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峨眉山旅游,当你在报国寺下车后,从去伏虎寺路上开始,随处可见滑竿等候在道旁。他们不断打量行人,主动上前问:“坐滑竿不?坐起安逸啊!”“你没有坐过滑竿吧?欣赏一盘嘛!”
他们热情,态度温和,无论你打听山上什么,百答不厌,简直是一部活字典。他们真正把你当作“上帝”捧抬在普通人之上,满足你的好奇心理。
滑竿,最初见到它是在电影里: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峨眉山办军官训练团,由报国寺去新开寺来往都坐滑竿,前呼后拥,排场很大,十分威风。1935年8月,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去游金顶,弄来十多乘滑竿式大轿,在卫队全副美式装备荷枪实弹下,浩浩荡荡经清音阁直往仙峰寺、九老洞游憩。
解放后,有很长一段时期,峨眉山上不准抬滑竿,认为是人抬人不平等。现在抬滑竿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我抬你,你给了我报酬,合情合理。”“两人抬一人,轻抛抛能挣的钱不挣,在家受穷,心情更难受。”“有了钱,我们同样可以到城市去欣赏别人,看演出,进音乐茶座。”
峨眉山这支滑竿队伍非常宠大,约有400多架,800多人。战线之长,人员之多,在国内各大旅游胜地首屈一指。从山脚到金顶,沿途可见,招之即来。旅游旺季时,没有一架滑竿放空过一天。他们非常彪悍,一个个都是“飞毛腿”。在1992年举行的首届国际登山大赛中,200多名中外运动员角逐,获一二三名者都是抬滑竿的。第一名从清音阁到金顶,仅花了2小时56分。
你不要以为年老体弱,脚伤腿痛的人才坐滑竿;你不要顾虑坐上滑竿会遭惹议论;你不要认为他们的花言巧语是为了敲竹杠,就感到厌恶,他们都是本地村民,有的还是在职职工退职来抬滑竿的。他们都有档案,一旦被客人举报就会被取缔。他们中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当你走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腰酸腿痛时,会羡慕坐滑竿的,会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他们。你看,坐滑竿的有老有幼,有许多青年男女,还有外宾。为了减少旅途劳顿,那就请你坐上滑竿欣赏吧。
半仰半卧,闪悠悠,凉飕飕,山光水色眼底收,十分舒服,简直是一种享受。渐渐入佳境,步步取势。他们学着南腔北调同你搭讪,大多还会说几句外语,抄各种口音说笑话,让你坐上开心。他们或介绍风土人情,或讲各个寺庙的动人传说,笑谈近几天山上发生的轶闻趣事,让你捧腹大笑。若抬上的是一位年轻单身女郎,见眉毛描得又黑又浓,唇膏涂抹得红艳艳的,脸蛋粉白,两人发出一句暗语,将滑竿轻轻向上一抛,有点坐秋千的味儿。这一抛逗惹得年轻女郎娇滴滴道:“师傅,再来一次嘛!”“好,让小姐再欣赏一次!”滑竿再抛高一点,年轻女郎又媚声媚气道:“好好玩啊,请师傅再抛一下!”“小姐,再抛就要加钱喽!”“加就加嘛!”小姐从小皮包里用两个小指拈出一张新票子。滑竿每向上抛一次,加一次钱,双方心里都乐滋滋的。他们自己也说,天天抬滑竿,同各色人都打交道,增加了见识,获得不少新信息。我想,他们是在参与社会。天天抬上抬下,走上走下。他们抬起的是一个小社会,走的也是一个小社会。
他们腿脚矫健,非常合拍,随山道千回百转,滑竿一上一下,闪悠闪悠,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韵。若是走在平地上,不晃不荡,躺着观山望水,饱览风光。疲惫时可闭目养神,乐以忘忧,享有任何交通工具无可比拟的风趣。
你别看滑竿队伍中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他们同样两脚生风,可以从报国寺一口气抬上山顶殿,显示了峨眉山人的硬功夫。坐上滑竿,你还可以听到诗一般的对话。前者说:“路窄一根线。”后者答:“骑得马来射得箭。”(前者告诉后者要当心,后者答前者请放心。)前者喊:“明晃晃。”后者答:“水凼凼。”(前者暗示后者有水坑)前唱“青石在晃”,后和“稳踩不上当”。“路中一枝花”,“有屎莫踩它”;“左边起了云”,“右边站个人”。(有人迎面而来,提示后者让路,走左边)过木桥时前唱:“三木两条缝。”后和:“稳踩中间脚不漏。”前唱:“懒洋坡。”后和:“慢慢梭。”坐在滑竿上听起来,简直是诗一般的语言,令人拍手叫绝。
唯有上陡坡,不坐滑竿领悟不出人生中某些真谛。九十九道拐、钻天坡,非常险陡,坐上滑竿脚高头低,看那天、那山、那树木、那来往游客,全都颠倒过来了。你会惊叹:抬滑竿的苦力人,竟有颠倒乾坤之力!虽然短暂,这会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
坐滑竿上峨眉山,才有感慨:“坐上了滑竿,方顿悟到有个‘颠倒’的世界!”
在陡峭的山路爬蜒
辛劳的师傅(编辑·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