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做生命“器”约的桥梁

做生命“器”约的桥梁

时间:2024-11-07 03:10:20

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就像“爱心储蓄银行”,需要人人参与

有一群人,从事着一项鲜为人知的“新型职业”:每天奔波在医院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区,说服濒临死亡的病人家属捐献病人器官,去挽救等待器官移植的危重病人。他们被称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闫娟是山西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在病人家属一次次的误解和支持中,她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决心把这个事业一直做下去。

这条路走得太艰难

2004年,闫娟从山西省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应聘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当护士。3年后,她被调到重症监护室工作。每天目睹着生命的凋亡,闫娟的心情很沉重:如果有移植器官来源,很多病人就不会死亡。

2013年10月,闫娟在医院看到山西省红十字会发的一则招聘启事,招聘有志于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岗位。应聘条件:从事医务工作、且有1年以上医务工作经验者。工作内容:与濒临死亡的病人家属沟通,宣讲有关政策法规,完成捐献法律手续,说服并协助其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

看到这则招聘书,闫娟心里一动。想到那些苦苦等待器官移植、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病人,这个工作必须得有人牵头去做,她毫不犹豫报了名。可是,真正做了协调员,她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刚开始,她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2014年1月初,她找到一位因车祸导致脑死亡的伤员家属沟通。当闫娟向伤员家属介绍了自己身份,提出“器官捐献”的建议后,家属情绪立刻失控了。伤员妻子指着闫娟的鼻子骂道:“你不就希望我丈夫死吗?”伤员儿子也从沉默中爆发,他揪住闫娟的胳膊,挥舞着拳头大吼道:“你再敢说一句,我揍死你!”

面对这样的情形,闫娟只好低头转身离开。可是伤员妻子又追出来,拦着她继续发飙。女人发泄了很久,才放闫娟离开。闫娟跑出急诊室,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哭了。

还有一次,闫娟得知一位突发性颅内出血的女孩命在旦夕。女孩已经10多天没有进食,一直昏迷不醒。尽管医生全力抢救,可她还是很快进入了脑死亡状态。

那天,闫娟跟女孩父母在重症监护室外沟通器官移植时,主治医生正好也在。医生对女孩父亲说:“以孩子目前的病情,确实可以考虑是否能器官捐献。因为孩子已经脑死亡,仅靠呼吸机在维持生命。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我觉得你也不必花那个冤枉钱了。”

但是,那位父亲不仅不听医生建议,还说:“你俩是串通好来害孩子命的,要是你们救不好孩子,我饶不了你们!”

两天后,女孩因抢救无效死亡。主治医生因此挨了一顿痛打,还差点惹上官司。

闫娟特别难受。病人家属连医生都不信任,还会相信她这个身份尴尬的协调员吗?想到几个月来历经各种委屈和辛劳,几乎没得到过一位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闫娟信心顿失,她对自己说:“放弃吧,这条路走得太难了。”

有了向前的动力

正当闫娟打算重拟职业规划时,她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叫何博(化名)的打来的。他上高中的儿子在学校打球,忽然脑出血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这两天,孩子病情急转直下,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他看到医院展板上闫娟的联系方式,就给她打了电话,咨询器官捐献事宜。

闫娟赶到医院,正遇上何博一家人跟医生商谈儿子的病情。何博主动对医生说:“大夫,你只管全力抢救孩子。如果实在抢救不过来,那我们做器官捐献吧。我们的孩子假如活不成,那就帮助其他人活着,世上就少了一对像我们这样痛苦的父母了。”

当时,在场的医生无不动容。闫娟也顿时眼圈红了,她使劲握住何博的手说:“谢谢您对器官捐献事业的支持!”何博说:“我们不想再让孩子受苦了,与其毫无意义的治疗,不如让他换一种方式活下去。如果他的器官能继续活在别人身上,他的生命一样得到了延续,我们做父母的也就很欣慰了。”

那一刻,闫娟除了感动还有震撼。她忽然想,之前遭遇的种种冷眼和谩骂,又有什么呢?如果不坚持,那就错过了这个主动捐献器官的家庭,也很可能让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又错失了一个良机。

何博跟闫娟签署了儿子的器官捐献自愿书后,在得到医生明确“无生还希望”的诊断后,何博夫妻忍着悲痛,捐出了儿子的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和一个肝脏。

2017年4月底,闫娟的一位前同事给她打来电话:“你赶紧来急诊室,一位病人家属要捐献亲人器官。”

这是一对因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而双双亟患尘肺病的夫妻。4年前,丈夫阿华的病情已到了终末期,需要一天24小时吸氧维持生命。一年后,阿华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终于等到了肺源供体。

接受肺移植的阿华,得到了新生。呼吸重新顺畅的他,觉得空气里都充满了甜甜的味道,那种感觉非常幸福。他开始努力赚钱,打算存够50万,也给妻子换个好肺。可一场意外彻底打碎了他的计划,妻子阿英不幸遭遇严重车祸,被诊断为“脑死亡”。看着阿英全身插满管子,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阿华很心疼。他跟女儿商量后决定:捐献阿英的器官,去救需要帮助的人。

阿华曾经也是一个苦苦挣扎在垂死边沿的人,深知那种痛不欲生的滋味。多亏了别人的爱心捐助,他才重获了新生。既然妻子已无生的可能,那就该把受到过的恩惠回馈给别人。和闫娟签署了器官捐献书后,阿华捐出了妻子的眼角膜、肝脏和双肾,挽救了6个人。

闫娟动情地说:“人体捐献器官事业,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这个捐献系统,就像‘爱心储蓄银行’,需要人人参与,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如果大家都像何博和阿华一样,积极参与到器官捐献事业中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越来越多的生命被挽回。这也是我越来越有动力做这份事业的原因。”

换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随着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在各大医院的开展,许多病人家属开始慢慢理解和支持协调员的工作。而一些家属和闫娟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书”后,却又临时反悔。

闫娟说:“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总幻想着亲人能够醒来,还有救。他们的觉悟已经很高,等等,再等等他们,他们才会明白,亲人已逝,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留在这个世上。”

2016年5月,闫娟来到了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外,一位中年女人红肿着眼睛,眼神呆滞。她的丈夫5天前因酒精中毒造成脑死亡,没有了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

“你好,我是山西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器官捐献协调员’闫娟。”闫娟热情伸出手介绍自己,但对方连眼皮都没抬一下。闫娟继续跟女人沟通:“虽然我救不了你丈夫,但我可以救下你丈夫的一部分,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隔了两分钟,女人才气若游丝地说:“我知道,你想让我丈夫捐献器官。”闫娟点点头,她已做好了被骂的准备。谁知,女人却说:“我同意捐丈夫的器官。”女人很快和闫娟签署了器官捐献书。

根据法规,病人必须是在撤出呼吸机,心跳停止五分钟临床确认死亡后,才可以进行器官摘除。移植器官团队一直等在5公里外的一家医院的手术室里,为了达到器官的最佳移植效果,来接病人的医生计划先把病人转到救护车上,再撤除呼吸机。

就在女人丈夫从抢救室被转出时,女人看到在呼吸机的作用下,丈夫还有心跳。她忽然撕心裂肺地大叫着:“不可以不可以,他还没有死!”

闫娟跟女人解释:“你丈夫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医生马上就要拿掉他的呼吸机了,心跳也就会跟着停止。”女人哭着说:“我要陪在他身边,亲眼看着他心跳停止。”

看着情绪激动的女人,闫娟立刻同意让她一起陪着丈夫上救护车。在陪伴的过程中,女人看着丈夫的心跳渐渐停止,号啕大哭,整个人瘫软在地上……闫娟抱着女人,不停地安抚她,陪她一同流眼泪。

闫娟心里明白,女人的觉悟已经很高了。但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那种分离的痛苦真真切切,让人难以割舍。女人一直心存幻想:丈夫还有心跳,万一能活过来呢……女人丈夫的器官,救了4个人。女人说,丈夫在她心里,一直没死。

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闫娟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她愿意做延续生命两端“器”约的桥梁,这个桥梁是渴求新生的人们唯一的途径和希望。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器官移植,就如同输血一样,寻常而易得。

(作者系山西省红十字会志愿者)

责任编辑:耿艳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