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兢兢业业从艺,清清白白做人

兢兢业业从艺,清清白白做人

时间:2024-11-08 05:44:46

2018年8月5日,又一位曲艺界前辈魏文华大姐走了。我虽知生老病死乃天道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但每每听到某前辈去世,总会有一段时间心潮难平,感慨万千。我和文华大姐相识六十余年,自我从业以来,基本上没有分开过,6月30日还一起吃过饭,谈过话,谁料想,分手刚刚一月余,竟成阴阳相隔,怎能不令人唏嘘!在此,愿借贵刊一角,约略谈谈对文华大姐的追忆。出身曲艺之家,自幼从艺文华大姐祖籍天津东郊赤土。魏姓乃赤土大族,电影老艺术家魏鹤龄与大姐同宗,大姐之父魏雅老先生少小从艺,弹奏三弦最擅长伴奏天津时调,母亲魏墨香为天津时调老演员,嗓音激昂,演唱效果极佳。1962年,天津举办第一届“津门曲荟”活动,墨香老师参加了老艺人专场演出,演毕天津市副市长娄凝先同志接见演员,对魏老师的艺术给予赞扬。文华大姐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自小所接触的人和事无不与曲艺有关,终日或在家中或在茶社,环境和天资使文华大姐小小年纪演唱一些时调小曲极具韵味。当文华三岁时,其弟文亮也诞生了,全家自是高兴,但是居家用度也随之增加。为了增加些收入,大姐六七岁即随父母参加演出,一个小女孩唱上一段竟然十分悦耳动听,观众自是欢迎,当然也就多给些钱,自此,大姐不断登台献艺。文亮年届学龄时,虽然上了学,但他也和大姐一样,也是几岁就能上台了,还跟一位说相声的老先生学了几段相声。他有时和老师说,有时和姐姐说,总之,也能挣点钱了。因为文亮说、唱俱佳,又有人缘,也就辍学从艺了。这时文亮的妹妹魏丽华出生了,家庭成员的增加自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同时生活费用也增加了,只能成天忙于演出。那时他们在东北,长春、沈阳、锦州等是他们的主要演出地。

魏文华与天津实验曲艺团演员合影

京津解放之后,终归故土大姐一家在关外漂泊数年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回到故乡天津。文华大姐此时以演出相声为主业,姐弟二人同时叩拜武魁海为师。武先生说、学、逗、唱均有所长,能捧擅逗,尤其擅长长段相声,一场能演三四个小时,术语谓之“八大棍”,如《张广泰》《君臣斗》等段子。其演出口风与评书无大异,描述生动,丝丝入扣,而“包袱”抖得又响又脆,每到结束时,观众往往要求继续讲下去,使得下一场相声很难接演。据前辈艺人讲,相声《闹公堂》原为南方的一个段子,传到北方后是武先生略加改编首先演出的。大姐不但向师父学艺,也从同台演出的其他老先生的表演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博采众长。这是每个演员成功的必要手段。当时天津的相声演出场所很多,南市、鸟市、谦德庄、地道外、三角地、六合市场等都是书场、茶社云集的平民游乐场所,大姐辗转于各处演出。1956年,民间艺人被组织起来。就曲艺而论,当时只有一个由市文化局直接领导的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演员力量最为雄厚,还有不少具有相当造诣的曲艺演员未入市团,于是又成立了和平和红桥两个区曲艺团。其他各区的曲艺团多以评书和长篇鼓曲为主。只有南开区多了一个相声队,当时大姐和文亮同时加入该队。该队演员实力很强,天津曲艺团的李伯祥、魏文亮、杨少华、马志存、孟祥光和王世勇等原来都在南开相声队。60年代初,曲艺队成立,南开曲艺团才算正式诞生,该团由南开区区委宣传部领导。建队后,大姐和张振圻合作演出,张先生为大姐捧哏。他的捧哏不温不燥,翻“包袱”又稳又准,爷俩儿配合相当默契,演出也极为火爆。《学梆子》《捉放曹》《黄鹤楼》《学梁祝》《数来宝》《学评戏》等都是大姐的拿手节目。因为她有一条好嗓子,学唱类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所以演出的较多。但请读者不要误会,她的说逗节目也有相当功力。我和大姐一起演出过《洋药方》《打灯谜》一类的“贯口”活和“子母”活,同样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艺术禀性极高,一专多能文华大姐的艺术人生以表演相声为主,但因其悟性高,能演出许多曲种,并能演话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曾经演过两出话剧,一出《槐树庄》,一出《农奴戟》。在《槐树庄》中,大姐饰演一位革命老妈妈郭大娘,她把这一人物塑造得感情真挚,生动自然,其他演员也竭尽全力,为演好此剧付出了自身所能做到的一切。演出中观众反响强烈,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在“文化大革命”前一两年,文华大姐就不说相声而改唱北京琴书了。这一曲种是由翟青山老先生开创的,后又有梁祥林其人,既上电台,也上茶馆,颇受好评。当时叫单琴大鼓,翟老新中国成立初因病去世,梁氏未得传人。而北京的关学增老师却在原曲调基础上又做了新的改革,较之原调有了很大进步,加之其嗓音苍劲、表演生动,极为观众喜爱,正式更名为北京琴书。天津各曲艺团京韵、梅花、时调、单弦、坠子等曲种不少,独无北京琴书,故此大姐决定演唱北京琴书,团领导也表示同意,于是叩拜了关学增老师。北京琴书出现在天津舞台,文华大姐算头一位。扬琴伴奏者为翟青山的次子翟万兴同志,彼此配合默契,很受观众喜爱。

魏文华与搭档王文玉演出

大姐还唱过评剧《茶瓶计》,她的评剧唱腔韵味十足,嗓音动听。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大姐就到天津评剧团参加过一次考试,众所周知,天津是评剧发祥地,评剧名家多出津门,故实力相当雄厚,通过考试,众口一词,充分肯定了大姐的演唱水平和嗓子,希望她能够加入评剧团。但是学唱评剧是一回事,掌握评剧全面知识则必须要受严格训练,需从头做起,也需要一定时间,当然工资类如学员,收入有限。那时家中收入主要依靠大姐和文亮姐弟二人维持生活,父母已年老,又有了一个老妹妹,开销较大,万般无奈,只得继续演出相声。老马扬鞭奋蹄,培育新人1986年,大姐及其爱人相声名家刘文亨同时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这是由文化部直属的,有史以来正式培养曲艺人才的第一所正规学校。文亨负责相声专业的工作,文华则被安排在教务处。以大姐的艺术才能担任相声教学是毫无问题的,但文亨兄认为,自己抓这一摊,是个专业主任的头衔,如果把大姐也安排在此,难免会有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于是文亨对大姐说:“为了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对你来说,更应当这样。”文亨兄所谓“对你来说,更应当这样”一语指的是大姐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更要做表率。大姐入党较早,是在50年代末,那时全市曲艺演员入党者不过十多人。可见大姐自青年起就追求进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到曲校后,仍是尽量做好本职工作。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后,文亨同志半身不遂,时年不过五十多岁,正值盛年,本可以为相声事业和培养相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谁想竟会出现这种令人无可奈何之事。大姐既要上班,又要服侍病人,面对此情此景,大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担起这副重任。退休后,因学校招生较多,大姐又受邀担任了教学工作。2001年,文亨同志去世后,大姐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生涯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参加一些演出。可喜的是,她的嗓音直到晚年一直都是那么高亢响脆。她和弟弟文亮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黄鹤楼》舞台效果之强烈,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绝非甘言谀辞。“兢兢业业从艺,清清白白做人”——这是我对魏文华大姐一生的概括总结,愿大姐一路走好。(责任编辑/邓科)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