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开创中华文化全球发展的新局面

开创中华文化全球发展的新局面

时间:2024-11-06 09:10:22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56.7亿美元,这是继2014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后的又一进步。另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额达2254亿美元,为2015年的1020亿美元的两倍多。伴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在海外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强语言强,国盛语言盛。这几年我国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分布于138国(地区),其中,亚洲33国(地区)118所,欧洲41国173所,美洲21国161所,非洲39国54所,大洋洲4国19所;孔子课堂79国(地区)共1113个(缅甸、科摩罗、瓦努阿图、格林纳达、莱索托、库克群岛、安道尔、欧盟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21国101个,非洲15国30个,欧洲30国307个,美洲9国574个,大洋洲4国101个。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出去方面也取得骄人的成绩。据统计,2012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在全球320座城市推出了各类演出6000余场。2013年,在全球300余座城市举办各类演出5500多场。2014年,商业演出总计5100场,观众达1100万人次。2017年1月23日,万达集团旗下院线美国AMC宣布以9.3亿美元(约合63.71亿元人民币)并购北欧最大院线北欧院线集团(NordicCinemaGroup)。这是AMC继并购欧洲最大院线欧典院线(Odeon&UCI)之后,再次在欧洲并购大型院线。北欧院线集团在北欧地区拥有118家影院、664块屏幕,影院分布在北欧50个主要大中城市。并购完成后,AMC在北美和欧洲15个国家拥有1000家影院、11000块屏幕。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绩显著,但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仍待我们努力。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绝非一路凯歌。中国文化将随着中国国家整体实力的崛起,重新回到世界文化的中心,但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博弈,这个历史过程必将充满变数,一切都是崭新的,我们需要认真向世界学习,向西方学习,同时,西方国家也应该适应整个历史的变革。

对西方来说,中国重新回到世界重要地位,不仅要改写世界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也必将对世界文化的格局重新洗牌。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重大差异,西方媒体至今仍惯用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他们往往从一些政治性文化问题入手,频频发起攻势。在当今国际舆论场被西方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不理解、误解乃至进攻挑衅,是我们在文化走出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仍处于主导地位,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传播的体制上、舆论的控制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中国以新的文化姿态、新的话语内容展示了中国智慧,但要让世界理解中国,理解一个文明的中国与当代强大起来的中国的精神联系,理解历史文明的中国和当代发展的中国的一致性,认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深刻内涵及其世界性意义,这对已经傲慢了近百年的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第二,确立文化自信,走出对西方文化的过度迷信是国内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了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但经济上的强大、国家的稳定、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改变使我们开始考虑文化的重建和精神世界的重建。此时,我们发现,百年来,我们一直以西方为师,相当多的国人还沉迷在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之中。西方文化自然是相当优秀的文化,但在其强大的历史中渐渐忘记了向东方的学习,忘记了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所具有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不少人对自己的文化逐渐生疏,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似乎只在书本之中,甚至连对自己近代历史的叙述也开始模糊。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他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观。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开始勾画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和轮廓、对待西方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的态度和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的文化平等交流理论,这将直接冲击西方中心主义,由此看出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的狭隘和偏执。我们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激活了传统,从而将一个历史的中国和一个发展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这使国人开始恢复文化自信,使文化走出去有了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和出发点。

所以,从中国文化的觉醒和西方文化摆脱文化的傲慢这两段发展来看,中国如果重新回到世界文化的中心,与西方必然有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双方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对话和文化斗争才能找到一条“和谐”之路。“和而不同”“斗而不破”,这或许是我们与西方文化长期相处的基本形态。

为此,我们应开创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尝试建构新的文化话语体系,逐步占据文化对话的制高点。一方面,要努力建构中国自己的新文化价值体系,向西方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背后的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新兴工业国家与我们的经济政治诉求的连接点,塑造出新兴发展中国家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从而逐步建构一种在吸纳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全新的国际文化话语体系,掌握世界文化的主导权。

中国的崛起是近五百年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伟大历史事件,这是全球化历史进程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章节,中国文化要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强国,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一切需要我们的创造,需要中国走出东亚一隅,重新安排自己的文化布局,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传播理论,重新改革自己的国内文化体制,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开创文化传播的新理论,为中国重新回到文化强国的地位而努力。

第三,要加大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力度,通过破除19世纪以来的西方学术话语迷信,重建中国的话语权。在文化走出去中要“坚持价值引领、凸显文化内涵,强化中外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互动,实现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和中国理念国际认同的有机统一”。目前我们的文化推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中国思想和价值的传播以及中国话语权的提高。其原因在于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严重滞后。在文化传播中,语言是基础,文化是外围,思想是核心。目前国家投入的经费主要是在语言和文化上,在让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一个“学术的中国”“思想的中国”“理论的中国”方面做得不够理想。虽然已经有了“中华学术外译”等项目,但仍显不够。

我们应该从更长时段、以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中国话语的重建。当今的人文社会学科体系是西方在19世纪和20世纪建立的,这些学科体系在推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国际关系学科、法律学科、经济学科都深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学术话语是思想话语的基础。中国话语权的重建不仅要在国内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阐述其世界性的文化和价值意义,同时,要鼓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全球化时代走向世界,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要有计划地推动中国学术界各个学科的学者走向发展中国家、走向亚洲、走向非洲,矫正当代流行的西方学术体系,使中国学术界在世界学术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在学术话语上、思想话语上西强我弱的局面。

这样,中国学术走出去就不再仅仅是宣扬中华文化本身,而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学习多种文明,要走进考古现场、走进多种语言深处、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的核心,唯有此才能真正发现东方的价值、多元文化的价值,反思西方的学术体系和话语的不足与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超越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国的重要标志。但这样的工作需要国家从战略上给予支持,从学术上周密规划,需要几代学者卧薪尝胆地潜心于基础学术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是使中国思想价值成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思想价值,使中国学术界在主导、修正、完善甚至部分推翻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基础上,创立真正反映多种文明成就的现代学术体系和话语。如果永远跟随西方19世纪以来的学术观念和方法,对其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中国学术界永远是西方学术的跟班生。从做多样文明的基础学术开始,到前往埃及考古,去印度研究语言、到南美研究玛雅文明,重绘一个新的文化世界和一个多彩的学术世界,这才是展示中国学术原创性的根本所在。中国学术走出去并不是仅仅展示中国文化研究的成就,而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以世界文明为对象,展示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和胸怀,展示中国学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习近平主席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责编:吴奇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