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巴黎三姐妹 六

巴黎三姐妹 六

时间:2024-11-07 12:47:30

一个星期三的傍晚,林芬应邀来到黎定国的餐馆——“瓯海大酒楼”。

林芬推门进去,看见餐馆里已经有不少客人了,几个跑堂儿的正在忙前忙后招呼着。黎定国此时身着深色的西装,系着领带,正在靠近酒吧的一张圆桌前与客人说着话,见林芬进来,连忙走上前来。

握手后,林芬开玩笑地说:“黎老板,真想不到你的餐馆这样大,这样豪华啊。”

黎定国微笑着说:“那里啊,都是混口饭吃。你今天来得真巧,我这里有几位客人,也都是温州人,刚好大家一起吃顿饭,顺便也认识认识。”黎定国将林芬带到圆桌旁,对在座的几位介绍说:“这位林小姐是我们俱乐部新来的中文学校老师,是温州的一位大学生。”

黎定国见大家都坐定后,向林芬介绍说:“潘校长就不用我介绍了,你们早就认识了。这位是张云山老先生,他是我们俱乐部的副主席,也是创始人之一,对我们俱乐部贡献很大,德高望重。他是早期来法国读大学的留学生,读的还是法国著名的大学呢。华侨俱乐部成立时,有关法律方面问题的解决,向有关部门登记注册,都是张老先生一手出面办理的。”

张云山老先生看上去七十多岁,个子不高,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面容慈祥,也很健谈。他原来在一家法国电力公司工作,曾被派到中国工作过,所以对中国社会还是比较了解的。现在退休了,闲来无事,就全身心地把时间用在俱乐部的会务上了,凡是有重要活动,都得请这位老前辈来出出主意,指点指点。听说林芬来法国不久,现在在“旅法华侨俱乐部”中文学校教中文,很是高兴,对她说:“你们年轻人,在海外工余时间,能给华侨子女教授中文,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啊。”

大家一边吃饭、喝酒,一边商量、研究今年九月底举办旅法侨界庆祝中国国庆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安排。

一直在酒吧忙碌的黎太太,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空闲,这时走了过来,举着酒杯向侨领们一一敬酒。黎太太四十来岁,面容红润,身材壮实,一举一动,干脆利落,这个餐馆开张后,基本上都是黎太太跑前跑后亲手打理的。

大家对今年中国国庆节的联欢活动商讨得差不多了,几位侨领就陆续起身走了。

张云山老先生对林芬说:“他们生意都很忙,让他们先走吧,你没有事,我也没有事,那就再坐一会儿吧。”

黎定国重新沏了一壶新茶,也坐了下来作陪。

张老先生十分健谈,且记忆力强、思路清晰。听说林芬对法国的华侨历史感兴趣,他就滔滔不绝、有滋有味地谈开了:

有人说,法国的华侨历史有三百年,有人说,法国的华侨历史有二百年。如果说,最早到法国的中国人已有三百年,或二百年,从这个意义上,你也可以这样说。但如果说起法国的华侨华人历史真正的形成,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百年左右。

1914年至1918年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两国是主战场。当时法国战地人员严重缺乏,法国政府向中国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请求招募战地人员,担负战时的后勤工作。这样,前后约有十四万中国劳工来到法国,从事战地的后勤服务工作,他们主要是在战地医院及一些后勤部门从事体力劳动。在整个战事中,一部分中国劳工牺牲在法兰西土地上,大部分劳工战后返回了中国,还有约两千名中国劳工,因各种原因留在了法国谋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与当地的法国姑娘结婚,生儿育女建立了家庭;一部分人终其一生,孤独一人,老死在异国他乡。经过岁月的变迁,由于谋生的需要,这些中国劳工慢慢地各自散居在了法国各地。

这些当年的老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选择留在法兰西土地上生活,应该说是最早的法国华侨、华人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为数不少的留学生陆续来到法国求学。学成后,有一部分回国了,也有一部分留在了法国谋生、创业,成为又一部分华侨。

说起法国的华侨,青田人也是较早来到法国的一部分。因为浙江青田地处山区,长期贫穷,一些年轻人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想方设法外出谋生,寻找新的出路。其中的一部分青田人,当年是背着用青田石雕刻成的各种小饰物,一路贩卖来到法国,然后在法国定居了下来。当自己有了立足之地后,家人、亲戚和朋友慢慢也跟着远涉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一起寻梦。这些青田人、温州人,背着布袋,从做流动的小贩开始,慢慢在巴黎房租相对便宜的区开起了店铺,做起小手饰、皮包、服装的生意。巴黎三区、四区一带就是他们最早落脚的地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法国华侨华人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三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历史上原都是法国殖民地的这三个国家先后发生政局动荡,不少人死于战火。原本在这些国家生活的华侨华人作为难民,得到法国政府的人道援助,被大量收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先后有十多万东南亚三国的华侨华人来到法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些华侨华人以广东的潮州籍为主。他们最早的聚居区主要集中在巴黎十三区,有些也逐渐向其他区分及外省延伸。

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结束了“文革”浩劫,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了中国公民出国的限制。这样,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的中国人,主要是温州人、青田人以各种方式来到了法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前后来到法国的浙江籍华侨约十三万。初期他们以开中餐馆为主,也有一部分人得益于中国服装、首饰等商品物美价廉的优势,开起了批发商店和物流公司。在巴黎三区、四区和十一区呈饱和状态后,就向巴黎北部区分,尤其是“美丽城”一带延伸,慢慢形成了巴黎第三个较具规模的华人街。行业也从单一的餐馆业向其他行业扩展。

张云山老先生谈起法国华侨华人的发展史,如数家珍,让林芬听得入迷,佩服得不得了。她称赞说:“张老真是法国华侨华人历史的一部活词典。”

张老谈兴正浓,没有一点倦怠的意思。林芬就大着胆子向张老先生提出一个问题:“‘旅法华侨俱乐部’这个名字为什么这样奇怪,开始我还以为只是一个供大家玩耍或赌钱的地方呢。”

黎定国在一旁说:“张老先生就是俱乐部的发起人和创办人之一,他最了解俱乐部的历史,你问起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人了。”

张云山笑着说:“‘旅法华侨俱乐部’是1972年得到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的第一个华侨社团。当年成立华侨的社团组织,不像现在那么容易,那时,政府有关部门是不随便让外国移民成立什么组织的。为什么起名叫‘旅法华侨俱乐部’?主要是不让有关当局产生误会,以为成立组织是搞什么政治活动的。为了不让法国政府有关当局多生疑心,我们在成立协会的名字上是花了一些心思的。申请报告中说成立一个俱乐部,主要是让华侨们有个联谊、聚会的地方,不是搞政治方面的活动。这样,才容易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实际上,“旅法华侨俱乐部”的前身是早在1950年就成立的“法华工商互助会”。那时也没有正式注册,只是当时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让华侨们有个聚会、联络的场所。华侨乡亲们中哪个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伤脑筋的生活问题,就到这里来谈,大家想办法给予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国留学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懂法文,又了解法国的法律,所以能“上官落府”为华侨办些事情,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所以,到会里来寻求各种帮助的华侨也越来越多。

张云山当年就是一位留学生,毕业后在一家法国公司工作。他是北方人,不是温州人,但他在自己工作之余,热心为华侨办事,与老一辈的温州、青田籍华侨关系非常融洽。在筹备成立“旅法华侨俱乐部”的过程中,张云山先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俱乐部章程的起草上,在向政府的有关部门呈报手续上,都出了很大的力,所以一直得到侨胞们的尊敬与爱戴。当年,正是有了这些不计报酬、热心华人华侨公益事业的老前辈,才树起了法国侨社这座大厦的顶梁柱。

林芬听了张老先生的一番介绍,对法国早期华侨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她对张云生先生说:“听了张老的介绍,真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国华侨历史课,前辈老华侨们的努力,为后来者铺下了前进的路。”后来,林芬有了自己的事业,有空时也常请张云山去她的外卖店坐坐、聊聊天。就这样,他们两人后来成了“忘年交”。林芬后来也经常参加华侨华人社团的各类公益活动,与当初受到张云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