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笔者拟从个人实践出发,结合多年学习、从事曲艺工作的经验体会,重点谈谈如何在曲艺高等教育环节中,加大曲艺理论知识的普及力度,积极拓展曲艺人才培养方向。
一、当前曲艺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我们常说:曲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因其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轻松幽默,又寓教于乐,所以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统,也在大大小小的文艺舞台上都始终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曲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易于被群众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也容易被人们理解为轻、浅、浮,很难进入到精英层面,曲艺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包括文化内涵,亦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曲艺领域虽然也涌现出了诸多的名家,产生过许多经典名作,但在整体社会认知方面,仍有很大欠缺。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解中,曲艺这门发端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远不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那么“高雅”,甚至与传统戏曲相比,也往往低人一等。
以曲艺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曲种相声为例,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相声名家辈出,名作不断,那些优秀的表演人才被誉为“笑星”,经典的作品也常反复播放和上演,但却鲜有人愿意承认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同样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理论修养,反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从事相声的创作表演门槛低,既简单又容易。譬如,常听说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瞧这孩子,贫嘴聒舌的,干脆送去学相声得了。”言下之意似乎相声的标签之一便是油嘴滑舌,耍贫嘴。这固然因为当前的相声舞台上确实充斥了一些有损于相声格调和品位的低劣作品,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相声艺术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反映出很多人对相声一贯的偏见,就连某些知名作家也在公开场合放言:“我们要放下架子,主动去写几段相声。”这其实恰恰说明,相声虽然深受人们喜爱,但其自身的创作规律、文化传统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显然,这样的社会生态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相声艺术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
不唯相声如此,曲艺中的其他曲种也多处于这样的生态劣势中,或举步不前,或岌岌可危。细究起来,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曲艺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有关。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什么是曲艺”并没有一个完整和准确的概念,分不清曲艺和戏曲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不了解曲艺的曲种究竟有哪些……由于历史的原因,曲艺(也即过去所说的传统说唱艺术)多活跃于民间,很少见诸经史子集等正统文论中,多被视作“小道”而不为人重视。人们多将其作为娱乐消遣之形式,而很少关注其内在的文化与思想内涵。甚至在学术界,也长期客观存在着对曲艺理论的偏见与漠视,以致曲艺理论研究成果的阵地缺失,声音微弱,直接影响到曲艺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这种偏见与漠视在大众传播领域表现得格外突出。我们不难看到,在相当多的媒体报道中,往往是贬多于褒,且多将焦点集中在人事纠纷上,而很少关注曲艺艺术本身。一些媒体的报道或断章取义或有意混淆概念,置事实于不顾,将原本正常的艺术争鸣经由网络的放大,逐步升级为不该有的人身攻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过多的负面信息很容易误导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绝大多数曲艺从业者的努力成果。特别是其中经常出现对曲艺的错误认知与含混表述,这些随处可见的讹误与传播乱象恰恰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于曲艺文化的关注和认知。
再有,近几年陆续面市了不少曲艺的普及读本。究其原因,应该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尤其是一大批曲艺曲种相继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关于曲艺的普及读物自然相应被纳入各地的出版计划。显然,这一现象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曲艺以及相关艺术知识的需求和关注,着实令人振奋。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又对其中良莠不齐的出版质量深感担忧。特别是有些书中明显是东拼西凑、以讹传讹的内容,再加上编著者本身对曲艺中的概念混淆,以及出版单位版权意识的淡漠,这样的“普及读本”不仅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准确的曲艺知识,更对传统曲艺在当下的传承保护产生不利因素,无形中也让那些苦于无法将严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正式出版物的曲艺专业人士更加心寒。
二、加大曲艺理论知识普及力度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固然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但毋庸讳言,与曲艺从业者的自身因素也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曲艺演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以及曲艺界内部长期以来重演员轻作者,尤其轻理论的积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曲艺作品质量的提升。曲艺学的学科建设迄今没有完善,曲艺高等教育的缺失一直以来也是困扰曲艺的人才培养和曲艺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曲艺理论研究队伍人员稀少,研究成果往往滞后于舞台创作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曲艺艺术整体社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
在许多全国性的曲艺赛事或展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报送节目名称的随意性,在曲艺创演实践中常有“歌舞化”“戏剧化”“舞美化”及“去方言化”等倾向。这都说明曲艺从业者自身对曲艺的本体认知仍缺乏正确的专业常识和必要的理论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曲艺教育环节中增强曲艺理论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曲艺理论知识的普遍匮乏,不仅仅反映在曲艺创演实践活动中时常出现的偏差与谬误,甚至在一些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思路、开展工作的具体环节上也时有体现。当前,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情很高,往往将其列入当地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予以高度重视。此举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固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落实层面尚存在一些欠缺。其中,仅以传统曲艺而言,由于对曲艺艺术的本体特征认识不清,未能严格区分曲艺与地方戏曲、民歌、民族舞蹈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差异,故而在申报项目、传承计划等后续工作中,时有表述含混、概念交叉等问题,对于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势必有一定程度的误导。例如,在一份由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发布的以祁东渔鼓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曲艺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便多次出现“大力拓展戏曲艺术服务的领域和能力”“剧种、行当”“实现湖南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表述,不免令人遗憾。
在以往的曲艺教育环节中,通常沿用的思路还是重点培养曲艺的表演(伴奏)人才,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侧重于技术性的表演基础课程,对曲艺理论类课程虽有涉及但并不做过多硬性要求。然而,随着文艺市场的日益繁荣,多元化文化格局已然存在,一名曲艺演员仅仅具备一定的表演基础却缺乏相应的理论储备,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形势。
目前,有关曲艺学学科建设以及曲艺高等教育的议题正在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开始走向正轨,令人欣慰和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展了本科教育,9所高职院校开展了曲艺大专教育(北京戏曲职业学院日前成立了曲艺系),16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同时,还有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研究。尽管如此,面对庞大繁杂的文艺演出市场,现有的曲艺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具备太多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曲艺艺术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
笔者认为,欲彻底改变曲艺艺术在当前文艺领域中的生态劣势,除了完善曲艺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更应高度重视对曲艺从业者理论素养的提高。在整个曲艺教育链条中,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一步增加曲艺理论类课程的设置,从而在教育层面上加大曲艺理论知识的普及力度,进而全面提升曲艺艺术在大文化空间的地位与影响。
三、积极拓展曲艺人才培养方向
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曲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加大和完善曲艺教育平台显然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曲艺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否单一,除了培养专业的表演人才,曲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还有其他的就业途径。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曲艺理论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曲艺艺术的整体认知程度偏低,曲艺传播过程中谬误不断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曲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曲艺教育环节中,一方面要加大曲艺理论知识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拓展曲艺人才培养方向。
在首届曲艺高等教育论坛上,笔者曾经撰文,建议恢复曲艺文学专业的科目设置,并从“培养曲艺创作人才完善曲艺队伍建设”“提升曲艺人才素养健全曲艺教育链条”和“充实曲艺人才队伍维护曲艺生态平衡”等层面逐一阐述了其在曲艺学学科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之所以有以上的建议,源自于对历年曲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仅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为例,历届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已成为各地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不过出类拔萃者仍是少数。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公共文化领域、艺术科研单位、广播影视出版行业中,我们的曲艺专业毕业生正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显然,数年曲艺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对于曲艺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得他们无论是在报刊书籍出版、群文创演活动和广播电视制作等领域,都能自觉借助曲艺学的专业背景,厘清谬误,大力推广曲艺知识,以有助于曲艺艺术在整个大文化格局中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曲艺专业毕业生的流向能够更加广泛,势必会有效减少曲艺传播过程中的误读误解,更加有利于曲艺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曲艺艺术的整体传承。
(责任编辑/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