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身心发展。与传统的大学文化相比,大学网络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特色。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网络文化逐步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各种各样的网络教育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渠道,网络改变和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文化的传播工具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更方便了交流思想和切磋观点。但网上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学校急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网络文化平台;
2.大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大学生网络文化是大学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向学生的、以学生为建设主体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的引领者,对网络育人非常重要;
3.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很多部门,涉及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必须有足够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顺利、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在试点项目实施中,广西大学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建立了一支“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育人队伍,搭建了一个“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网络文化集成平台,探索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网络文化育人模式,通过“转”观念、“合”力量、“明”思路、“搭”阵地、“强”队伍、“亮”内容、“活”形式,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主体作用。
1.建立集成化、立体式的网络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搭”起来
搭建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思想政治类主题教育网站为中心、网络互动社交平台为重点、“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为有力补充的集成化、立体式网络平台。建立了各类门户网站及互动平台80个,易班分站24个,微信平台160个、微博账号628个、易班客户端等校园App6个、辅导员博客98个,关注人数达30余万。
2.开发整合特色网络文化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亮”起来
积极开发、整合各类网络文化资源,形成爱国爱校的君武文化资源、清廉向上的荷花文化资源、具有浓郁风情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国际视野的东盟文化资源等四种特色文化资源模块,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内容源泉。突出三重文化特色,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广西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沿边沿海地区,文化特色浓厚。首先,广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资源是开展大学生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其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广西毗邻东盟各国,各国往来密切,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学校师生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和志愿服务行动,加强国际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3.探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活”起来
构建青年话语体系,打造“微思想亮光芒、微人物立标杆、微实践接地气、微活动显风采、微服务有温度”的“五微一体”内容,通过学生“自建、自管、自用”的网络平台运行模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络文化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建立师生共管、全员育人的网络文化队伍,让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起来
以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网络中心等部门及学院党委、团委负责人为主的网络管理队伍;以思想活跃、创意丰富的学生为主的网络宣传队伍;以各网络平台学生负责人为主的网络审核队伍;以网络中心技术人员、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为主的网络技术队伍。
5.统筹协调、合力育人的组织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合”起来
加强整体设计,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为根本原则,实行从校领导到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及各级团学组织的层级责任制,各组织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6.构建层次递进、逐步上升的目标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明”起来
通过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设置议程引导互动讨论、持续积淀内化、参与线上线下实践教育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引领等形式,实现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自觉践行、榜样引领的递进。
7.构建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稳”下去
构建了组织协调机制,舆论引导和舆情监管及信息反馈机制,制度、队伍、物质等多方面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确保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开展。
成效与经验
广西大学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项尤为重要的成果: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探索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活”起来,“学生成为自己思想的引领者”。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构建青年话语权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充满权威意味,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的灌输。而网络文化育人则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想政治特有话语体系与新兴的网言网语相结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话语主体关系的意义再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构建青年人自己的话语体系,将传统课堂上政治性、严肃性的语言生活化、青年化,用大学生能听懂、愿意听的言说方式阐释理论,讲述青春故事;讲青年人能知会的道理,将教诲式的单向灌输转化为参与式的双向话语。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五微一体”互动模式
以“西大团学小微”、易班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在内容设计上回应青年需要,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打造“微思想、微人物、微实践、微活动、微服务”的五微教育内容,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内容枯燥、生硬的不足,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动漫、音乐、视频等内容呈现形式,以鲜活的真人真事、生动的图文传播和实时的互动交流,发挥网络媒体的实时互动功能和聚集、叠加、放大效果,润物细无声地将主旋律、正能量植入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内容真正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做育人平台建设的主人
以学生“自建、自管、自用”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运营,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作为护航者,在方向引导、议程设置、舆情监控以及特殊事件处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形成“生为主体,师为主导”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灌”到“引”、由“被动”到“主动”、由“高冷”到“亲和”,学生由“客”到“主”、由“知”到“行”的转变。
(责编:杨洁)
(本文由广西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供稿)
张杰夫中国教科院研究员专家点评
“互联网+”时代我们到底该为学生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目前,在互联网“场景革命”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渴望在虚拟世界中学习。因此,创建新型的虚拟世界中的学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网络世界,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青年;谁赢得了网络空间,谁就赢得了青年与未来。广西大学在为学生构建虚拟世界过程中,勇于探索,创建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的引领者”。通过“三自模式”“五进易班”“五微一体”的内容建设,学生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人,实现了学生“自建、自管、自用、自评价”的网络平台运行管理机制,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网络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