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是我们小时候唱过的儿歌,小燕子就像春天的使者,当我们看到燕子在天空飞过,就可以确认春天来了。
小燕子有大不同
看小燕子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不论在喧哗的闹市、安静的胡同小院,还是公园里的亭台,都可以和它们不期而遇。小燕子善于飞行,会在空中捕猎,它们只需张开嘴,飞向小昆虫群,就能把大量猎物直接吞进口中。
实际上,在北京,被我们称作小燕子的鸟类有三种,分别是家燕、金腰燕和北京雨燕。
家燕和金腰燕是同属于雀形目燕科燕属的近亲,亲缘关系比较近;而雨燕则属于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和家燕、金腰燕是远亲。除了名字外,只要你细心观察,它们三者之间还有很多区别呢!模样不一样
我们熟悉的剪刀状的尾巴属于家燕和金腰燕,而雨燕则没有这种“个性尾巴”。
当家燕和金腰燕落地停歇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明显区别:家燕的喉部是棕红色的,而金腰燕的喉部是灰白色的。当它们飞翔在空中,金腰燕背侧腰部的金色斑块非常显眼,而家燕背部则全部是蓝黑色的。
雨燕几乎不会落地停歇,它们除了繁殖时期会入窝,其他时候全部在空中飞行。是的,你没有看错,它们即便睡觉也是在高空之中。雨燕全身都是灰黑色的,只是喉部颜色略浅。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但雨燕可以称得上是酷到不需要花哨颜色的一种鸟儿——为了适应终日的飞行,它们的翅膀极其狭长,像两把武士刀插在身体两侧。如果你抬头看到天空中飞行着形状如同大写英文字母“T”一样的燕子,那一定是雨燕了。相比之下,家燕和金腰燕的翅膀就要短一些了,它们俩的飞行能力、飞行速度也远不及雨燕。
由于雨燕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空中度过,所以它们并不需要在地面行走或者抓握树枝。因此,雨燕的脚特化成了四个脚趾都伸向前、非常短小的样子。这样的脚非常适合它们回巢的时候勾在竖直墙壁的砖缝上。但到了地面上,这样的脚就没有用武之地了,甚至当雨燕落地之后,都难以用脚蹬踏地面来协助起飞。不过别担心,也正是因为不需要落地,雨燕才拥有了这双特化的脚。
家燕和金腰燕则像大多数鸟一样,拥有三前一后排列的四个脚爪,非常适合抓握,因此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电线上列队站立。
筑巢有区别虽说雨燕的飞行能力一流,但要论起筑巢的能力,雨燕可是它们三个里最差的。雨燕选择将巢建在古建筑房顶木质结构的缝隙之中,因此也不必有太多的修饰。家燕和金腰燕的巢则更加费力气:它们在水边衔泥,然后来到平房的屋檐下,一口一口地用泥土搭建自己的巢。
家燕和金腰燕的巢也有区别。家燕的巢是个“泥碗”,没有封顶。金腰燕则会以房檐为顶,用泥把巢做成口袋的形状,并且有个明显收紧的口和更宽阔一些的巢室。由于金腰燕的泥巢比家燕的泥巢更加精致,人们也把家燕称为拙燕,把金腰燕称为巧燕,把住在古建筑上的雨燕称为楼燕。
金腰燕的巢是一个“口袋”
家燕的巢是一个“碗”回家的旅程
家燕、金腰燕和雨燕都会在夏天来到北方地区繁殖,而冬天则在南方过冬。家燕和金腰燕在东南亚过冬,而北京雨燕过冬的南方到底在哪儿,则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直到科学家对颐和园雨燕进行跟踪研究,才终于得到了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准确信息。
夏末,北京雨燕离开颐和园,一路飞过天山山脉和红海,于10月底到达南非的纳米比亚过冬。第二年2月,北京雨燕再次启程,顺着原路飞往北方,最终于4月底回到它们出生的地方。
回北京还不算,它们还要准确地回到颐和园这个曾经出生和即将繁衍后代的地方,才算真正到家了。北京雨燕全年在迁徙上要花费五个月的时间,行程超过2.6万千米。这真是一场生命的盛会——为了寻找食物,为了繁衍后代,北京雨燕每年都要进行长距离的飞行,跨越亚洲和非洲。它们在迁徙路上日夜飞行,从不停歇。
来到我们家中
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这些燕子们的生活细节后,我们无法不对这些神奇的动物心生喜爱。然而早在我们了解燕子之前,燕子就已经在尝试了解我们人类,并且试着和人类共同生存了。
不管是家燕、金腰燕还是雨燕,它们都选择在人类建筑上筑巢繁殖,在人类和野生动物并不能很好共存的今天也还是如此。燕子这样做,一方面是借助人类建筑的结构,更主要的是借助人类活动来减少天敌带来的威胁。它们选择信任人类,不光生活在人类聚居的城市,更是把本应最隐秘的繁殖场所建在了人类的建筑物上。幸运的是,燕子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类接受了这些神奇的小动物,并且把它们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在一份调查中,98%的受访对象都对燕子有良好的印象。
尽管人类对燕子很友好,但燕子的数量却在减少。这是由于城市的住房结构发生了变化,带有屋檐的平房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样一来,燕子能筑巢的位置也越来越少了。
面对这种情况,环境教育组织“根与芽”发起了“你好,燕子!”项目,他们组织志愿者在一些光滑建筑的表面安装人工巢托,让家燕在现代的建筑中也能找到可以筑巢的位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燕子的繁殖机会,帮助它们恢复种群数量。同时也能让小燕子来到我们家中,回到我们身边。
房檐下是燕子筑巢的场所
燕子筑巢需要有一个“立足点",图中的立足点是电线
关于人工巢托的制作和安装,请看本期杂志42页~43页《为小燕子筑一个家》生活在城市里,自然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人类从自然中来,我们的基因中拥有对自然的思念和呼唤。感谢燕子把自然带回我们身边,让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野生动物围绕在身边的美好。
责任编辑田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