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我眼中的澳洲印度人

我眼中的澳洲印度人

时间:2024-11-08 03:45:10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片《泄密者》,宣传说走“国际化”路线,但在我看来底子仍是“港味”——听吴妈讲馄饨勾红醋,讲咸柠七,讲那些在这方寸之地无处安放的怅惘与豁达。虽然我是奔着张智霖去的,但影片中的马来西亚有许多印度人,不由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现在正在一家印度企业实习,接触的印度人比较多。

在没接触过印度人之前,我确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的,但是最近在公司接触得多了,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如同其他多元文化一样,印度文化有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一面。接触下来,我发现印度人有一些特别的优点。比如,在某种程度上,印度人在英语学习上拥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印度曾是多年的英属殖民地,英语一直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听我的同事说,印度学校几乎都是英语教学,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英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几乎没有障碍。我在公司和印度同事聊天,谈到考托福、GRE多么辛苦,考试多么严格,她觉得奇怪。她告诉我,她们那儿考试的人多、场地小,考听力就是在户外放着大喇叭听……据我观察,印度人的语言之长,大约来自他们先天的“感觉”良好。虽然发音总是“搭啦搭啦”的,但人家绝对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他们的英语说出来都有独特的口音,语法错误也不少,但用英语聊天却毫不怯场,有说有笑。看到这些我不禁反思,可能我有时候太把说英语当事了。我的翻译老师有一个朋友,经常过来旁听我们的课,她说英语还带着陕西腔,但她从不介意,遇到哪国人都敢用英语去和人家聊天。我经常见她在学校走过,一路和大家打招呼,嘘寒问暖。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不分种族,只要敢说,就都有机会。

我和印度同事们相处时间也不短了,我感觉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西化,能很快适应西方的社交礼节。其实这些说白了也不难,要诀就是经常面带微笑,见面多寒暄,互相问候,面子功夫要做足。除此之外还要多肯定别人,也表扬自己,不要太自谦。不唠叨、不抱怨,和人交谈要充满正能量,无论什么时候聊天,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另外,在工作或生活中,对不想做的事儿要懂得委婉拒绝——说不做就不做,遇到该争抢的绝不手软,争抢过后还得是一团和气。据我观察,印度同事和西方同事的思维模式很像,平时嘻嘻笑笑、四海一家,而遇到工作中的竞争,马上就各占地盘,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根本不在意昨天还曾一起泡酒吧、看球赛。而反观我身边的几个朋友,平时任劳任怨,总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该不该自己做的,都碍于情面做了,被其他同事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当“丫鬟”使唤,竞争之中又为“不好意思”的心态所限制,“战斗力”明显不足,结果往往是在职场中处于下风……

我总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和印度同事聊天多了,发现他们其实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从有些方面来说,他们也确实值此评价。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比例仅为3%(45万人报名,招收1.3万),难怪印度人说“上不了IIT,才去上MIT(麻省理工学院)”。可以想象,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下,印度的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到何种程度!另一方面,虽然我在澳洲的同事们已经是精英分子了,但在工作中他们也没有停止奋斗。我的印度主管,经常在凌晨两三点钟给老板、同事们发电子邮件谈工作。虽然我个人认为有“假装加班”之嫌,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印度人的勤奋劲儿。据我了解,印度人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们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种知识类辅导班,还督促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我想这也是比较西化的一面吧,为他们后代更加勇敢、顽强奠定了基础。在公司和印度同事接触得比较多,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据我观察,印度人对新环境很快就能够取得认同感。虽然他们家族观念很重,但故土意识却不强——没听说他们一定要“落叶归根”。我所见的很多印度人都很传统,有的女性还穿“沙丽”,锡克族男性一定戴着“头巾帽”。听说,印度人聚居的区域,礼拜堂是最先修建的,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真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有人说印度人安心扎根,是因为印度太穷,在我看来其实不尽然。我之前有一位从印度来的同事,她的家里有很多仆人。她丈夫因为学的是IT相关专业,崇尚美国的科技,年轻时在美国找了工作,举家搬迁到北美,六年后又转而申请成为澳洲移民。她说,她的兄弟姐妹都来澳洲看望过他们,但因为这里的仆人不容易雇用,故而不愿意移民。印度承认双重国籍也是对印度人归化入籍的促动,而大多数中国大陆的移民都选择“国际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国籍,另一方为了保留中国国籍而只拿永居卡。入籍与否对融入主流社会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没有选举权。没有选举权,当权者就不在乎你。

在澳洲,我身边的印度人有着“善于抱团儿”的精神。据我观察,一个印度人移民,后面是整个家族都移民过来了;一个印度人进入一个行业,马上跟着许多的印度人就在这个行业立足;一个公司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公司里印度人就能占大多数。拿悉尼地区来说,出租车、建筑业、邮政系统、机场地勤,据说都被印度人“占领”了。浙江温州人也是这样的,在生意场上互相拉扯,结果就有很强的实力——有钱大家赚嘛。在我看来,印度人真是“拉帮结派、不避嫌”,公司招聘时他们都会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的好处是,能很快形成一个互助团体,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上许多。悉尼有间家具店老板是印度的锡克族,他生意很好,却主动给锡克族客户打折,而且只给锡克族打折。

在我身边,大家都有共识——如果惹了一个印度人,那就是与全体印度人对立。悉尼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印度人抗议游行,是由一名印度裔教授被学生指责说身上咖喱味太重引起的。据说当时印度裔教授看到学生的指责信后,马上斥责学生,并去校方投诉,同校的其他几位印度裔老师也去声援,随后爆发了好几个社区的印度人示威游行。多个媒体前去报道,最有力的支持来自印度——印度国家电视台到澳洲录制现场节目,然后向全世界播放,为印度裔的游行示威发声。此后,澳洲主流社会对印度人的歧视就少很多。在我看来,印度人真是够能“折腾”的,可他们越折腾越有能耐、越折腾越被重视,也正是他们这份不屈不挠的劲儿,为他们赢来了新天地。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有优有劣,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不管是身处何时何地,对价值观的认同、通行规则的掌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德的协调等等,皆要有清醒的认识,方能安然自处,同大环境交融,为自己、族群、后代争得一席之地。我想,我现在是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并主动付诸实践了——与其嘟嘟囔囔碎碎念,不如见贤思齐。

(编辑·张子乐)

我的印度同事们思维方式比较西化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