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没有后视镜也能开车,并且开得更好,因为避免了由于后视镜存在而看不到的盲区以及曲面镜所带来的变形,你相信吗?
在2018年北京道路运输展上,《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就看到这么一款产品:商用车智目云视辅助驾驶系统,专注于商用车后视镜替代方案研发,目的就是消灭后视镜的盲区,让司机驾驶车辆更安全。
后视镜不是一开始就有
提起后视镜,现在都觉得其存在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可是回顾历史,早期的汽车根本没有后视镜,一是人少、车少。发展到后来,人多、车多的时候,人们想出了拿镜子观察车后方的办法。19世纪初,女赛车手DorothyLevitt的书中写道:“在交通较为拥堵的时段,应该在车头合适的位置摆放一面小镜子,这样可以看到车后方的情况”。
在1911年的印地500汽车大奖赛上,美国公司的工程师兼车手瑞哈罗恩在他的赛车上安装了一个后视装置。这时后视镜代替了观察手,因此在赛车重量上瑞哈罗恩占有了很大优势,最后,他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冠军。
无法看到车后方的痛点,通过后视镜解决了。1921年,汽车后视镜正式问世。发展到今天,后视镜已经成为汽车的标配。
尽管后视镜如此重要,一些汽车制造商却很想把它去掉,一是因为风阻和风噪,作为汽车最突出的部分,对于整车的空气阻力和噪声,确实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二是对前方视野的影响以及存在盲区和失真的问题。三是有的人觉得不好看,破坏了汽车整体造型。
随着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的出现,电子后视镜替代外后视镜成为了现实。有专家判断,电子后视镜替代外后视镜,是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前的重要里程碑。
比如博世,在2016年德国汉诺威车展上就展出基于摄像头的解决方案,完全取代了卡车两侧的后视镜,这款名为mirrorcamsystem的电子后视镜,将摄像传感器集成到驾驶室内,并通过车内两侧的显示器显示。
三大功能解决客户现实痛点
对于驾驶员而言,采用电子后视镜后,不仅拥有了更好的视野,解决了卡车的前轮盲区和后轮盲区问题,而且在夜间可以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改善车辆夜间驾驶效果。
类似的产品还有特斯拉Semi、宝马i8、FF91等乘用车,它们都采用外部多个智能摄像头+雷达+显示屏,替代传统后视镜。
国内也有这样一家公司生产电子后视镜产品——上海豫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汽车盲区辅助驾驶及汽车电子后视镜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企业。核心开发团队成员,源于诺西通讯、国内汽车电子龙头企业航盛。其推出的商用车智目云视辅助驾驶系统,采用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系统包括安全专用屏、控制主机及摄像头、视觉雷达等传感器,产品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可实现辅助驾驶、立体监控及客户管理三项功能。
总经理付红强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辅助驾驶。通过转向灯拨杆启动,安装在车内正中央的显示屏就会显示车辆常规的盲区,实现盲区可视。司机开车无须转头也不用看后视镜,一般通过15~20天的适应,司机就能熟悉、信任、依赖安全专用屏。
第二,立体监控。摄像头+雷达,可实现车辆周围两三米空中鸟瞰和车辆周围50米内清晰可见,能做到发生事故时立体监控、快速精准分析突发事件及交通事故成因,有助于厘清责任,构建移动的商用车天网。
第三,管理需求。这套系统可成为运输企业的监管平台,与公司的管理制度相结合,更好地实现管人、管车,把不可控的因素变为可控。
这三点无一不是运输企业的痛点,不论是卡车还是客车,他们对于记录仪录像(帮助突发事件、交通事故成因精准分析)、盲区辅助和安全辅助都有着现实的需求。
电子后视镜未来前景可期
商用车智目云视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对不同功能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的管理,实现盲区辅助驾驶的丰富场景应用,以符合视觉原理、人机工程的多画面组合方式显示。
这正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控制策略。
付红强解释,同样是解决盲区问题,智目云视辅助驾驶系统比环视系统更进一步,在控制策略上不仅实现了丰富的场景应用,而且系统是开源的,提前预留多个接口,功能扩展能力强。
与同类的产品相比,智目云视辅助驾驶系统还具有安装简单、更符合人眼视觉原理等优点,降低了二次盲区的风险和疲劳强度。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源于公司深入研究视觉原理和人机工程学。付红强举例道,单眼舒适视域为60度,上视角为50度、下视角70度,左视角60度、右视角100度。因此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到人眼的舒适度,尽量不要让司机频繁转动眼球造成疲劳,这正是智目云视辅助驾驶比国外卡车电子后视镜先进的地方。
据付红强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公交车、牵引车以及集卡上安装使用,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未来几年,销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这源于电子后视镜已经拥有现实发展的土壤。如日本,2017年6月17日通过无后视镜车辆可以上路的法规。欧盟、美国也在加紧推动无后视镜车辆上路的法规修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征询稿中也规定:在“效果等同”条件下外后视镜可以取消,在外部政策的推动以及客户现实使用痛点的驱动下,电子后视镜未来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