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简论学术期刊的全生命周期编校质量保证体系

简论学术期刊的全生命周期编校质量保证体系

时间:2024-11-08 02:00:10

口付一静金春平

[摘要]提高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永恒的话题。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不容乐观,甚至,因此而致期刊质量不合格。文章明确了影响编校质量的因素,并从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有针对性地建立编辑主体、编辑客体质量保证制度,出版流程管理制度,自主审读制度,编校奖惩制度,评刊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学术期刊全生命周期编校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提高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一个永恒的话题,深受广大期刊工作者的关注。许多学术期刊在长期办刊实践中都形成了一套编校质量保证制度,如“三审、三校、一读”制,评刊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保证期刊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备受关注的编校质量仍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编校质量”主题,查得从1985年至2015年8月共有相关论文4056篇,其中从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有112篇相关论文;从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有1646篇相关论文;2005年以来的10年时间,有相关论文2298篇。这些数据,一方面与我国期刊数量和期刊载文量同步增长;另一方面说明编校质量一直备受关注,且被关注程度越来越深,也说明出版物编校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文章证实了这一推论。王於良认为,对我国出版界来说,编校质量是个陈旧而又新鲜的话题……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确保出版物质量,但编校质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期刊出版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为不合格。有人抽查了全国1448种高校学报,并作了统计图,约28%的学报编校差错率在万分之三以上。[2][3]专家对部分科普类期刊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不合格率高达50%以上。[4]2008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工作委员会曾组织编校专家,对约200家参与“无差错承诺”活动的期刊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每期检查四封和两万字正文。检查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期刊不合格,大多数错误是“有心之误”,即原稿写作错误而编辑认同。[5]盛丽娜通过对河南省105种科技期刊2008—2009年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6]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越高,其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越高。因此,学术期刊编校质量问题是关涉期刊生存的重要问题,要从期刊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制约编校质量的要素着手,多管齐下,建立编校质量保证体系。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overalllifecyclemanagement)技术是一种技术,也是管理理念。即对产品从创建、使用到最终报废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的理念。[7]学术期刊与一般产品的生产周期不同,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建立全生命周期编校质量保证体系具有理论指导的意义。

一、制约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因素及其状况

1.编辑客体的质量

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与其他出版物一样由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的质量决定。关涉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编辑客体就是通过三审进入编辑加工环节的文稿。时下,文稿传递都是电子版,期刊社少有录入的工作,编校差错主要是原稿的差错,编辑和排版造成的差错极少。因此,编辑客体—文稿的质量是影响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编辑客体质量越高,需要编辑修改加工的内容就越少,编辑修改加工后残留的差错也就越少。如果一篇文稿标题简练、含义明确、观点新颖,内容结构合理,语言通畅,写作规范,则文章刊发后的编校质量就高;相反,如果文稿本身有各种问题,即使经过作者修改、编辑加工,差错残留的概率仍旧会较高,导致编校质量不高。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学术浮躁现象严重。例如,某高校2013年晋升教授职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篇。由于指标有限,为了保证在职称评定中胜出,参评者不得不发表更多的文章。当学术成果被迫与个人名利挂钩时,便逃避不了被异化的命运。急功近利、学术浮躁之气盛行,论文写作失却了仔细推敲的严谨,提交期刊的作品便存在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5]在此风气影响下,某些作者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写作态度不认真,作品的内容质量和写作质量难如人意。[8]

2.编辑主体的质量

徐柏容认为,文稿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学术性等构成了编辑客体的质量。作为编辑主体的编辑人员的素质、修养,包括政治思想、学术、编辑专业水平、个人品质、艺术气质、艺术趣味等构成主体的质量。[9]编辑主体的质量对期刊编校质量具有深刻的影响。通俗地讲,编辑的政治觉悟和敏感性,工作态度、性格,学科素养,语言文字功底,法制意识,编辑专业素养,对本出版物宗旨、市场定位的理解与把握,对国家相关政策形势的把握,个人意志品质等构成了编辑主体的质量。[10]就编校质量而言,编辑的工作态度、性格,学科素养,语言文字功底,编辑专业素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不是完全尊重原文的机械的核对,而是审稿工作的延续,是提高原稿传播价值的重要环节。编辑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基础。我国从2002年开始进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参考人员仅限于目前的出版从业人员。满分200分的试卷,120分为合格线。2007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初级33.34%,中级45.23%;2009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初级35.52%,中级46.98%。[11]从合格线的分数看,要求并不算高,但达线人数比例却不大,说明有大量的不合格人员在从事编辑出版专业的工作。

3.编辑工作负荷

编辑工作负荷是指编辑单位时间内承担的工作任务。1991年起实施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专职编辑季刊或半年刊一般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这一人员规定是在测算编辑工作任务量的基础上给出的。期刊出版规范没有给社科期刊编辑数量的建议。随着出版科技的进步,出版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排版直接采用电子版文档,过去录入造成的差错问题基本消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校异同”的工作,使编校重点落在了“校是非”方面。期刊编辑人数配置相应地可以适当减少,但也应参照《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的规定,不应偏离太多。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配置不足,且期刊出版周期缩短。以某社科期刊为例,1986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3名编辑;1997年改为月刊,7名编辑;2001年改为半月刊,9名编辑;2002年改为旬刊,2015年有10名专职编辑。该期刊的刊期和专职编辑人员的变化走向代表了一大批期刊的发展走向,刊期越来越短,编辑却相对越来越少。又如,某期刊中心出版15份月刊,13名编辑负责每个月1040页内文、52个封面的编辑工作,人均内文80页。编辑工作负荷严重超标。编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常态使编辑形成职业倦怠的风险加大,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编辑主体的质量,最终影响到期刊编校质量。

二、全生命周期编校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1.编辑主体质量保证制度

编辑主体是学术期刊社的核心财富,是决定期刊发展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因此,编辑主体质量保证制度是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没有合格的编辑主体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质量保证制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编辑持证上岗制度。2008年6月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出版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注册的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社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严把编辑入口关,已经在岗的无证编辑要经过学习,限期取得编辑资格。对规定年限内拿不到编辑资格的编辑从业人员进行分流、转岗,使编辑工作主体达到国家对编辑岗位素质的基本要求。

(2)编辑继续教育制度。2011年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这一规定对取得编辑资格的注册编辑在岗学习作了法制性要求。学术期刊社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建立社内相应的制度,鼓励、督促编辑积极参与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量。

(3)社本编研制度。社本编研是期刊社依据自身情况开展的编辑学习研究活动。这一活动紧扣期刊实际,是最具实效性的学习培训活动。如,期刊社可以建立社内讲座制度,规定每个编辑每半年在期刊社作一次涉及编辑工作任一方面的学术报告或业务研讨。这种报告贴近编辑工作实际,促进了编辑学习研究习惯的形成。社里给予作讲座的编辑一定的奖励,鼓励、引导编辑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编辑主体的质量。

(4)合理安排编辑工作量。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良心活”,编辑工作负荷对编校质量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时下,编校工作重心是“校是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编校工作难以达到精细化的程度,必然降低编校质量。因此,合理安排编辑工作量,是保证和提高编辑主体质量的基础。

2.编辑客体质量保证制度

(1)优秀编辑客体孵化制度。编辑客体的质量是期刊编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讲,编辑客体的质量更多地由作者因素决定。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培育自己的作者队伍来孵化优秀的编辑客体。具体来讲,学术期刊社可以不定期举办编读交流研讨会,到潜在作者中去举办讲座、解读刊物,指导他们确定优秀选题、规范写作。在与作者、读者的交流中发现刊物需要重视的话题,形成刊物的选题计划。学术期刊社将编辑为读者举办讲座,与读者、作者交流作为制度性要求,以成就他人而最终成就期刊,为期刊培育优秀的作者队伍,创作优秀的作品,从源头上提高编辑客体的质量,为刊物提高编校质量奠定基础。

(2)编辑客体的筛选制度。编辑客体的质量是关涉期刊编校质量的核心要素,严把客体质量关是学术期刊保证期刊编校质量最为普遍的举措。严格坚持三审制,甚至四审,通过多重把关对稿件的刊发价值进行多重判断,从入口上杜绝学术价值低、不宜传播的文稿。在时下各种考核、晋升都与文章发表相挂钩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尤其是声誉好的期刊稿件压力都比较大,期刊审稿应该采用三审制加双盲审的方式,尽量杜绝人情异化稿件筛选标准的现象,最大程度地保证期刊编辑客体质量。

(3)编辑客体的提高制度。学术期刊社对编辑客体质量的提高主要从给作者提供稿件修改建议与编辑加工两个方面着手。期刊社要给入选文稿作者提供明确的提高其文章价值的修改意见,使文稿价值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对文稿的价值判断与增值修改意见是否恰当取决于期刊审稿队伍的质量。初审编辑具备“识珠慧眼”,把有价值的文稿及时推荐给二审、专家至关重要。编辑加工是在一定原则下提升文稿价值的增值性工作。编辑客体质量是刊物编校质量的决定因素,但编辑客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编辑主体质量的制约。所以,提高编校质量的核心是提高编辑素质。

3.出版流程制度

出版流程制度化是期刊出版有序进行的保证。只有充分的时间保证,编校质量才有基础。出版流程制度化有两重核心成分:一是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用时有明确的规定,且在每年10月份左右制定下一年度的编辑出版计划;二是对各环节的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具体责任落实到人。比如,文稿作者要求修改作者信息必须有第一作者手写签名的说明书,该说明书留存备案;定稿后非稿件质量问题不予调换,如必须调换文稿则须经主编签字,说明原因,编辑部备案。

出版流程制度化使期刊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编校工作免受干扰,杜绝了期刊出版无序造成的编校工作任务不均衡现象,也杜绝了用稿随意性造成的编校时间仓促现象。这在时间上为编校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提供了条件。

4.自主审读制度

学术期刊建立自主审读制度是有效提高期刊编校质量的重要措施。期刊自主审读是指由学术期刊社自行组织的旨在端正办刊方向,提高期刊质量的审查阅读行为。期刊审读按时间分有出版事前审读、事后审读;按审读主体分有专人审读、编辑互审、读者审读等形式;按审读比例分有全面审读与抽样审读;按审读程度看有详细审读和简略审读。[12]以提高期刊编校质量为目的的学术期刊自主审读应该采取专人刊前详细审读为主,辅之以刊后的编辑抽查互审、读者审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出刊前的专人审读能将编校差错消灭在刊前,有效减少期刊编校差错。采用这一审读制度需要把握几个关键:一是审读员的选择。审读员要在期刊社外聘请熟悉出版法律法规、期刊出版技术规范,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有期刊相关学科学术背景,责任心强的出版专家担任。二是审读时间的保证。在期刊编辑出版计划中,要给审读留有充分的时间,以保证审读制度能落在实处。三是审读结果的反馈。审读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编辑,不仅责任编辑要知晓自己责编文章的审读结果,也应知道其他文章的审读结果,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13]

5.编校奖惩制度

编校奖惩制度是建立在审读制度之上的旨在促进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制度。其目的不是挑刺,不是处罚,而是提高编辑素质,提高期刊质量。《期刊出版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的期刊质量为不合格。学术期刊编校差错率基数的设定应该在万分之三以下。如,某期刊以差错率万分之一为合格基数,编校差错超过这一基数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零差错则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审读结果为依据,量化编校差错,并实行奖惩措施的目的是提高编校质量,因此惩罚额度可以设得很小,起到警示作用即可。

6.开放式评刊制度

期刊出版后进行开放式评刊也是促进编校质量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开放式评刊包括社内评刊、作者评刊、读者评刊等多种评价主体的评刊。从形式上看,可以是面对面评刊、网络评刊、邮件评刊、微信评刊等形式。期刊社内部评刊一般在出刊后两周之内进行,由编辑部主任或当期责编主持,对期刊从内容到版式、印刷等方面作一次概貌性的评价。

作者、读者的评刊需要期刊社以一定的奖励性措施作引导。只要期刊社组织得当,作者、读者评刊就会有效开展。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评刊都会提出期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评刊结果,都有助于促进编校质量的提高。

学术期刊编校质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期刊编校质量问题需要期刊社常抓不懈,而且,要从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视角全程促进编辑客体与主体的质量,从而有效地提高编校质量,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注释:

[1]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中国编辑,2009(5).

[2]李海滨,陆卫平.高校学报改革,从提升编校质量开始.出版广角,2014(5).

[3]杨春兰,李文竹.全国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抽查报告.传媒,2014(6).

[4]桂红星,魏志刚.期刊差错的成因和对策.新闻前哨,2011(10).

[5]周奇.2008年度期刊编校质量检查述评.新疆新闻出版,2009(3).

[6]盛丽娜.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

[7]齐二石.面向全生命周期的ERP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

[8]俞涛,王道平,厉亚,等.编校质量的生态学分析及对策.出版发行研究,2011(3).

[9]徐柏容.论编辑与编辑出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10]付一静.论编辑权利及其规范行使.中国编辑,2016(1).

[11]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EB/OL].(2015-08-03).http://baike.baidu/link?url=g5gxUYtByaBKQSrfpiVHVyPo6SyOBx5FmmYlTAK1zEpg-m45ctnSrK9VzMKXtRDZUSdqipREuw8JJJeZK0zivq.

[12]张惠民.谈期刊审读的方式.出版科技,1997(2).

[13]付一静,白薇,金春平.简论学术期刊的自主审读机制.出版发行研究,2016(2).

[本文为山西省软课题20150410011-4的成果之一。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教学与管理》杂志社、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