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译介文学的德国之旅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译介文学的德国之旅

时间:2024-11-08 01:38:32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不容回避的现象。文章以德国文学图书市场为案例,从全球化的视角回顾译介文学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步探讨译介文学对德国本土文学产生的冲击和吸引力。二者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既可对抗全球化带来的单一性,又能促进全球文化的奇妙融合。

[关键词]全球化译介文学德国图书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奇妙成果。在人类漫长的相互隔绝、交往和发展中,译介小心翼翼地搭建起语言之间的桥梁。译介的力量可能无法再统一人类的口径,但让交流变成可能。语言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学的全球化。当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通过译介呈现给全新的阅读群体,无论是译介作品本身还是本土文学,都会产生有趣的反应与变化。本文尝试以德国文学图书市场为案例,从全球化视角探讨译介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共生关系。

一、译介文学在文学的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一)什么是全球化视角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不容回避的现象,也是哲学界、评论界特别热衷的研究话题。文学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层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脚步发展出相应的特征,比如以欧美文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学与亚非拉文学的界限,以及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归属和引起的争议。当我们阅读和研究现代文学作品时,有很多意象、场景、对话、思考都体现着多元文化的渗透。有学者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包括‘世界化’与‘民族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这两个相对而出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又是相互作用、交叉影响的。由此推论,文学的全球化也具有两个‘交互性’的方面:一方面是就‘地域的’走向‘世界的’之文化路向而言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世界的’走向‘民族的’之文化路向来说的。”[1]总体来说,世界各地的文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碰撞、交融,产生“化学反应”。本文选取德国文学图书市场为观察点,尝试从全球化的视角探讨译介文学与本土文学的相互作用和交叉影响。

(二)译介文学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德国文学史上,译介文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译介作品可以说是现代德国文学的起源。16世纪初,德意志的一位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拉丁文版的《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这是德国宗教史上,也是文学史上一个公认的重大事件。“路德的《圣经》翻译是德国乃至欧洲翻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统一了德国语言,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而且为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贡献。”[2]马丁·路德将赞美诗和《圣经》翻译成华丽的散文,简洁、率真、富有诗意,这奠定了德语文学的基础,由此德国本土的文学萌芽并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的传统和特质。

在德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事件——狂飙突进运动中,译介文学同样功不可没。这场振奋人心的文学思潮由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席勒等人引领,他们将莎士比亚介绍到德国,对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推崇备至,也为莎翁在英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德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和研究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传统里最激荡人心的一幕,而莎士比亚充当了助推器。……莎士比亚的作品长期伴随在德国人的民族意识里。”[3]歌德等人深受莎士比亚人文思想的影响,他们以丰富的世界文学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才华将德国文学带入了极其精彩的一个时代。歌德的文学观也被认为是“最早具有全球化视域的总体性的文学观”[4]。

由此可见,译介文学对于德国民族文学的起源和成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便是文学的全球化中“世界的”走向“民族的”文化路向。

(三)村上春树作品作为全球化文学的代表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当代德国译介文学的图书市场中,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文学作品毫无疑问占据着主体地位,共通的宗教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使得欧美文学之间的讨论没有根本的障碍。在这样强势的文化氛围中,陌生的东方译介文学并不容易立足。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德国文学图书市场的成功是一个有趣的案例。同样是东方人,甚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的莫言或是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就远远没有村上春树这样的影响力。日本著名文学教授三浦玲一在论著中提到,村上春树是全球化的文化和文学的代表。她称其为“创作美国文学的日本作家”,这里的美国文学指的就是“全球通俗文化的文学”,而“全球通俗文化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全球化的文学。”[5]在文学全球化的发展中,英语的主流地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德国,有很多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从英语转译为德语的。且不论这样的转译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作品本身所传递的信息显然是得到德国市场认可的。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译介文学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全球化进程对文化、文学以及人们的生活所留下的痕迹。

相比之下,作为全球主流文学的代表——美国文学就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美国文学一方面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面临着被孤立的危机。美国著名出版人RichardSever曾经将加缪、贝克特、萨特等人的作品引进到美国,为美国译介文学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出版了莫言的八本书,并在早年间就预言了莫言将问鼎诺贝尔奖。2009年Sever去世,他的遗孀,继续经营着他们的出版社。笔者有幸在法兰克福见到了这位传奇的出版人。Sever夫人是法国人,有着法国女人一贯的优雅与精致。她像美国其他小型的出版社经营者一样坚定地经营着她与亡夫的事业,但是这些出版社如今的发展并不顺利。在美国图书市场中,只有3%的译介作品。在Sever夫人看来,“美国已经被孤立了……今天的美国人不爱看书,他们无视外界的文化,也无视外界的文学。”作为一个见证过美国译介文学和本土文学最繁荣时期的老出版人Sever夫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当其他人争相模仿着美国人的英语发音,对美国的电影明星如数家珍时,大部分美国人都可能会陷入一种错觉,对异域文化产生免疫。

二、译介文学对德国本土文学的冲击

(一)当代德国本土文学的困惑

不管各个国家的文学如何起源,与外界的“化学反应”如何精彩,本土文学都是很大一部分写作者执意坚守的一份情怀,也是文学批评家持续关注的重要领域。在以老派和严谨而闻名的德国,情况更是如此。德语文学被称为“思想者的文学”,德国人以他们富有哲学深度和语言魅力的本土文学而自豪。总体而言,传统的德语文学追求思想深度和思辨元素,以严谨、理性的表达和内心的呈现为读者提供思索空间。然而,德语文学偏内敛深沉的风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译介文学作品的挑战。德国作家马克西姆·比勒就曾经激烈抨击当代德国文学的“难以置信的无聊”。许多翻译的文学作品以富有新鲜感的背景、流畅的叙述方式、紧凑的情节带给德国读者崭新的阅读体验。2015年,德国出版虚构类新书5847种,其中20%为翻译版图书,大部分为英语图书。而在入选德国权威图书杂志《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中,有60%都是翻译作品。图书销量当然不能代表作品的水准,但却直观地反映着受众的阅读趋势。在德国的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醒目的犯罪小说专柜,因为悬疑、犯罪、惊险类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近两年德国文学图书市场销售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占有率约为40%。由此可见,德国的本土文学在全球化流行文学的包围之下已经有一些窘迫。

(二)英语图书对德语图书市场的双重威胁

英语翻译作品在德国本土市场的扩张不容小觑。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德国图书市场上的译介作品有60%为英语作品。英美文学以全球化主流语言的优势发挥着它们的影响力,形成了一股代表“全球化”特征的强势力量。“世界文学领域在当代漫无边际的持续扩张,也催生出严肃的问题。打开窗口,眺望世界众多五光十色之处,这样的情形,不仅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忧心忡忡,很多偏左的学者也对着整个过程表达了暧昧的态度。这些大胆标新的文本究竟是佐证了文化多元的丰富性,还是被遍及全球的迪斯尼乐园给淹没了?”[6]从语言角度来看,德语和英语同属印度—日耳曼语系,两种语言有着深厚的渊源,德语和古英语表达更是类似。英语写就的作品在德国图书市场的翻译出版效率和市场接受度都很高,加上英美文学更强的可读性,英语译介文学在德国的繁荣便不足为奇了。

除了来自英语世界的译介文学,英文原著图书构成了对德国图书市场的另一个“威胁”。英语是当下德国非常流行的语言,英文图书在德国书店中占领着重要的一角。许多德国读者看过了英文版的文学作品之后,他们可能就不再会购买同一本书的德文版。这给德国的出版社带来了很多困扰。有的出版社为避免德文版被冷落的命运,力争在作品的英文版面世之前推出德文版。尽管英语与德语渊源深厚,但英美文学与德国文学的基因迥异,无论在写作风格还是文学传统上都截然不同。英美文学在德国图书市场的渗透显然正在影响着德国读者,特别是年轻德国读者的阅读品位和倾向,在挑战着传统的德语文学。对于自信的德国文学界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同质化’,所以,当代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们听着美国的流行乐、看着英国的足球赛、抽着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香烟……因此,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可能是德国文学,或者是各国别文学需要考虑的问题。”[7]

(三)德国对本土文学的维护

为了维护本土文学传统,德国出版界设立了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其中运作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是德国图书奖。2005年,德国书业协会设立一年一度的“德国图书奖”,评选出当年出版的最优秀的德国本土文学作品。这个奖项出现的背景正是德国本土文学的声音日渐微弱,英美引进版文学图书势头强劲的时期。在颁奖的前两个月,一份20本书的长名单被公布;在颁奖前的一个月,一份6本书的短名单被公布。通常在每年法兰克福书展的前夜,德国图书奖的最终获奖名单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政厅揭晓。这样的获奖机制调动起了媒体、书店和读者的巨大热情,使得德国本土作家在较长的时间里得到持续关注。除了获奖作家之外,进入长名单和短名单的作家也会出现在各种文学活动中,他们的作品也会有更多的曝光率。德国图书奖的成功让德国本土图书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调整着德国译介文学和本土文学的比例。

三、译介文学对德国本土文学的吸引力

(一)德国对非主流译介文学的关注

德国人对本土文学的维护并不旨在打败译介文学,也确实无法扭转译介文学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图书市场是一块公平的赛场,在这里,译介文学作品因自身的生命力而自由发展,也不断滋养着本土文学。从歌德的时代一直到现在,德国本土文学的繁盛都离不开译介作品所带来的新鲜的文化语境与写作技巧。

在德国,有一家著名的国际文学杂志Litprom,专门为译介文学服务。Litprom是德国一个特殊的独立协会,它的核心使命是“和非欧美的文学进行紧密的对话”。协会保持着文学态度的独立性,在成立36年以来关注并宣传亚非拉等地区的文学。他们筹集到德国外交部和其他各国政府的资助,选取优秀的外国文学,协助作品的翻译出版。除了对主流文学的冷静态度,协会更令人称道的是对政治标签的冷静态度。他们并不对“流亡”作家青睐有加,而是专注于各国本土的文学作品本身。协会主编AnitaDjafarii表示,全球化的潮流带来了一些假象,他们的工作旨在去除主流文学对陌生文学的芥蒂,因为通过文学可以学习到陌生的文化,从而给本土文化带来新鲜空气。

(二)德国翻译家协会对译介文学的支持

德国翻译家协会为德国的译介文学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协会主席JuergenBecker说:“译者们将世界各地的体验带到了我们的文化中。”协会每年为译者提供40万欧元的资助。优秀的译者可以申请到可观的资金,作为进行翻译工作的住所、图书馆,甚至是去世界各地旅行的资助。协会还设立了译者的导师制度,用以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翻译便可以真正成为一项体面而有趣的职业。翻译家协会将优秀的译者聚集到一起,他们在对翻译技巧的讨论和交流中,对母语的表达方式更加敏感。德国本土语言便在这种译介的交流中得到了不断的促进。

(三)译介文学对当代德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与传统的德意志精神相呼应,德语文学的气质“高傲而刻板”,讲究对语言文字的精巧运用,挑战读者的脑力,让阅读成为一场并不轻松的思维互动。在全球化文学的浪潮中,德国本土文学也得到了持续的滋养。“一千年来培育着德语的,首先是僧侣,然后是骑士,是汉斯·萨克斯、塞巴斯蒂安·布兰特等手工业者;到接近宗教改革时期又是另一些人;最近则是那些饱学之士,他们使德语能够到达思想的一切精微奥妙之处。看一看德国文学作品,就可以按作者各自的禀赋,发现各种文化的痕迹,犹如在山里可以发现地球运转所形成的各种矿层。”[8]在现在的德国文学界,老一辈文学精英仍然会坚持原汁原味的、富有哲学精神和内心反省的传统德语文学,但新鲜的写作方式和阅读品位也在潜移默化地进入当代德国读者的视野,引起文学界的思考和争论。德国知名出版社的文学图书编辑已经开始寻找擅长描写情节的作家,德国的书店内最富情节化的犯罪小说格外显眼。

译介文学也为德国本土文学带来了灵感。来自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促进了当代德国流行文学的发展:“以流行文化为背景,秉承后现代主义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运用多元化、反传统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一种在物质经济极度发达的社会中的莫名失落和困惑迷茫;在玩世不恭、看似没有条理甚至矛盾重重的语句背后,更体现着对古典语言传统僵化模式进行的批评和讽刺。”“以简练的语言、幽默的文风和大众耳熟能详的话题吸引着众多普通人去阅读、讨论。”[9]

德国人对古老的东方文化也颇为青睐。在德国,汉学家最推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中文的译者也会从《诗经》《论语》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德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为中德文化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文学因此得以在德国广为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许多德国文人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并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创作出与中国相关的优秀作品”[10]。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德国文学史的简单梳理与对当下德国文学图书市场的初步调研,运用全球化文学的理论分析译介文学和德国本土文学的渊源与现状,讨论了译介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共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功能,即对抗全球化带来的单一性,同时促进全球文化的奇妙融合。

注释:

[1]刘悦笛.“复数化”的全球化与文学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8(4).

[2]杨平.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及其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6(4).

[3]陆晶靖.莎士比亚在德国.三联生活周刊,2014(16).

[4]李衍柱.全球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从歌德的总体性文学观谈起.江西社会科学,2007(2).

[5]三浦玲一.村上春树与后现代日本陈明霞,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6]大卫·丹穆若什.什么是世界文学?.查明建,宋明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何宁.正常化·融合·全球化——新世纪十年德国文学回顾.外国文学动态,2011(5).

[8]德·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丁世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周飒.浅谈后现代主义与德国当代流行文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

[10]赵薇薇.德国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