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2017,他们说⋯⋯

2017,他们说⋯⋯

时间:2024-11-06 06:16:00

编者按:2017年,教育行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年初的思政课改革,到年中的“人机大战”带动“AI+教育”的思考、从两会提案整治互联网教育,再到“十九大”将“办好网络教育”首次写入党的报告。2017年教育信息化政策助力,技术革新。我们听他们说⋯⋯

说理念

杜占元

教育部副部长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对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周傲英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高校在信息化方面也应该有新的思考和实践。首先认真学习和理解教学和育人规律,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和开发新的业务模式,要深刻认识应用和技术两者之间不可分离、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依存关系。信息系统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错和迭代逐步达到系统的开发目标。

李永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变,就是应信息社会之需,建构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内容和方式。从微观层面来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必将带来教与学的革命性改变。这两个层面决定了教育应当也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尚处于微观层面的量变过程。

说互联网+教育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信息技术之教育领域,必须将教育置于互联网的大背景、大格局中,以“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整体推动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难点在“互联”二字,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怎样使得“互联网+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二是怎样实现宏观教育管理与微观教学实践的互联,使“互联网+教育”的效能更加提升;三是怎样实现教育领域全要素的互联,使“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更加可靠。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互联网教育目前几乎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比如大多数互联网教育内容的承担者并非专业从教者,大多是技术专家,正式教师进入得非常少,内容也是良莠不齐。因此,当前急需立法来对互联网教育予以保障,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胡钦太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我们想真正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将互联网思维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考互联网技术可能给提升教育质量带来有效现实的途径,而不是盲目跟风。

秦小刚

郑州科技学院院长

“互联网+教育”是技术与教育融合不是技术支配教育;是传承改良不是颠覆革命;是辅助补充不是削弱替代;是个性化服务不是系统化管束。

说大数据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关于大数据,有三个“不等于”需要人们关注:第一,基础设施不等于大数据,尤其是云计算不等于大数据;第二,信息化也不等于大数据,信息化是长远的过程,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升级,是永恒的一件事情。大数据是从侧面反映,是收集信息,更多的是标准化、科学化、便捷化等;第三,数据处理不等于数据分析。要明确目标是前提,拥有数据是基础,计算平台是支撑,分析技术是核心,产生效益是根本。

刘承功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高校要变技术主导为需求主导,将数据真正流转到管理、业务专家手中去,产生业务价值。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数据重新加工,使数据服务独立于业务系统。最重要的是将各级用户的角色纳入到数据生态体系,使他们成为数据的受益者,提高数据生产的积极性,推动整个数据生态有效运行。

说安全

李志民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网络安全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打击网络犯罪。逻辑很简单,你的安全由警察保护,还是靠自我保护,住在铁皮屋内?如果罪犯持有枪支和炸弹,铁皮屋也保护不了我们。国家网络安全也有同样的逻辑问题,前有中国的明长城,后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被动防御不会有真正的国家安全,主动防御,合纵连横,建立立体化联动体系,方能取得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

高林

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

国家发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源于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同样的,它也是教育的新型传播渠道。高校做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首先要认识到:不能从传统的角度去考虑网络信息安全,应当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对它进行重新定位。

说未来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信息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要推进教育信息化2.0,必须首先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杨宗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在大规模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教育,也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我们必须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

尤政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未来高校将有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数据管理和支撑转变为以大数据为依据进行决策。二是从教育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的教育,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推动教育发生变化。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未来的学生,将自主性更强,获取知识来源多渠道是全方位学习的形态;未来的老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不断创新和学习,与人工智能型教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未来的学校,不仅要打造好实体校园的环境和文化,还需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