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王晓东 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

王晓东 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

时间:2024-11-05 10:45:58

随着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会有很多医生愿意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物的时候,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叫薛绍白,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派到国外的访问学者。当时很多人出国留学挣了些美元,回来给家里买“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而薛老师却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科学仪器带回来,那是当时中国第一台流式细胞仪,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工作。

我和薛老师聊过很多有关科研的话题,非常清楚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很大,如果想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出国留学是必须的。但是我们那一代人,大都有着“学成归国”的想法,我并没有长期留在美国的打算。

最初我以为,拿到博士学位就算学成了。因为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宣传,老一辈科学家毕业答辩的第二天,就收拾行李准备回国。但是在美国我逐渐意识到,拿到博士学位只意味着跨入了科学殿堂的大门,离一个优秀科学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7岁时,我成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终身教授,这才觉得自己差不多算是学成了。一方面,我对本专业有了透彻的学术理解,另一方面,我也了解美国的学术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2003年,国家要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定位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发挥作用的好机会,于是我回来了,和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邓兴旺共同担任所长,那一年我40岁。

从1985年赴美留学到2003年回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直在思索:接下来,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有些像体育,体育是体能竞争,科研是智力竞赛。科研文化和体育文化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女排当年能够五连冠,是有其文化传承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科研文化是追求卓越的文化,需要对好坏有一个判断标准。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很多情况会导致判断不清。北生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受过系统科学训练,具有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回国,让科学家们能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创立北生所并非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作为先驱,你必然会经历各种冷暖。我在北生所任所长15年,收获很大,它实现、甚至超过了我的愿望。北生所很多年轻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了各自领域的世界前沿。比如2012年,李文辉研究员在《eLife》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乙肝病毒受体的研究结果,这一发现被同行认为是“真正在中国做出的生命科学重大突破”。李文辉自2007年到北生所,5年只发过一篇文章。一个科研机构容许工作人员在5年时间里没有像样的业绩,这在国内科学界是很少见的。

一直以来,我都有成立公司的想法。我在美国的研究领域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的关系非常密切。2010年,有投资人找我,希望我能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创立医药公司。湾区是和美国波士顿齐名的生物医药创新谷,聚集了大批的华人科学家和创业者。

在朋友聚会上,我遇到了欧雷强(JohnOyler),他是美国人,在企业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很早就认识,当时他刚刚卖掉了上一个公司。我们一拍即合,观念不同的是他认为创业应该在中国。

中国当时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有着巨大的药物需求。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每年大约新增430万例癌症患者,远远大于欧美和日本的总和。由于本土研发能力不足,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只有三成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癌症患者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抗癌药市场会越来越大。(李伟摄)我被他说服了,公司设在中国,名字叫“百济神州”,意思是“百创新药,济世惠民”。2011年,公司成立,专注于癌症治疗的分子靶向药和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公司位置在北生所对面,我担任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公司的日常经营由欧雷强主管。目前,我依然在北生所上班,相比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我更喜欢科学家这个身份,科研一直是我的主业。

我们希望百济神州可以研制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药,让中国的抗癌药研发与国际接轨,改善国人的健康。这是一个不小的景愿。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和投入都非常大。在国外制药公司研发一款First-in-class的新药,和波音公司研发一款新型飞机的投入是一样的,都要10亿美元的资金,而且整个研发周期超过10年,成功率不超过12%。

而百济神州成立之初,中国制药业在全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力,远没达到制造First-in-class药物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退而求其次,争取在已有基础上做Best-in-class的药物,这种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处根据采访对象意思整理)

这就好比,如果你说要设计一款全新概念的飞行器,很可能没人给你投资,因为根本不知道飞行器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如果你要设计一款比波音飞机更省油,飞得更远的飞机,反而更容易获得投资,因为更有可能实现。

百济神州希望运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在仿制中创新,使药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比如当下肿瘤研发领域最火的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已经批准上市的O药(Opdivo)和K药(Keytruda),并在实验室发现了这两个药物的缺点,在自己的药物开发体系里进行修正,做出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很多人想参加临床实验,有药就意味着有希望。新药研发中最花钱的环节就是临床实验环节,但中国的临床实验太少,参加临床实验的人数和澳大利亚一样,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澳大利亚人口2500万,和北京市人口差不多。

以往我们没有真正的新药,所谓的新药临床实验都是跨国公司的药物在国外上市后,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才在中国做的研究。中国的医疗体制也没有鼓励医生参加药物临床实验,这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医学训练和行医是标准化的,无论是乡村诊所还是全美最好的医院,95%的疾病治疗方式基本相同,医生的医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何医治疑难杂症,以及有病无药的情况下如何治疗,而后者就需要使用新药。所以医生对参与临床实验抱以很大的热情,他们的工作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随着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会有很多医生愿意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如果参加临床实验的人数增多,就能把研发费用降下来,从而降低药价,让更多人用得起药。

目前,百济神州已经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PD-1药物上市申请,明年可能会获批。我们希望看到的药物降价的情景已经开始出现。不久前,O药和K药公布了中国大陆的定价,价格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国产PD-1药物陆续上市后,PD-1整体的价格还会继续降低。如果没有这么多中国人研发的同类药物在后面追赶,进口抗癌药给出这样的价格是不可想象的。

长久以来,天价抗癌药成为癌症患者沉重的负担,就像今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一样,很多人四处寻药,甚至不远万里去海外买药。如今我们可以设想,日后将会出现国外患者来中国买药的情况。

除去外国人来中国买药之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久前有篇文章在业内广泛传播,《第一个在华创业的美国亿万富豪出现了》。根据《福布斯》的信息,欧雷强是第一位出生于美国,通过在华成立公司,身家达到10亿美元的创业者。这说明中国的创业环境非常好,一个不会说中文的美国人都能成功,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手记

(范继文摄/视觉中国供图)2006年9月4日,参加“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王晓东抵达北京2004年4月,41岁的王晓东因其在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后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此前一年,他已经应邀回国创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因为研究的方向和癌症有关,经常有人问他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手段是有的,但却用不起或用不上。治疗癌症所需的最新药物基本来自国外,中国要么和国外有5~7年的上市时间差,要么就是已有药物价格太高,足以让人倾家荡产。

王晓东非常理解患者的心情,他也深知跨国药企的盈利规则,做一款新药需要投入巨大精力、时间和金钱。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出路是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从而降低价格,惠及大众。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国外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进展迅速,在靶向药物和免疫抗肿瘤药物领域不断有新药上市。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这两类药物就像精确制导的武器,疗效显著、可持续性高,而且副作用很小,让许多患者获得了新生。

当时中国的制药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取得了巨大进步,却依然以仿制药为主,在国际上掀不起丝毫涟漪。直到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随着国内政策和创新环境的改善,配套体系日益健全,海外精英相继回归,资本竞逐,群雄并起,一大批创新药企业扎堆冒出,我国制药业才终于从以仿制为主走向仿创集合,开始研发自己的新药。2011年,贝达药业的新药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获批,成为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标志性成果。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甚至将凯美纳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百济神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之后它成为中国医药界一个特殊的存在。成立8年时间,百济神州研发项目投入巨大,公司尚未盈利,却跻身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龙头行列,并于201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今年8月又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首家美、港两地双重主要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目前,百济神州的PD-1药物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在其之前还有君实、恒瑞、信达三家企业也提交了上市申请,年内就会有国产PD-1药物上市。

王晓东的希望正在慢慢实现。今年8月,百时美施贵宝公布PD-1抗体Opdivo的建议零售价100mg/10mL规格为9260元,与其他与上市地区价格相比,每年的费用约为30万人民币左右,这一价格为美国的54%,香港的68%,可谓全球最低。今年9月,默沙东公布其PD-1抑制剂药物Keytruda在内地的售价为17918元(100mg/4mL),大约是美国价格的一半。

跨国药企将全球“地板价”放在中国市场,是前所未有,出乎意料的举措。不少人判断,除了在短暂的独占期内抢占市场外,这一定价还直指本土创新药企,将直接压缩国产PD-1产品未来上市后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有上百个在研PD-1项目,虽然有泡沫之嫌,但也不能说完全是坏事。这就像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数千家企业生产电视和冰箱,资源分散无法和外企竞争。但如今看看中国家电在全球的占有率,当时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大浪淘沙,终有胜者,这就是市场经济。(曹玲)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