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
1956年生,湖南双峰县人。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画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自适,也包含着对造化的参悟,而这一切又缘于对传统文化的倾慕、对人文精神的向往。
我喜欢将古人法帖悬挂于壁上和床头,朝夕谛观。南北朝的宗炳有“卧以游之”之说,唐代的孙过庭有“察之者尚精”之语,要将古人法帖学到手,不仅仅靠临摹,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观帖。观帖锻炼人的眼力心力,要察之精微,不是说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最重要的还是要摄取古人的风神,了解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在我看来,这种方式较之单纯的反复不断的技法训练,日积月累的临摹描写更为科学有效,更容易成功,因为这样能够直接掌握作品最为震撼人心之所,正所谓“目击而道存”。
中国传统艺术提倡用自适的心态消解一切的功利心理,这样才能与传统文化接轨,做到无意于佳乃佳。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认为艺术的崇高需要“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而这种“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不正是脱离了功利心理的自适心态吗?只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才能诞生出优秀的作品,故而在诸多书体中,我尤醉心于草书,而且愈是长幅巨制愈是适合我性情的表现,王铎的草书极具视觉冲击力,其对感情肆无忌惮的宣泄与挥洒,给人以自适之感,在创作中,我极力追求王铎草书的那种表现性,这种激情除了来源于王铎的表现性书法外,还源于我对科学真理追求的一种探索情怀。
故而在挥毫时我大胆使用涨墨,尽可能夸张线条,在极尽提按的过程中,又内在地潜移默化出我的学术研究,以分形数学的非规则性和自相似性原理营造出字形、章法非规则的变化,同时又能从局部展现出与整体的自相似性,使得作品能够小中见大,亦能大中见小。
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渐展式的方法,先是创作一个词组,然后是创作一句话,最后是自己的一首诗。在这一研习过程中,一边创作一边临摹,即从字到诗的研习,这样就打破了临摹与创作的界限,解决了转化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单纯临摹的枯燥性。我认为这一方法比较科学实用,这样一来,我既把握了书法,又学习了文化,这一渐展式方法完全取决于我的理工科思维。
书画艺术是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要发掘出其中的人文价值,就需以笔墨的自适心态及参乎造化的科学精神去探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展现艺术的人文精神。当我研读和书写《论语》一百则,我不仅感受到了自己与儒家思想的对话,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因而艺术的锤炼也是人格的磨砺,更是人文诸多学科学识与涵养的综合。诗文与书画一样,都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文与书画一道,都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月光斜影山沉眠,意中游人天远晚。盘龙湘水北流去,直破南岳终不还”(《衡山游感》),当时游览衡山,面对湘水北流,倏然有感。
谢和平自作诗《重阳》180×56cm×4纸本2016年释文:旭日双林绛,晚霜秋叶黄。人生如节候,风物似韶光。论世功名地,交心忠义郎。与君共朝夕,谈笑度重阳。自作诗《重阳》。丙申,二步山人。钤印:心似莲花(朱)谢和平(白)传统文人艺术中,诗、书、画皆善,是谓三绝,但到了清末,赵之谦、吴昌硕等开始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地演进、升华的,此时,篆刻的修养也尤显关键。我虽然不善篆刻,但也颇赏其妙。洵如坡翁所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可以说只有真正理解了诗、书、画、印才谓知晓传统文化,方可理会人文精神,如此,才能创作出感人的篇章,动人的笔墨。叔本华认为,艺术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本质,一切艺术能够进入纯粹的认识之中直接把握理念,能够将人类从意欲中解脱出来。于是,美就有了极高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也是一种纯粹的认识,因此,科学与艺术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它们相辅相成、相因相生,最终构筑出了精神上的崇高理想和艺术境界。■责任编辑:韩少玄谢和平李白诗138×34cm纸本2016年释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丙申,二步山人书。钤印:心似莲花(朱)谢和平(白)
谢和平陈与义诗138×34cm纸本2016年释文: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丙申于望江楼,二步山人书。钤印:谢氏(朱)和平之鉨(白)
谢和平《论语》一则45×60cm纸本2011年释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一则。辛卯冬,和平书。钤印:谢氏(朱)和平私鉨(白)
谢和平《论语》一则50×65cm纸本释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一则。和平书。钤印:谢氏(朱)和平私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