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形成于北京街头,其使用的语言也多为北京话,且表演的演员也多是京籍或是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像张三禄,北京人,相声界鼻祖似的人物,是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北京人。阿彦涛,旗人,是“清门”和“浑门”进行融合的先行者之一。焦德海,八德之一,北京人。在早期的相声段子中有不少故事都以北京为发生背景,因此一些老北京的民俗、节令、饮食习惯以及已经消失的地名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在不少相声段子中都涉及了老北京人过年过节的内容,像《开粥厂》《买佛龛》等等,这些相声有的是用岁时节令垫话,有的则是写成大段大段的“贯口”活儿。当时设计这些“贯口”活儿,主要是为了彰显相声演员精湛的技艺,但却意外地将老北京人过年节时的礼节完好保留下来。要说记载北京节令最多的一段相声,那肯定是《开粥厂》。这段相声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梦想着成为富翁天天救济别人,而自己却还身无分文,只会说大话的人的一个白日梦,其中介绍了北京“五月节”“八月节”“腊八”以及“春节”这几个节日的过法,为配合整段相声的风格,它在过节舍(分发)东西的分量上做了夸大处理。
您五月节舍什么呀?五月节呀!舍点儿应节的东西,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都有什么?江米粽子一百个。嗯,蒲子两把儿,艾子两把儿。噢!黑桑椹儿一盘,白桑椹儿一盘,带把儿甜樱桃一蒲包,山樱桃一蒲包,大杏儿一百,雄黄二两,五毒饽饽四盒,玫瑰饼、藤萝饼一样五斤,“山海关”汽水两打,两打灵丹,两打双妹牌花露水,还有三十五斤大头鱼,这凉水……那您就自己挑去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北京人称为五月节,五月节是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民俗曰:“善正月,恶五月。”五月天气潮热,是病毒瘟疫高发的时节。从五月初一开始,各家各户就在门口插上“蒲剑”和“艾虎”,在门中央贴上用朱砂笔画的五雷、钟馗、天师、五毒等符咒用以避邪祛祸。人们认为菖蒲外形似剑,可以驱鬼避邪;艾草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可以强身健体,以禳毒气。为了保佑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受毒虫叮咬,端午节那天,家长会用雄黄在孩子的耳鼻处涂抹并在额头上写“王”字。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供佛和互相馈赠水果和糕点。五毒饼,北京人又称为五毒饽饽,饽饽是满族语,指馒头、糕点一类的面食。民谣传:“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五毒指的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人们认为它们都带有毒性,不加以防范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因此人们用模子做出印有这五种形象的糕饼来食用,寓意是祛五毒、防五毒。而“山海关”牌的汽水和“双妹”牌的花露水则都是民国时期深受百姓欢迎的明星产品,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相声描写的大约是民国时候百姓们生活的场景。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大节,它象征着美满和团圆。赏月、拜月、吃团圆饼,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相声中是这样描述这一天所需物品的——
八月节您都舍什么?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都有什么?五斤一个的团圆饼两个,一荤一素,有那吃斋念佛的吃不落包涵。白素锭一股。大双包一封。三十自来红,五十自来白,鸡冠花一对,毛豆枝儿一枝,白花藕一支,蜜桃、苹果、石榴、柿子、槟子、白梨、虎拉车一样五个,甜梨、沙果、沙果梨,一样十斤,一斤樱桃枣,二斤嘎嘎枣,二斤红葡萄,五斤白葡萄,三白西瓜一个,老白干儿、状元红、葡萄绿、莲花白,一样五斤,螃蟹八斤半,大个团脐满是活的,外有姜汁一盘,这醋……您就自己打去吧!踩芝麻秸
除夕祭祖
拜月金秋八月,各种水果成熟下市,是人们品尝鲜果的好时节,中秋节恰好就在这个月半,它预示这将是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北京人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我们现在过中秋节,一般就是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看中秋晚会,但在民国时,这个节日却要热闹得多。首先最能代表这个节日的是一种玩具——兔爷,这是一种用黄土制成的泥塑,兔面人身,面贴金泥,穿盔戴甲,身后插大纛旗,有的骑老虎,有的默坐,大小不一,它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其次是祭月,这个祭祀仪式是这个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民间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社。”所以这天主持祭祀活动是家里的女主人。节前,人们要先请“月光码”,所谓的“月光码”就是印有“太阴星君”“月光遍照菩萨”“玉兔广寒宫前捣药”等图案的黄纸。过了八月十五这个大节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尤其是进入腊月后,人们就要紧张地忙碌起来,准备好节日所需要的各种东西。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虽然不是什么大节,但却是年前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只要到了“腊八”,我们的新年也就进入了倒计时,因此“腊八”也深受人们的重视。
从腊八儿那天起,噢!您那儿还熬腊八粥?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我哪儿找那么大锅去?舍点粥米,自己拿回去熬去。粥果全份,小米一斤,黄豆一斤,江米半斤,豆角半斤,大麦米半斤,五斤小枣,三斤栗子,半斤桃脯,半斤莲子,四两乌豆,四两白豌豆,薏仁米、荔枝肉、梭子葡萄干一样二两,青丝、红丝两样二两,瓜子仁、榛子仁一样二两,金糕二两,半斤冰糖块,三斤黑糖,五斤白糖,玫瑰蜜供一样二两,高香一股,随带二十三祭灶供礼一份。
腊指一种远古时代的祭礼,人们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进行祭祀,主要为表示感谢神明在一年之中对人类的庇佑。南北朝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祭祀的日期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主要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祭鬼禳灾等。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腊月初八恰好也是释迦牟尼成道日,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接受过牧牛女敬献的乳糜,为了纪念此事佛教徒就仿效牧牛女的乳糜,用粥敬佛。此后这两个民俗融合在一样,宋朝后腊八喝粥盛行于民间。
有钱人可以在腊八吃上香喷喷的八宝粥,而穷人却没有钱买这些熬粥的材料,为此北京城里的大商号、大商人及大寺庙每到“腊八”都有舍粥的传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商家及寺庙,像“全聚德”“雍和宫”“广化寺”“潭柘寺”等商家寺庙,免费为大家提供腊八粥。不过今日的腊八粥并不是为了周济穷人,而是希望借助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给陌生人带来幸福安康。除了喝腊八粥外,大家还会在腊八泡腊八蒜,将蒜瓣放入一个装有醋的瓶子里,不用多久一瓣瓣白白胖胖的大蒜就变成漂亮的翠绿色,正月的时候就可开瓶食用,用醋泡过的腊八蒜辣中带酸,酸中带辣,是非常好的佐餐食物。
过了腊八后,马上就到了除夕,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要在这一天尽情地放松享受。即便是物质不算太丰富的民国,人们也会尽量准备最多最好的物品来过年。尽管相声中将物品的数量极尽夸大,但基本还是还原了当时过节的情节——
过年您还舍什么呀?八寸宽五尺高蜜供五盒。圆子苹果二十五个为一堂。面筋五盒,素菜五盒。红罗饼二十五斤,神祇老佛供、天地供、灶王供一样三碗,祠堂供三堂,大千春橘二十五个为一堂,白蜜供五碗为一堂,佛花一对,金橘一对,大殿香一把,檀香四两,降香四两,炭饼二十五个,万寿香无数,白素锭五封,五斤通宵蜡一对,套环白蜡一对,大双包四对,小双包四对,钱粮对四副,万字鞭一挂,五把儿麻雷子,五把儿二踢脚,挂钱一百张,街门对、屋门对、灶王对、横批、福字、春条全份,黄白年糕共十斤,硬煤三百斤,煤球五百斤,两包白米,四袋白面,五百馒头,猪头一个,鲤鱼一尾,红公鸡一只,五十斤猪肉,六十斤羊肉,二十斤牛肉,四只肘子,两挂大肠,五斤猪油,下水全份,三斤羊肚,五斤肺头,五香作料一包,十只小鸡,十只鸭子,一对野鸡,一只野猫,汤羊肉二十斤,黄牛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猪一口,鹿尾一对,冰鱼一包,五只冰鸡,淮河银鱼一斤,半斤鱼骨,四两鱼肚,五两江瑶柱,五十鸡子,三十鸭子,十个松花,二十个鸽子蛋,半斤口蘑,一斤贡蘑,四两黄花,四两木耳,四两金针,四两鹿角菜,四两大虾米,五斤供菜,一斤胡椒面儿,半斤芝麻酱。
上面这一大段的内容,是过春节时所需要准备的物品,一如我们今天过春节,鸡、鸭、鱼、肉,珍禽海味应有尽有,春条、对联、福字、鞭炮这些增添节日喜庆味道的物品也准备充足。稍有不同的是,过去的人们要除夕晚上“接神”。除夕当日人们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供佛或供全神码。
这段经典相声《开粥厂》,不但给我们留下了笑声,还保留了如此之多的北京风俗,幸有相声演员们的一代代的传承,才让我们从中窥见民国时期的北京风貌。除夕放鞭炮(编辑·韩旭)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