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联想中国(1)序曲

联想中国(1)序曲

时间:2024-11-07 08:03:08

“让万润南来承包计算所,这不是在我的头上插一根鸡毛,把我拿到街上给卖了吗?干脆,还是我这个所长来承包计算所吧,我不解雇任何一个人,就算在大街上摆摊修自行车,我也要养活这1500人。”

r1985年夏天,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给上级打报告,颇有些激愤地说了上述一段话。报告很悲壮,透露出某种压力,像在悬崖边上发出的最后吁求。时代是怎么前进或推动的,从中也可看出一点端倪。那个夏天格外炎热,高温热浪一个接着一个袭击着北京,而曾茂朝的报告也源于另一种热浪:科技体制改革。此前几天,科委一名负责人召开大会,宣布了若干项异常凌厉的改革具体步骤,当时已名声大噪的四通的万润南也在场,负责人笑着扭过头问万润南,你们敢不敢承包计算所?万润南毫不含糊地说四通有能力承包计算所,事后又放出风声若他承包计算所,他将把90%人员遣散。这个一问一答激怒了曾茂朝:“我不解雇任何一个人,就算在大街上摆摊修自行车,我也要养活这1500人。”

r彼时中关村风起云涌,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两通两海”风生水起,在科学院,在中国,掀起巨大波澜。科研院所不再是象牙之塔,科学技术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简单地说,以前等项目做项目交项目的日子过去了,国家将减少对科研院所的拨款,有些院所要自己养活自己。具体到曾茂朝的计算所,有消息说这一年财政拨款将锐减20%,五年后甚至将全部取消。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计算所的1500名员工别说科研经费,连饭碗都成问题。

r改革如此激进,谁也没想到。那天现场的场面对绝大多数人异常冷峻,虽天气热浪滚滚,心里却寒潮阵阵,更多的人面面相觑,脸上有一种麻木的冷淡,同时觉得不可思议。时代的激流如此迅猛,许多人还转不过弯来。“文革”十年浩劫,一场全民族的灾难,好不容易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人们想得最多的是把十年损失的时间夺回来,赶快回到实验室,回到过去,回到“文革”以前,好好做研究,勇攀科学高峰。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动乱,好不容易迎来这样大好的时光,怎么斗转星移,又出现了另一重天——“两通两海”构成的天?没几年中关村已不是安静的象牙塔的中关村。一个回国考察的华侨来到中关村,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中关村大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通的铁皮房子,里面是木头的,外面包着铁皮;楼下卖元器件,楼上坐着万润南、沈国君、王安时。接下来是信通,京海,科海的招牌。老华侨觉得这景象新鲜,但中关村更多的科技人员可不觉得新鲜,每天看着变化甚至不愿正视,只是侧视,视而不见。

r但事实却是严峻的,你不变都不行,对计算所来说,首先来自军事部门的研究计划没有了,接着上面拨下来的资金大幅减少,所里1000个科技人员和500个工人闲着没事做,寝食难安。另外再看看计算所的仓库,曾引以为豪的大型计算机,研制出了一台又一台,凝聚了上千人的智慧、心血与时间,除了一堆获奖证书相伴着它们,从未批量生产过,也完全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所长曾茂朝感到一种双重的痛心,改是要改,不改不行了,但是怎么改?就是承包吗?像农村包产到户?这是科学院,不是农村。

r曾茂朝的报告落到了周光召手上,周光召本人是一个科学家,又是科学院的副院长,管理者,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国学习,先到美国,后到欧洲,在明白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回到中关村,主持中国科技改革。

r中国大势,必须改,这是肯定的,周光召首先大处落笔,尊重了事物的黄金分割原理:把总数不超过20%的研究人员集中于基础研究,然后让大多数人去搞应用科学研究。所谓“应用”,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向市场。周光召看到曾茂朝的报告把曾茂朝找来,告诉曾茂朝,他仍将拥有他的研究所和技术人员,让万润南承包,不必当真,这给曾茂朝与计算所的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周光召同时也要求曾茂朝必须改革,不能“等靠要”,要为研究成果寻找出路,把它们转化成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

r这曾茂朝不反对,完全接受,而且,事实上曾茂朝并非毫无准备。中关村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大潮他也不是没有应对,只是比较稳健——一个科学家怎么可能不对事物有所反应?也怎么可能不稳健?曾茂朝嘿嘿一笑,煞有介事地悄悄告诉颇为儒雅的风度翩翩的周光召副院长,他的计算所为了应对今天的局面,实际上去年十一月就已办了一家公司,是他先期“埋下的一支伏兵”,办公司的人是所里的柳传志。周光召大喜,让曾茂朝告诉柳传志立刻来见。这样一来曾茂朝却有点慌,因为柳传志的公司成立不久就挨了“市场”一记闷棍,所里投的二十万元启动资金一下被骗了十几万元,正陷于困境,找不着北。

r柳传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见了周院长,信誓旦旦。

r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