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从河南坠子《玉堂春》看“赵派”艺术特色

从河南坠子《玉堂春》看“赵派”艺术特色

时间:2024-11-08 07:17:09

1958年赵铮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演出照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老师,是新中国诞生后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她终身投入河南坠子的创作、演出和教育事业,使这个质朴无华的小曲种获得了艺术上的升华,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赵派坠子艺术”。与以往传统的民间艺人不同,赵铮老师不是出身于贫苦家庭被迫从艺,而是自愿投身于民间艺术。她曾这样说过:“我第一次见到河南坠子,就像见到了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村姑。只是她的衣服破旧,缺少打扮。我对她一见钟情,以身相许。”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人,赵铮老师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并且在坎坷人生中勤奋耕耘,创演了大量优秀曲目,培育的弟子遍布全国。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对其的艺术成就和道德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赵铮老师是河南的骄傲,是中国曲艺界的骄傲。曲艺之所以香火不断,就是因为有赵铮老师这样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在不懈的努力,才保持了曲艺在整个文艺界的地位。赵铮老师是全国公认的著名曲艺改革家、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她在艺术成就上可与常香玉齐名,是众口一词响当当的中国曲艺名牌。”

赵铮老师一生崇尚正直做人、放胆从艺。她的性格刚直不阿,心肠却柔情似水,因之使赵派河南坠子具有了广博的内涵和精致的表达。“赵派坠子艺术”既有“乔派”(乔清秀)的俊俏华丽,又有“徐派”(徐玉兰)的豪放洒脱;她的表演准确精到,唱腔与伴奏音乐形神合一,美轮美奂。她的所有创作都融入了她自己的爱与恨、悲与喜,尤其是在展示主人公命遭险恶,却不放弃理想追求主题的唱腔设计与舞台形体的打造上,触觉敏锐,手法新颖。

赵派艺术博大精深,笔者虽是跟随赵老师二十余年的老学生,也不能尽述其详。下面试以《玉堂春》为例,浅析其艺术特色。

一、唱腔的多元化

河南坠子唱腔,属于上下句结构的板腔体音乐,历史有“南口”与“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是指中原腹地开封、郑州等地区流行的河南坠子;“北口”是指流行于京津一带的以乔清秀为代表的河南坠子唱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乔派唱腔,多用“i6”“35”小三度音型跳进,形成了机灵活泼、玲珑俊俏的艺术风格,乔清秀一时享誉南北,被誉为“坠子皇后”。

作为一名酷爱民间艺术的知识分子,赵铮老师以其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继承乔派唱腔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整个河南坠子的艺术层次,使之成为可以与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相媲美的大曲种,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赵铮老师在乔派唱腔的基础上实现了至少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从调式上,改五声调式为七声调式;二是在乔派轻巧俏丽的风格中融入深沉幽怨的唱腔。赵派坠子艺术的继承是多元的,她在继承乔派唱腔艺术的同时,合理引入其他唱腔流派,如在《玉堂春》开头唱腔起腔中,引用了河南坠子南口徐派的甩腔:

“正德君”三个字的唱腔,纯正乔派是这样的:

相比之下,显得平淡了许多。赵铮老师以严谨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艺术思考,将原本轻佻的唱腔和人物形象以正剧形式显现出来,揭示忠贞爱情的艺术主题。作品虽为大团圆结局,但大部分却为悲剧。为什么赵铮老师要引入徐派的唱腔?我想,原因主要是徐派慨然大气,适于宣叙悲剧气氛。

赵铮老师除继承和发展近关系流派的唱腔艺术外,还吸收借用其他曲种的音乐素材。如《玉堂春》男主人公王金龙的唱腔中,融入了北方曲种和京剧的唱腔音调。如:

由此可以看出,唱腔音乐非常符合男主人公王金龙的人物性格和身份。

二、表演的写意化

河南坠子早期全由男演员表演,内容多为长篇故事,重在讲述故事情节,而不太重视面部和形体的表演。后来有了女演员的参与,出现了短篇说唱,才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形体表演。赵铮老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河南坠子表演的,她的表演艺术一方面吸收戏曲表演艺术的成果,另一方面,按照曲艺说唱的特点,着意于生活体验,通过潜心研究和揣摹,创造了一种“写意”式的赵派表演风格。正如《赵铮河南坠子艺术》一书中所写,“如果把戏曲表演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比作细腻、缜密的工笔画的话,那么赵派曲艺表演就可以说是‘点到为止’的写意画了。”曲艺不像戏曲有那么大的场面,也没有众多的参演人员,它的小型、简洁、凝练,给观众以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再者,它又不像戏曲的一人一个角色,而是一人多角叙述故事、描摹人物。在《玉堂春》中,当演员唱到:

在如泣如诉的唱腔展开时,演员踉跄走上一步,左手的简板与右手的折扇在胸前一交叉,即生动摹写出一个披枷带锁、步履艰难、满腹冤屈的玉堂春形象。

再如,塑造男主人公王金龙时,演员念到:“苏三,我来问你,那王金龙是哪里的人氏?你要从实招来,本院我要开脱于你。”剧情上,这是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发出的信号。为了不被当堂其他人发现,演员用打开的折扇遮住半边脸,以眼睛左右横扫一遍,样子显得诡秘,然后略略一点头,斜视着道出“开脱于——你——”,活画出王金龙欲说不敢,只能眉目传达鼎力相救之意的生动情态。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员只做了王金龙的科范,观众却分明又看见了王金龙对面站立着一个诚惶诚恐、心情绝望的玉堂春。这个场景不过几秒钟的时间,但演员一举扇、一凝神,便使形神兼备,情理相融。其艺术效果令人感慨万端,过目不忘。在赵派河南坠子中,这样写意化的表演随处可见,因而成为其重要的艺术特色。

三、伴奏主题化

河南坠子的伴奏,总体包括开唱起腔之前的前奏和句与句之间的间奏两部分。传统的河南坠子,各路都有其固定的前奏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河南坠子的前奏曲,多用作演出之前的“闹台”。众所周知,河南坠子属于民间曲艺说唱艺术,说唱艺术在宋代的瓦舍勾栏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茶馆艺术的模式,即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到书棚茶座欣赏曲艺说唱,前奏曲(闹台)就是在等待观众时所演奏的曲子。前奏曲的套用,还因为过去的民间说唱艺人多数没有文化,无法全面认识伴奏的价值,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为演员歇气、接腔的过渡手段。赵派河南坠子,不单是对唱腔及表演精雕细刻,而且非常重视伴奏艺术,大大拓展了河南坠子的音乐表现空间。在《玉堂春》的创作中,赵铮与她的合作伙伴王开端老师一起,精心创作,使伴奏音乐紧跟剧情,成为唱腔音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闹台”和“帮衬”工具。如:

赵派河南坠子艺术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要打破流派的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创新求变,紧跟时代。其次要努力提高编创、表演和伴奏人员的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努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激励进取的艺术精品。第三,要深入现实生活,厚积薄发,准确、真实、形象、生动地塑造艺术形象。赵铮老师作为一代大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她创造的赵派坠子艺术,以及她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挚爱精神,需要我们潜心学习,并努力去发扬光大。(作者: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朱红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