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小燕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朗读都是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之外,还专门安排了晨读时间,主要目的就是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对于语文晨读,很多老师都是采取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形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参与性较弱,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晨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通过创新语文晨读,培养学生语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晨读内容
从当前语文晨读的现状来看,大部分老师都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师在学生晨读过程中,基本上是无作为的。这种单调的晨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反复朗读会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如果能通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基础,根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阅读量的要求,以及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选择晨读的内容,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晨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时,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材料,在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时,把这些材料补充进来,让学生阅读。由于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很多学生都提前预习了,不想再读了,但对于课外的内容却还充满着好奇。
老师在学生查找搜集的世界遗产介绍中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晨读材料,包括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介绍,对于敦煌莫高窟的简介,对于孔府、孔庙、孔林的介绍,对于西藏布达拉宫的简介等,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老师还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搜集的材料,可以交换朗读。学生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课外阅读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晨读的积极性很高,晨读的效果比较理想。
二、根据语文晨读内容,设计晨读方式
一直以来,晨读是一种常规学习方式,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各校都安排了不同时长的晨读,早上走进校园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不过,晨读的方式通常都是学生自由朗读,老师也只是在班级巡视,缺乏对学生晨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晨读的方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老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晨读方式,科学组织晨读,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晨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老师考虑到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学生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也丰富,通过反复的朗读不但可以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还可以理解故事的内容。老师在组织学生晨读时,采取了分小组表演式朗读。这种方式无疑对于每天单一的自由朗读更新颖独特,学生们一听要表演式朗读,就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朗读课文中的角色,组成不同的朗读小组,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带上自己的肢体动作。这种表演朗读方式契合了小学生爱模仿的天性,也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们积极参与,朗读声情并茂,全身心地投入,不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而且还在模仿角色的语言、神态中,对于课文内容、主题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三、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创新评价方式
尽管晨读在小学阶段是一项习以为常的学习活动,但是,很多学校对于学生晨读的效果并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测试。显然,这些传统做法不能对学生的晨读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估。老师应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晨读效果的评价机制上不断创新。
例如,在组织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之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晨读效果,每天晨读时间留出几分钟,轮流让每一个学生表演朗读国学经典,并且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晨读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表演之后,先由学生自己评价朗读的效果,反思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由班上同学进行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学生不仅锻炼了朗读的技能,而且增强了表演的胆量和信心,同时,还学会了认真聆听别人的朗读,汲取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由此发现,晨读也需要围绕着语文教学目标,重视晨读评价工作,不断创新晨读效果的评价方法,构建出一套适合评价小学生语文晨读效果的标准体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的晨读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晨读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语文老师需要高度重视晨读,对于传统的晨读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把每天有限的晨读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丰富学生晨读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晨读中增强自己的语感,拓展知识面,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