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黄宗羲传略 裸葬

黄宗羲传略 裸葬

时间:2024-11-07 12:53:02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十八岁的梨洲开始考虑后事。他写信给远在北京的儿子黄百家:

吾死后,即于次日舁至圹中,殓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钱、纸旛,一概不用。

黄百家是因修《明史》而被清廷征召至京。一见信,他便“皇遽告辞”,请假回乡。上司得知,也当即特准其“在家纂辑,携书亟归”。总之,信中的想法,任何人看来都足堪惊骇。

厚葬,是中国重要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它来自居正统地位的儒家伦理。春秋末年,比孔子后起、同样在鲁国推销其学说因而与儒家有思想竞争关系的墨子,曾以诋毁的口气谈道:

厚葬久丧,重(读chónɡ)为棺椁,多为衣衾……此足以丧天下。

梨洲眼下表示要做的,似在迎合墨子的批判,两者惊人地吻合。我们来看他的具体打算:一、死后第二天就入土——这是反对“久丧”繁琐冗长的过程。二、“殓以时服”,下葬时只想和日常一样着装——这是拒绝专门置办寿衣,反对“多为衣衾”。三、所有大操大办、乌烟瘴气的套路,那些意在营造哀荣气氛的厚葬风俗与手法,他欲一应摈除。四、最惊世骇俗的,当系“安放石床,不用棺椁”。棺椁,是厚葬的内容重点和集中体现。以往每个中国人,一俟人到中年,即以拥有一口好棺木为余生奋斗目标。它与人之间,有标识贫富贱贵之差的意义。富贵的程度及等级每提高一步,都在棺木上有所表现。《庄子·天下》:“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椁,是棺外所套大棺。天子从里到外有七层,诸侯五层,为官者可以三层,知识分子可有二层,普通平民有棺无椁。这就是墨子“重为棺椁”一语的具体内容。倘依古制,梨洲可享受一棺一椁的待遇,而他的意思是什么也不要——实际上,他想要裸葬。

我们暂不探讨他这么做的原因,而先指出其后果。以当时论,以上想法倘然果行,有两点是一定的:第一,梨洲本人将被目为离经叛道。第二,子女亲属必然背负沉重巨大的不孝骂名。

梨洲非墨子,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儒家反对者。相反,他是地地道道的名教中人,是明末尤其自清朝康熙年以来享誉儒林的耆宿、大儒。祼葬之念,根本逾越、违背了儒家“核心价值观”。这一点,他当然清楚。

真正的压力在子女亲属身上。就梨洲个人言,既抱定一种价值观,是可以不顾物议,以“身后是非谁管得”的态度,超然去往另一个世界。而子女亲属无法做到超脱,他们将继续留在人世,去面对强大的舆论和习俗。儒家伦理有如一张蛛网,覆盖生活每个角落;何况蛛网早不仅结在外部世界,也布满和裹住了每个人自己的心灵。

所以,愿望能否实现,直接和最大的障碍或许恰恰是家人。梨洲给黄百家写信,距其终辞人世,尚有七年。之所以早早放出风声,一定出于周详的考虑。第一,以此表示,祼葬意愿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郑重的决定;第二,留出充分时间做家人的工作,使他们最终能够消化这一想法。毕竟,身后事将由家人料理。他本人再坚决,愿望都有两种可能:被执行,或者不被执行。他需要防范因家人思想不通,死后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葬事被处理成自己所反感的样子。

事情正如所料,七年中,亲属一直设法劝他收回成命,但他从不稍动。康熙三十四年(1695),他于这年逝世,年逾八秩的黄宗羲,把当初借书信吐露的心声,正式立为遗嘱,此即收在《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的《梨洲末命》。明确规定:“吾死后,即于次日之蚤,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圹中须令香气充满,不可用纸块钱串一毫入之;随掩圹门,莫令香气出外。”又新增有关祭扫的要求:一、“上坟须择天气晴明”——必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断不可恪守俗期而在阴雨天致祭。“清明时节雨纷纷”,梨洲却讨厌阴雨天,表示不必拘此俗礼;二、“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这些神神鬼鬼的仪式,“一概扫除”;三、凭吊者不得携纸钱、烛火之类,“尽行却之”,对那些“相厚之至”而坚持有所表示的亲友,可以告知欢迎他们“于坟上植梅五株”。

对这份正式遗嘱,亲属也不甘心接受。过去七年,黄宗羲三子中长子、次子相继殁故,眼下,三子百家是遗嘱唯一执行人。这意味着全部压力,俱落其一人肩上,他难以支承,便求族中长者做父亲工作,俾事稍稍可行。黄百家提出:“诸命皆可遵,独不用棺椁一事,奈何?”搁弃其他争议,只请黄宗羲同意用棺。但在黄宗羲,裸葬正是不可更改的。为此,他端出父道尊严的架子:“噫!以父之身,父不能得之子耶?”父亲的吩咐,儿子可以不照办么?

他知道,光靠“父为子纲”不行,还要讲更多的道理。他专门作了一篇《葬制或问》,征史稽古,论证祼葬之举既有充分依据,更为不少先贤所实践。主要引述了四件材料:第一,《西京杂记》记载,直到汉代,“所发之冢,多不用棺”,说明裸葬不单曾经很普遍,且更合古风、古意。第二,东汉大儒、《孟子章句》作者赵歧“敕其子曰:‘吾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箪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第三,宋代命理大师陈希夷,著名的“陈抟老祖”,“令门人凿张超谷,置尸于中”。第四,汉武帝时“杨王孙裸葬,而子从之,古今未有议其子之不孝者”。

杨王孙的例子,是专讲给黄百家,帮他打消顾虑的。杨王孙是实行裸葬的代表人物,他的特点在于,“家业千金”,以极富之人而坚决抵制厚葬,立遗言:“吾欲臝(通“裸”)葬,以反吾真,必亡(同“勿”)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万般为难,“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心又不忍”,便请父亲的至交祁侯代为相劝,祁侯给杨王孙写了一封信,杨王孙修书作答,条分缕析,祁侯完全折服,“曰:‘善。’遂臝葬。”

《葬制或问》,便是梨洲版的《答祁侯书》。文章替反对者设想了各种理由,并揣摹他们可能的心态及做法。其中写道:“问者曰:‘诤之不可。父死之后,阴行古制,使其父不背于圣人,不亦可乎?’”显然是给儿子打预防针,戒之不得阳奉阴违,严厉指出:“恶!是何言也!孝子之居丧,必诚必信……父之不善,尚不敢欺。父之不循流俗,何不善之有?”敢作此想,岂止不孝,何异欺父、叛父。

又将两首诗,付诸子手:

筑墓经今已八年,梦魂落此亦欣然。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骸不自专。

年来赖汝苦支撑,鸡骨支床得暂宁。若使松声翻恶浪,万端瓦裂丧平生。

鸢蚁,指大大小小生灵。松声,以墓旁常植松柏,借喻墓园环境。他说:别让我一把枯骨不能自专,连鸢蚁之类都不如;别让我于九泉下听到那样的消息,儿子在人世违我意愿,令我一生瓦全亦不可得。话说得很重,也相当恳切。

黄百家述至此,枉然叹道:“呜呼!严命如此,不孝百家敢不遵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