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和美国同学的相处之道

和美国同学的相处之道

时间:2024-11-05 10:47:10

◎文/左微

在美国留学,学会与美国同学沟通交流是必须的。然而,有些留学生可能会因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而畏惧与他们交流,有些留学生则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与他们进行深入对话,下面笔者就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沟通的重要性

首先来给大家说一个因为缺少沟通,尽管彼此都是为对方着想,却弄得双方都非常不愉快的故事。这样的事情我们如果不多加留心,也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我的一个中国学妹住在学生公寓的两人间,其室友是一位美国女生。她开始觉得这样安排有利于自己锻炼英语,了解异国文化,所以觉得非常开心。不过开学之后,她发现自己学业非常紧张,一方面她要应对18个学分的满负荷课程,另一方面她同时也在担任志愿者工作,需要每周两次坐公交车去中国城教中国移民小孩中文和算数。事情一多,她便发现自己白天没有时间做作业,很多时候到宿舍已经八九点了,只能熬夜学习。而她的美国室友睡得比较早,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她于是晚上都到公寓一楼的公共自习室学习,学到12点甚至凌晨1点才轻轻地摸进房间洗漱睡觉,第二天早上很早起床赶去上课。

这种不想打搅室友的想法出发点本来是好的,可是这样一来,她和美国室友见面交流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而且时间一久她明显感觉到了美国室友态度的疏离冷淡。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直到有一天浏览室友的Facebook,上面写着“我的室友真奇怪,晚上都不回来睡觉,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在干什么……”诸如此类的话,她才觉得应该主动和这位美国室友好好聊聊。

经过一番沟通,她才知道,其实这位美国室友根本就不介意她晚上在房间学习,甚至比起一个人待在冷冰冰的房间,她更希望我的学妹经常能在房间,互相做伴。当学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美国室友之后,这个美国女孩才知道原来学妹也是一片好心,只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于是产生了误解。

再后来,他们一年的租房合约到期了,两人都搬去了不同的地方住。虽然后期她俩把各自的想法都说开了,两人相处也彬彬有礼,然而如果她俩能够更早一些进行沟通,也许这一年便会是两人更加快乐、温馨的一年。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不确定对方想法的时候,不妨主动问问对方:你是这样想的吗?你觉得这样做如何呢?事先的沟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而且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美食弘扬自我文化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在美国留学不光要向美国同学取经学习,同样也很有必要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我在做这样尝试的时候,发现我的美国同学对中国美食和文化充满了好奇之心,我也因此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

我曾经有一个室友是我就读的英语系的丹学姐,她也是中国人,做得一手好菜,非常能干,而且热情好客。春节的时候她和我商量请我们系的同学来家里包饺子、下火锅;端午节的时候她又提议请大家来家里一起包粽子;期中、期末的时候我们也会时不时做中国菜,请同学们海吃一顿。我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要一直把大家请来吃饭,我们忙前忙后多辛苦啊。后来看到那些美国同学和我们一起穿着围裙和面、剁馅儿,捏着形状不一的饺子,看到他们围着我们做的回锅肉、番茄炒蛋、四季豆炒肉、麻婆豆腐狼吞虎咽,都不愿意浪费时间多说话,看到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在我们家里一起玩游戏、聊天,听到他们很认真地问类似“春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你们怎样庆祝呢”的问题,我才发觉丹的决定是正确的。后来,美国同学也邀请我们去参加家里的派对和聚餐,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就在一顿顿撮饭中建立起来了。

也许有同学会担心自己做的菜不好吃,达不到请客的水平,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但后来当我看到美国同学经常吃汉堡包、三明治、蔬菜沙拉、PBJ(peanutbutterandjellysandwich,即花生酱果酱面包片)那些非常简单的食物时,我便放下了心中的顾忌,开始给他们做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了“A炒B”这样一种走遍天下的配方:A代表一种蔬菜,B代表一种肉类,把它们放在一起炒,然后加入油、盐、酱油、辣椒,烹饪10~20分钟就可以吃了!虽然这种方法比起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真的是小菜一碟,可是我的美国同学竟然都吃得津津有味,公认我的厨艺上佳,让我自己都不自觉地飘飘然起来。

所以我觉得留学在外,如果你想和当地同学拉近关系,想要弘扬我们的文化,不妨从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开始,自己亲手制作一些美味的食物,然后在餐桌上与他们进行关于食物、节日、文化的各种讨论,建立起良性的联系,进而和他们成为朋友。

独自留学的我真是向丹学姐学习了不少的东西。在自己厨艺进步的同时,我慢慢发现自己朋友多了,聚会时总是特别开心热闹,和美国人一起聊天说话的机会也多了。看来机会还是需要创造的,至于用哪些方法去创造就看我们自己了。食物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途径!

感受美国学生的认真与自信

可能受各类美国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在和美国同学接触之前,我总觉得他们和电影里的一样,总是有数不清的派队要参加,总会翘无数的课出去玩,总之,我对他们的印象是,对于学习不那么在意,对于其他好玩的事情却十分上心。相比起我们中国同学的认真学习的学霸属性,美国同学是不是成绩都很差,随便都会被我们秒掉呢?

而当我真的成为华盛顿大学的学生之后,与美国及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同学接触之后,我才发觉自己以前上当了:电影里呈现出的美国同学每天欢歌的场景也许只是为了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性,毕竟如果天天拍摄教室里上课,图书馆里自习,肯定不如拍摄各种派对活动看起来刺激而有意思。

我发现在美国同学中,既有学习特别踏实认真、笔记做得一丝不苟的好学生,也有特别聪明、学习轻轻松松就能拿A的学生;既有比较喜欢玩而且玩得头头是道的同学,也有在考试期间吃住在图书馆的同学。有些美国同学用功学习起来真是可怕,我们学校期末考试期间图书馆24小时开放,于是便能看到有些学生拿着睡袋,带着牙膏牙刷,学习累了就在地上铺开睡袋躺一会儿,醒来后就继续学习,争分夺秒的学习劲头让人佩服。

如果说不少美国同学的认真是我之前没有料想到的,而他们的普遍自信则让我很受感染。我曾经在西雅图太平洋大学担任过一年的中文老师,教授一年级同学中文。课堂上的学生都是美国学生,有几个祖上是华裔,但很多都是金发碧眼、对中文感兴趣因而想学习的同学。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会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虽然他们的发音并不标准,语调也不到位,用词更是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的美国学生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尝试各种可能的词语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们两三个人一个小组进行中文对话表演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这些学生用充满热情和表演精神的方式来演绎“请女生吃饭被拒绝”“周末活动的策划安排”“对于各种不同中国食物的喜爱程度”等有意思的话题。才刚开始学中文几个星期,美国学生就已经普遍开始积极踊跃地大声用中文发言,我觉得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一种勇敢、自信的精神。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种勇敢与自信的精神尤为重要!

在酒吧如何与美国同学聊天

课余时间,我有时会和美国同学一起去酒吧的happyhour玩一会儿(作者注:happyhour是当地的一些酒吧为了招揽生意,在下午或者晚上人流量相对少的时间段推出优惠价格的酒和食品,因而深得大学生的喜爱)。按照美国法律,在美国要年满21岁才能够进入酒吧喝酒、在超市买酒。

我曾经和一些中国留学生聊天,大家普遍持有一个观点:参加美国人扎堆的聚会好像没有什么意思!每个人拿瓶啤酒或者一杯其他酒,然后站着干聊天,一站还特别久,周围环境很吵,所有人都得大声说话,有时还不大能够听清楚对方在说什么。聚会到最后,还是国际学生或中国学生扎堆到了一起,中国学生用最熟悉的汉语聊天,周围的美国人在大声说英语。因此去的次数多了,就感觉特别没有意思。

我十分能理解这样的观点,我刚开始参加聚会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不怎么喜欢喝酒,在酒吧聊天时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又不好意思提问,于是自己变得非常沉默,十分不能理解美国同学怎么可以在酒吧聚会中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而且越待越精神。后来我发现了一些小窍门,帮助我更好地融入了酒吧聚会场合,和大家打成一片。

第一,不要害怕提问。我发现身边的美国同学还是挺热心的,十分乐意回答问题。比如,我们所在的城市西雅图有自己的英式足球队、棒球队、美式足球队,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篮球队、美式足球队等。大家聊天的时候免不了会谈体育运动和比赛,于是乎一个个体育词汇扑面而来。我最开始的时候不好意思提问,听他们的对话听得晕头转向。后来,我决定主动提问,认真请教最基本的规则、最重要而且重复出现的术语。我不仅没有因为提问遭到同学的嘲笑,反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学到不少新知识和新词汇,也帮助自己加入了同学的对话中。其实不光可以问有关体育方面的问题,关于电影、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话题我们都可以发问。

第二,勇敢大声说出口。因为酒吧环境的原因,如果按照平时的音量说话,与你交流的同学根本就听不清楚。于是我就鼓足勇气大声说话。实践过几次之后,我发现大声说话不仅不显得唐突,反而能够让自己用更夸张、更到位的方法锻炼英语口语。

第三,尽量参与贡献与分享自己经历的故事。在聊天过程中,我感受到认真聆听的确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开口,把自己经历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分享给别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所经历的生活肯定和美国当地同学的生活不一样,这些差异常常就能构成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受到大家的欢迎。能够好好地把故事说清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

在和美国同学交往相处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故事,也在人际交往、性格养成、为人处世等方面收获了很多成长。我慢慢觉得,不论你遇到了哪里的人,双方说着什么样的语言,都需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充分交流、敢于分享。只有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才会产生出有意思的故事、闪耀智慧的观点、能引人思考的讨论、真诚平等的对话。这些交流得到的启发和锻炼很可能长久地伴随我们,影响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想知道更多的留学故事,可阅读本文作者的新书《美国留学实用指南》。

扫码购书

作者简介

左微,湘妹子,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及对外汉语学院,曾在《纽约时报》、湖南卫视实习。之后在上海新东方学校开心地教托福;2010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五年间取得了英语系博士学位,教育学、英语教学和经济学三个硕士。平时在西雅图中文电台担任主持人;目前任职于华盛顿大学,微信公众号为weishare2015。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