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再到墨尔本 评审感触深

再到墨尔本 评审感触深

时间:2024-11-07 08:05:25

图1

图2墨尔本2017第34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7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考菲尔德赛马场举行(图1、2)。受亚洲集邮联合会的邀请,我与中国的另一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李知非参加了本届邮展的评审工作。这是我时隔18年后,再次来到墨尔本参加集邮展览的评审工作。现将中国军团获奖情况以及一些评审心得介绍如下。

中国军团展品成绩平平

本届邮展共计展出220部1118框展品。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选送了18部(共计82框)邮集参加了本届邮展的竞赛类展出,另有常珉、丁劲松、陆游等集邮家的邮集参加了大奖俱乐部的非竞赛性荣誉展出。参加竞赛性展出的18部邮集中,除了传统类邮集《新中国旧币面值特种邮票》外,其余均未参加南宁2016第33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

竞赛性展品中获得大镀金奖加特别奖的仅有一部:来自上海王晓舟的《摄影——一曲工业革新与视觉艺术相生相伴的乐章》(专题类);获得大镀金奖的有7部:赵岳的《新中国第一套新币面值普通邮票》(传统类)、肖庆元的《中国邮政报值挂号信函史》(邮政历史类)、黄育敏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邮路(1937-1945)》(邮政历史类)、张景伟的《普4天安门图邮资邮简》(邮政用品类)、林大安的《烟草——从风靡世界到全球控制》(专题类)、张光祖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航天类)、胡志雄《人之初——从生命孕育到纯真儿童》(极限类);获得镀金奖的有3部:王晓强的《东莞邮政史(1901-1950)》(邮政历史类)、辛荣安的《气味》(专题类)、田巍的《船上生涯——一个老船员的自述》(专题类);获得大银奖的有3部:关立东的《新中国旧币面值特种邮票(1951.10-1955.2)》(传统类)、李京滨的《请阅读我的〈文化遗产〉杂志》(专题类)、姚健春的《眼睛》(专题类);获得银奖的有1部:陈余德的《码头》(专题类)。参展的一框展品有2部:陈秀清的《老有所乐,安享晚年》(专题类)获得74分;侯莲花的《“文革”期间南昌使用之特殊机盖销票机戳(1970-1972)》(邮政历史)获得73分。

参加专题集邮类评审的感触

由于在8个多月的时间内接连举办了3届亚洲集邮展览(2016年8月泰国、12月中国;2017年3月澳大利亚),因此,参展邮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产生了较大的不平衡。以专题类为例,以往参展的专题邮集至少有数十部之多,评审员至少要分成两个小组方可完成评审工作。但本届邮展却仅有9部专题邮集参展,其中一部来自日本、一部来自印度,其余7部均来自中国。堪称专题集邮强国的东道主澳大利亚居然一部都没有参展,这在亚洲邮展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本次邮展我有幸作为专题类评审组组长参加评审,并十分荣幸地与印度尼西亚的Tono(现任FIP专题集邮委员会秘书),以及另外两位来自中国香港和印度尼西亚的见习评审员一同工作,收获良多。

本届邮展专题类唯一的金奖由日本的一部讲述二战的邮集《日本及其15年的战争》获得(图4、5)。这部展品的编排极为特殊,使用了大量接近邮政历史类邮集的素材。例如,事件发生当时的实寄封,利用邮戳上所反映出的邮政信息,表达专题的拓展。由此想起中国的专题邮集《朝鲜战争》,该邮集曾在西安2016全国邮展上获得金奖,但在南宁2016亚洲邮展上却只得到大银奖,其间的落差已超出正常范围,需要参展者和评审员深思。其实,按照此方式编组的专题邮集至少在20年前的国际邮展上就经常出现,只是数量较少而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如何看待此类展品,还值得广大参展者和评审员进一步探讨。

中国选送的7部专题类展品各有千秋,好的方面在此暂且不论,奖级可以说明一切,这里我重点说一说各邮集的不足:

专题邮集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副标题当然也是如此。参展者应准确地定义你这部邮集所涵盖的范围,并且让人一目了然。尽管《摄影——一曲工业革新与视觉艺术相生相伴的乐章》获得较高的奖级并且增加了特别奖,但这部邮集的副标题晦涩难懂,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如此。如果能用比较简洁、精准的词汇加以表述,让观众和评审员尽快理解邮集的题目,其结果可能更好。

《请阅读我的〈文化遗产〉杂志》这部邮集,从题目上看似乎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是,仔细审阅其编排,则完全与“杂志”没有多大关系。作者只是在原来《探索文化遗产——人类文化遗产的美学艺术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了包装,其结构和叙述并没有体现出“杂志”的特征。一个较新颖的题目,加上一个最普通、最落伍的资料式编排,想得到评审员的青睐,恐怕是难上加难了。其实,该邮集题目的包装也算不上太新颖,此前曾出现过《请参观酒具陈列馆》《请参观我的铁路线路博物馆》等邮集。

很多专题邮集都从小的选题上入手,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例如,《气味》和《眼睛》就是如此。《气味》这部邮集选题的大小、创新程度,都非常符合专题集邮的编组要求,如果能在素材等方面精益求精,相信将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眼睛》虽然选题适当,但是在国际上曾经有多部同题材邮集展出过。因此,这部邮集的编排思路较为陈旧,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在邮集外观上也显得很粗放,素材随意叠压,要想达到一部优秀的邮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船上生涯——一个老船员的自述》邮集看上去题目较为新颖,也展示了一些较好的素材。作者虚拟了一位“老船员”,并围绕他讲述了人、水与船的故事。但是,这种虚拟实际上是一种讨巧的做法,而不是创新。因为该选题可以任意拓展,可以收纳各种各样的素材,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编排,所有邮品上出现的人物都能够成为自己的亲戚,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家乡,所有的船都可以成为其工作的场所,海阔天空,任其发挥!此前,这种主观性极强的题目更多地出现在青少年类展品中,通常不是一个好的专题集邮类的选题。此类选题在近几届全国邮展上也出现过,例如,《邮政》《集邮》等。

《烟草——从风靡世界到全球控制》《码头》虽然获得的奖级不同,但专题知识的内容都比较单薄,专题方面的拓展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专题类邮集,选择边缘化的素材,特别是一些已经明确不能在专题展品中使用的素材。例如,没有印刷“军事邮政”字样的图画明信片;私人在邮政用品上加印的广告图案及文字等,部分邮集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首日封等集邮品。还有明信片上的手绘图案不能用作专题信息。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参展者的足够重视。

此外,需要强调的就是素材的品相,部分参展者对素材的品相标准太低。例如,将带有大面积霉斑的明信片进行展示,尽管年代稍早也是影响品相得分的因素。

参加专家组工作的感触

大概是由于专题集邮类展品数量较少的原因,除了评审专题类展品外,我还与Tono二人同时兼任专家组成员,组长是长期在国际邮展中担任专家组组长的泰国人Pichai博士。在1999年墨尔本世界邮展上,我也曾在专家组工作过。能够在18年之后,再次参加墨尔本国际邮展评审并参与专家组工作,实在是一种缘分。

很多人不理解专家组的工作,认为专家组就是在展场乱转,随意看看邮集,挑一些存疑素材出来。其实并非这么简单。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专家组的第一项工作,是要重新审查曾经在国际邮展中展出的存疑素材。这些档案来自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的资料库。展览之前,亚洲集邮联合会秘书处会提供一个曾经有存疑素材邮集的清单及影印件,专家组根据这个清单逐一排查。确认以前有问题的素材是否在同一部展品中再次展出,如果展出,是否按照要求提供了鉴定证书。

其次,专家组会对所有类别展品进行抽查,包括青少年类C组展品。而锦标赛类的所有展品,都会逐一认真检查。

此外,每一个评审小组在评审过程中如果发现存疑素材,会提交一个表格给专家组,供专家组进一步核实。

专家组会根据情况提出要求,参展者在下一次展出之前,提交相关素材的鉴定证书,或者要求作者下次不得再次展出该素材。如果情节较为严重,则会建议评审委员会将该展品进行降级处理。

近年来,国际邮展上出现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专题类展品中出现了不少赝品。在这些赝品中,实际上很多都是非常容易加以鉴别的。专题类参展者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邮识水平,了解基本的邮票印刷常识和积累邮政历史知识。例如,一些展品中展示了非常令人怀疑的印样,如果有基本的集邮常识,那么就不难鉴别这些是否真品。因为根据常识,印样是在邮票印刷之前的打样,通常印刷精美,用纸也更为讲究,不可能比邮票印制的还粗糙。一些明显从杂志或其他出版物上剪下来的邮票图片,甚至被当成罕见的样票来展示。有些实寄封上的邮戳完全盖在邮票上,信封上却完全没有。还有的邮戳仅有小部分盖在邮票上,这样的实寄封,多半疑点很大,如果仔细观察,是比较容易鉴别其真伪的。用无齿票变造的齿孔移位票也经常迷惑参展者。因此,提高专题类参展者的辨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比起南宁亚洲邮展,中国军团在本次亚洲邮展的成绩算不上辉煌,但多数参展邮集还是经历了考验,保持或超过原有的成绩,如果能再加努力,其中有部分邮集将具备竞争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的机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