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王燕妮:老龄化太快,逼出反超

王燕妮:老龄化太快,逼出反超

时间:2024-11-05 02:30:41

青松康复护理集团总裁王燕妮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居家养老”和这个领域的人才,10多年来,她把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寻常百姓能接受的价格带入到30多万个家庭。她是“北京榜样”2016年5月上榜人物。

当下热播的电视剧不乏养老主题,比如《外科风云》里急诊科医生为方便老年人就医,搭建“移动初诊平台”,通过网络就能请医生先做初步诊断和处理,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医院;比如《中国关系》里马伊琍演的海归建筑师,为了爷爷一心要建造一座低价格的、从各种设计上都适合老人居住的养老院。这些被演绎的故事背后,一方面是现实即如此——中国老年人口目前2.2亿,单拎出来就能组成一个世界大国;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执着而智慧的年轻人,正在“老龄”这个领域里打造自己一生的事业,青松康复护理集团总裁的王燕妮就是其中一位。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催人奋进的“青松之家”

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推进讨论只问“需不需要做,能不能做”

2000年互联网兴起之时,王燕妮刚刚毕业,进入到摩托罗拉工作。面对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商业机会,她主动请求去新部门做研究。也是毕业后的这三四年,王燕妮回湖北看望爷爷以前的同事、朋友们,看到他们身体和精神状况与以前判若两人让她心酸,怀念爷爷的王燕妮心里总有个疙瘩:“有什么可以为这些老朋友做的?”就是在这时,她在工作中也发现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且越研究越发现“这是未来一个大的社会趋势,而且做的人少”。王燕妮怎么想都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有关:“必须撸起袖子去做,才有可能改变一些现状。”

“进入老年产业创业是件大事,不是简简单单找几个人开个小店就能解决的事儿”。为了创办青松,2002年王燕妮果断辞职,到全球排名第一的法国INSEAD商学院专门学习,系统化地去了解创业所有过程和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专攻商业计划的实战课上,王燕妮和自己的创业团队小组反复研讨分析,不断完善“中国老年产业商业计划书”。两年后,王燕妮毕业回国,谈下的天使投资已有20多万美金,身边的朋友、老师、教授们也都投了钱。此时,她25岁。

王燕妮回顾说,越年轻越不会害怕,她当时就只问自己两个问题“需不需要做,能不能做”,同时她也认识到,自己选择的这个领域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暴利、掘到一桶金就去干别的了。王燕妮说很幸运找到的投资人和伙伴都支持长线的想法,“6年后整个运营才开始持平,十几年后公司才开始实现盈利”,说这些时,王燕妮穿着红短裙、扎着丸子头,阳光干练,一笑带过中间的那些曲折。

1岁的养老服务对象咋回事

在商学院的学习让王燕妮有了更为国际化的视角和新理念——比如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按照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新的标准,想保持活跃、健康的生活质量,干预不是从老了、病了才开始,专业的研究最早其实是从优生优育就开始了。对此王燕妮解释说:“其实很多老年后的慢性疾病,是和每个人生命最开始的1000天——从在妈妈肚子里到出生后的两三年——的营养状况和生活环境等高度相关的。”

所以养老的“老”不是年龄的老,而是健康的“老龄化”。青松的服务对象不是按年龄分,是按健康需求、功能状况分。目前青松的客户60岁以上人群是60%,20%的客户是30~60岁的中青年人,10%是青少年和儿童,最年轻的客户甚至是不到1岁的小朋友。“只要在功能上有康复护理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客户。”王燕妮说。

新模式:“助人自助”

据官方数字,中国现在已经有4000多万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群,这部分人几乎都需要专业的医疗性护理。但目前国内对照护的概念,还处在医生和保姆非此即彼的两端,按照传统方法去测算,仅这些人需要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就是一两千万。在王燕妮看来,“这个数字大到无解”,“这些人是根本找不来的,如果把对这些人的照护都定义为替代型的,到哪里去找2000万个愿意自己别的生活都没有,就只是去陪在另一个人身边?”

青松的服务是“助人自助”,通过评估和照护计划,尽可能地帮助一个人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哪怕一天只是去服务一个小时”。而且,比起护工的费用高昂,青松的服务每个月平均1000多元就够了。王燕妮解释:“护工和保姆为什么会贵?是因为要全天候在那里,可要多少钱才能让一个人把时间全部卖给你?”创业之初,王燕妮和她的团队在研究服务模式时,24小时跟了很多家庭,曾发现护工典型的一天虽然很忙,但是真正花在老人、病人身上的时间加起来每天最多的也不超过2个小时。常见的做法是直接把他们放在电视机前,而这会加速他们大脑的退化。现在很多都是替代型护理,术后家人倾向于把病人的活都干了,但这样会“用进废退”,功能不用就会退化直到丧失。王燕妮说:“其实复原力像弹簧,倒下了并不代表就永远这样了,还可以再帮他弹回去”。

几年前,有一个家庭曾通过残联找到青松,妻子因为疾病卧床几年,丈夫辞职照顾,家里典型因病致贫。他们的孩子是90后,因此变得沉默寡言。这位女士一动就会疼,家里人不敢让她动,导致她越躺越不能动。青松去后首先做评估,发现尽管她各方面功能评级都很低,但还没有到不可逆的情况。半年多后,通过康复性的护理、锻炼,她开始慢慢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穿衣、把饭放在旁边自己进食,一年后,她可以自己下地走几步去厨房里热饭、上厕所了。这意味着他丈夫可以出去工作,有了新的收入家里一下就不一样了。服务了一段时间,居委会访视给的反馈是:“惊呆了”,因为当时给他们开门的是这位女士而且满脸都是笑容。服务了两年多后,夫妇俩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了,儿子变得开朗积极,学习也好起来了。

王燕妮说:“即使是人的大脑,受伤后也是可逆的。”正常人的大脑平时用到的脑细胞只有不到5%,所以有些脑细胞永久损伤了,但其他部分可塑性很强,通过合理的专业刺激,可以激发原来不活跃或者管别的事情的脑细胞,受伤部分的功能会被其他脑细胞承担起来,最后会逐渐恢复原来认为已经完全丧失掉的功能。

大学生来青松平台上唱戏

按照青松目前的做法,照顾4000多万的失能、失智的老人需要两三百万人就可以了。这虽然还是很大的挑战,但是问题变得“有解”了。王燕妮的信心来自于对陪护人才的重新定义:“现在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希望可以突破专业,让更多的大学生经过青松平台参与进来。”

在王燕妮看来,康复护理这个领域技术含量很高,所以一定要用优秀的人才才能做成。要持续地做下去就需要创新、需要年轻人。原来青松每一个专业服务都要去问专家意见,半天也服务不了几个人。后来他们把康复护理做成了一套标准化算法,成为这个领域第一个拿到ISO相关认证的企业。这源于2013年时,一位85后提出的建议——能不能把专家的意见都做到一个系统里面,就像人工智能一样,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一录入数据就能拿到和专家一样的答案?

正是因为现在有了这套系统,进青松的毕业生的专业范围可以越来越宽,从只限医护专业,到后来有了心理、营养、药学、社工等。哪怕学的是新闻、艺术类的专业,想参与进来,经过培训也可以去医院的病床前给病人讲解注意事项,甚至作为副业兼职去做。王燕妮特别提到社工专业“非常适合综合性的个案管理”。青松现在是很多高校的实习、实训的基地,比如北京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各类医学护理院校等等。借助系统、评估工具和培训,王燕妮所设想的未来是“希望让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都有机会可以参与进来,以后不限专业。”王燕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搭台子的人”,她希望的成功是“如果能把舞台搭得够好,会有各种各样背景的人才可以在上面唱戏,就行了。”

在这个领域,王燕妮认为,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找到好的答案,最近她经常跟同事们打比方:中国除了以前的4大发明,现在还有不止4个让老外羡慕的发明,比如微信、网络支付宝、共享单车等等。王燕妮对中国的养老领域充满信心:“中国现在很多的创新是反超一些发达国家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老龄化问题快得来不及准备,但也许会被逼着有一些更加创新的做法,反过来再被这些发达国家所看好。”

现在很多大学生开始对“大健康”、“养老”的问题感兴趣,王燕妮说:不管是创业,还是加入一些其他的团队,这个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这个行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做很久,是刚需。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