梁乐甫画》)从中不难想见,梁檀此画图绘的是冬日雪后阳光映衬下的青松、泉水、碎石之景。其实,松石飞泉亦是傅山笔下常见的画题。二人诗文唱和,丹青互酬,趣味与画艺已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

[清]傅山小亭秋树图册22.4cm×24.1cm绫本墨笔款识:山。钤印:傅山印(白)聊逍遥室(白)二、傅山画题、画风与画理

以现存传世作品来看,傅山之画以山水画最多,花鸟画次之,而人物绝少。

1.山水画

在傅山的绘画作品中,山水画作存世数量是最多的,表现形式亦多样,从形制上可分为轴、扇、册三种。有趣的是,三种不同形制亦分别承载着傅山山水画的三种不同面向。

《户外一峰图》《汴堤春色图》《秋日图》《江深草阁图》《高阁飞泉图》等图皆属高头大轴。这些画作的构图布景相仿:远景为层峦叠嶂的堂堂群山,或师法宋人,以范宽矾头石点缀山形,或略施淡彩,以青绿赭石晕染山貌;中景为树木云气掩映下的茅屋草阁,透露出丝丝人烟气;近景则为曲折溪水,古树坡石,有欲遮还休之意。其中《秋日图》《汴堤春色图》等图取法古人的意味更浓,笔法也相对谨细。《户外一峰图》《江深草阁图》《高阁飞泉图》等图则更多不求形似,以草草逸笔描摹山水树石。应该说,如此率性的写意画法并非因傅山才能不达,而是其有意的选择。

除去高头大轴,小幅折扇亦是傅山常绘之物。《柳溪归帆图》便是其中代表。此幅扇面以墨笔绘于金笺之上,描摹了春暮夏初时节,丹崖柳径之景。画中青山迷蒙,垂柳茵茵,远浦归帆,小亭茅舍,一派闲静的田园景致,与高头大轴所呈现出的大山堂堂之景截然不类。

除去写意山水,傅山还图绘过不少实景山水,或为亲眼所见之景,或为亲身居住之地,总之皆为山西的家乡景色。傅山多将这些实景山水以册页的形式加以表现,描摹相对精细,用色相对浓艳,但仍非以精工刻画、再现原状为追求。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山水六开》中,傅山便将太原府古城夕照、崛红叶、天门积雪、土堂怪柏、文笔双峰、瓮泉难老等六处著名景致图绘出来。

《古城夕照》一册表现的是太原西南的古晋阳城遗址。画中丛林鸦阵,暮霭迷离,意境荒寒,使观者颇生家国兴亡之感。正如对页傅山所题:“古城在晋祠北十里,今太原县之西北。……斜阳荒草,游客有经辄复动兴亡之感。”

《崛红叶》一册表现的是太原西北的崛山秋日之景,山势险峻,红叶烂漫。崛山曾是傅山隐居之处,山中有其读书处与行医处“青羊庵”。傅山亦深深沉醉于这深秋之景,在对页题曰:“林中历落丛灌者,黄芦也,深秋霜下,赫然如醉,是有红叶之题矣。”

《天门积雪》一册描绘的是太原西北的天门谷冬日之景。画中危峰入云,积雪凝冰,如傅山所言:“一峡卅里,高深寒栗,故多积雪。”

《土堂怪柏》一册描绘的是崛山中净因寺,俗称“土堂”。寺中保有土雕大佛,寺外仍存古柏两株。作为晚年清修读书之地,傅山自然对此景颇为熟识。画中青山如五指般高低错落,两株古柏自山腰斜出,枝干蜿蜒扭曲,树冠宛如华盖,颇具装饰感。傅山自题曰:“土堂怪柏,柏历历崖颠,殊不怪也。崖中大佛,巍绝三丈,俗传崖塌而见,故又曰‘土塔’,亦不然也。足留心目,正在翠柏丹崖之间。”

《文笔双峰》一册描绘的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太原永祚寺双塔。双塔各十三层,据说每当日出时,塔影映入水中如笔蘸研,故名“文笔双峰”。傅山将藏于山中的永祚寺双塔真实再现于画面,并在对页题曰:“双塔用形家者言,补太原文峰。各十三层。朝暾初旭,垂影河中云,仿佛笔之蘸研池也。”

《瓮泉难老》一册描绘的是晋祠难老泉奔流之景。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山下有泉数股涌出,为晋水之源。难老泉为其中最大一股泉眼,其命名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意。傅山曾多次借居晋祠,不仅在图画中表现,还在对页题识中旁征博引,借《山海经》《水经注》等书记载考辩其渊源。若对照实景,不难见出图中亭阁、泉水、山峰、松柏等皆可一一指认。

这样的山水实景描绘在《傅山、傅眉山水合册》中亦曾出现。在傅山所绘的四开山水册页中,便以其亲身居住过的西村、土堂、虹巢、帛金湖等景色入画。虽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身处今日的我们已很难将傅山之画与山水实景一一对应,但可以确信的是,青主笔下所绘之景是有实景依据的。

在对实景山水的图绘中,册页画幅虽小,却咫尺天地,气度非凡。傅山多以远观之态度,俯瞰之视角,于小画幅中包容万千山水。同时,在实景山水册页中还多次出现对角线、“S”形、“Z”形构图,将画面切分为多个片段。这种碎片化的独特处理,也给观者以支离破碎、动荡不安的视觉感受,与傅山自身所主张的“宁支离毋轻滑”之理论相通。另外,大片的留白,横断的云气,成团墨块的堆叠,排布整齐的山峰树木,双钩而不施色彩的画水法,青绿加朱砂的对比撞色,都使得这些实景山水册页呈现出装饰之感与奇崛之风。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绘画意趣,则可能来源于傅山所能亲见的山西古壁画。

[清]傅山临夏圭平冈古木图扇泥金笺本墨笔款识:临夏圭平冈古木。山。钤印:傅山印(白)2.花鸟画

傅山笔下的花鸟画多以奇松怪柏、幽兰竹石、雀鸟凫鸭、墨花游鱼等为题。

松柏是傅山花鸟画中的常见画题,《东海乔松图》《天泉舞柏图》《竹柏图》《古柏寒鸦图》《乔木硕果图》等高头大轴皆是以松柏为画面描绘主体。这些画作构图布景相近,大多由画面右下侧伸出一株盘旋虬曲的苍松古柏,孤孤拐拐向上生长,搭配以汪洋肆意的海水流泉、瑟缩冷寂的寒鸦坡石,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旁逸斜出的动荡感。傅山曾为自画老柏题诗一首:“老心无所住,丹青莽萧瑟。不知石苛木,不知木拏石。石顽木不材,冷劲两相得。飞泉不訾相,凭凌故冲激。礧砢五色溅,轮囷一蛟轶。寒光竞澎渤,转更见气力。掷笔荡空胸,怒者不可觅。笑观身外身,消遣又几日。”(《题自画老柏》)足可见傅山是借由怪松老柏之态,表达自己将心寄托于丹青中的志趣。

除去松柏,兰竹亦是傅山经常图绘之题,《兰画中堂》《兰芝图》《风竹图》等皆是其中代表。傅山曾在题画诗中如此形容兰草与竹子:“幽德不修容,放意弄水石。香邻无藩篱,喜逃人采摘。”(《题自画兰与枫仲》)“一心有所甘,是节都不苦。寥寥种竹人,龙孙伏何所?”(《题自画竹与枫仲》)可见在傅山眼中,逃人采摘的兰草及甘苦自知的竹子最能表达其内心隐逸之志。在这些兰竹画作中,傅山以草草逸笔勾画外形,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既便与灵芝这样普通人眼中的富贵之物相搭配,亦丝毫不减兰竹之清逸气节。正如傅山在《画云兰与枫仲漫题》所言:“老来无赖笔,兰泽太颠狂。带水连云出,漫山驾岭芗。精神全不肖,色取似非长。三盏醮新榨,回头看莽苍。”在傅山看来,形象肖似并非作画之追求,体味精神才是正道。

如果说松柏兰竹尚算得文人雅趣之物,那么在傅山笔下,还有一类市井平民亦喜爱的花鸟画题—芙蓉牡丹。在《傅山、傅眉山水合册》中便有一幅傅山所绘《墨芙蓉图》,上有傅山自题:“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寥寥数笔,不施色彩,便令人遥想月光映照下露水芙蓉之态。傅山亦绘有《墨牡丹图》,并有自题:“何奉富贵容,得入高寒笔。君子无不可,亦四素之一。”(《题墨牡》)可见,无论是牡丹或芙蓉,其原本的富贵之态,在傅山笔下早已转变为君子之形。

鸟雀游鱼是傅山经常关注的动物画题。《雨中花鸭图》《树石双雀图》,或以没骨之法晕染神态,或以墨线之笔勾勒外形,皆为不求形似之意。《指墨游鱼图》则连笔皆舍弃,以手指为工具,粗疏涂抹,体现出傅山不为条框所束缚,随性率意而为之趣。

3.人物画

就传世作品来看,傅山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人物画作。傅山笔下的人物,多为点景人物,隐藏于山水之中。在其《书画合册》、《霜红余韵》等册页中,便出现过这样一些点景小人。他们或闲庭信步,或拱手拜谒,或临流怅思,或泛舟湖上。傅山以极简之笔描绘画中之人,虽然无眼、无鼻、无手、无足,却神态自足。正如傅山所说:“高手作画,作写意人,无眼鼻而神情举止生动可爱。写影人,从尔庄点刻画,便有几分死人气矣。诗文之妙亦尔。”(《<杜遇>余论》)傅山笔下的人物,正可谓是举止生动的“写意人”。

[清]傅山雨中花鸭图轴47.5cm×40cm纸本墨笔山西博物院藏款识:雨中见花鸭,因残墨可惜,遂草草写意。七十翁真山。钤印:傅山印(白)4.画理

傅山画中所显露出的奇崛之风是其毕生所追求的画理所在,正如其在《题自画山水》中所言:“天下有山遯之精,不恶而严山之情。谷口一桥摧诞岸,峰回虚亭迟臞形。直瀑飞流鸟绝道,描眉画眼人难行。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问此画法古谁是,投笔大笑老眼瞠。法无法也画亦尔,了去如幻何亏成。”明末清初的动荡,多元信仰的交融,临古追摹的化用,同辈师友的交流,都促使傅山于画中参禅入味,终成自家风貌:“盘礴横肱醉笔仙,一丘一壑画家禅。蒲团参入王摩诘,石绿丹青总不妍。”(《盘礴》)

傅山作为一代奇人,字奇画亦奇,至今尚有许多未解之处。如傅山画作就功能而言,应如其书法一般,有创作,亦有戏写,有卖画之作,有赠予之作〔11〕,亦有自留之作。傅山独特的画题、画风、画理及功能,都值得后学深研。(作者单位: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

注释:

〔1〕(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9页。

〔2〕赵晶《明代画院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6页。

〔3〕〔英〕柯律格,黄晓鹃译《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4〕师道刚《明末韩霖史迹钩沉》,《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5〕〔6〕白谦慎《傅山的友人韩霖事迹补遗》,《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7〕(清)戴廷栻,《半可集》卷三。

〔8〕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1—93页。

〔9〕〔10〕姚国瑾《<傅山、梁檀书画合册>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宋元明清法书墨迹拍卖图录》,2010年。〔11〕姚国瑾先生曾指出傅山《天泉舞柏图》即为文玄锡八十一岁寿辰所作祝寿之作,参见姚国瑾《傅山〈天泉舞柏图〉考》,《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