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再议“中国画”

再议“中国画”

时间:2024-11-08 08:45:32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许多年前,笔者应《荣宝斋》创刊号主编之邀,曾写了篇《中国画还得姓“中”》一文,光阴水流,近二十年过去了,感受仍在,无妨就此话题再议论几句。

中国画,顾名思义,中国之画。与日本画(当年称东洋画)、法国画、意大利画、德国画(当年称西洋画)相对应,显然,它是一种面对外来画潮的应对之名谓。准确地说,它应称为“中国绘画”,因此,缩称为“国画”时,其意涵则有所不同了,专指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画种,一如“国学”“国术”“国乐”“国医”“国文”“国语”“国货”……

然而,举目视之,今日之“中国画”“国画”大多只能称“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绘画”当然可以采用各种风格、面貌、技术、手段乃至跨门类,凡所有者,皆可采用,管它东洋、西洋,管它油、彩、版、粉,其他画种手段都可“拿来”,也自然调和、改良、融汇、嫁接、移植等皆无妨了。

于是乎,“中国的绘画”目前状态是多元、多样、丰富无比,当然也不会落后于所谓“国际化”的风潮,什么“多媒体”“新绘画”“新视像”等等,不一而足矣。可是,“中国画”“国画”却少之又少了,甚至难得一见了。虽然大展如云,作品如云,名家如云,却是寻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精神旨趣之作“了不可得”!

笔者深知古训“苟日新,日日新”之理,艺术尤贵创造。追新逐异之时风,不断在满足着人们的视觉刺激欲。君不见,美国大片在中国之受追捧,惊险、暴力、色情、诡异、刺激、宏大集于一片,然而“中国人”逐渐被这些文化所化了,我们的文艺已找不到自己,再没有了“中国”“民族”之属性。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心理、趣味,乃至表现传统。

或谓何谓“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旨趣”?笔者认为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看待自然、看待人生,即对待生命的人文理念与态度。人人和谐、人天合一、致中和、求平淡、尚自然等皆是“中国精神”。诚然,中国画理应体现上述旨趣,至于你如何体现,是写意、写实、宏观、微观、具象、抽象、再现、表现、水墨、丹青、淡彩、重彩、工致、粗放……皆无不可。

中国画之意涵乃在于形成并影响了中国人思想之儒、释、道、墨、杂家的思想之化育显现,还在于中国人的农耕文明之悠久积淀而形成之生活与审美态度之反映。我们的“士”精神与“农”理念乃在于激扬蹈厉的天下意识与安贫乐道守土重迁的平常心态的交集。于是,我们的文艺传统便有了“离骚”之沉痛、汉赋之排奡,有了陶渊明之“悠然见南山”与苏东坡之“大江东去”……

中国画之灿烂者如《明皇幸蜀图》,之缥缈者如《潇湘图》,之恢宏者如《千里江山图》,之精湛者如《清明上河图》,之淋漓者如《潇湘奇观图》,之渊雅者如《富春山居图》……不胜枚举。为什么这种传统风韵再不能显现于时下中国画界呢?甚至连既具有传统笔墨又具有变革精神的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钱松嵒、石鲁、潘天寿、郭味蕖、石壶、叶浅予、黄胄、赖少其那种“中国画”也见不到了。

笔者很奇怪,“中国画”为什么要向东洋画、西洋画看齐?

2013年,笔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圣十字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期间专门拜访了意大利艺术研究院和佛罗伦萨美术院的院长与教授数人,其中一位殊为知名的美院教授,也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恕我实在记不住其名)的×先生在看完拙作画册后直接地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来学我们?你们还要什么中西融合?融合什么呢?其实,我们就爱看你们的‘真正’中国画(他指着本人的写意画说),我们不想看你们学习我们后画的画……”此一次拜访与对话令我意外惊喜,收获满满。是啊,回国后我一直在想这位西方大家的一问……

“中国画”还姓“中”吗?

“中国画”是否还得姓“中”呢?

责任编辑:刘光

[五代]董源潇湘图50.2cm×140cm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