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也会遭遇天花板,手机行业想要破局就要走出这座“迷宫”,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回归。
赵艳秋/文
“互联网电商是手机行业的迷宫。”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如是说。
几年前,小米在网上开卖手机,一时间,不单是手机行业,甚至在各行业都掀起了一股“互联网思维”的风潮。此间,马云和王健林、雷军和董明珠曾为电商能否占到中国零售市场半壁江山、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能否打败重资产的传统企业而分别打赌。
喧嚣热闹不断继续,但在2015年下半年,手机行业似乎达成共识——互联网思维也会遭遇天花板,手机行要走出这座“迷宫”,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回归。
金立曾是国内品牌在国内开放市场的先锋。不过,在互联网风潮下,这种在开放市场、层层渠道的模式,被认为是要被“革命”的传统模式。
过去3年,金立也在大潮之下摸索转型。像其他手机企业一样,金立将互联网针对的年轻时尚一族作为重点,打造产品系列,试图从以往专注的商务人群拓展开来,实现全覆盖;同时也推出电商品牌,设法在互联网上建立阵营;另外,金立还与运营商探索合作模式。不过,这其中很多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隔3年,对互联网思维热浪下的企业转型,刘立荣进行了一次“复盘”。
线下
“小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我们都看不清楚。”刘立荣回忆道。
马云和王健林曾打赌“10年后电商能否占到中国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现在来看,马云会输,线上一定到不了50%,大家已经认同电商一定是有天花板的。在手机行业,这个天花板大概是20%,也就是线上销售不会超过20%。”刘立荣在谈论这个观点时用了几个“一定”。
2015年底,在金立年度重点产品M5Plus发布会上,刘立荣提出了手机品牌生存论——不存在纯粹的运营商品牌,不存在纯粹的线上品牌,也不存在区域性品牌,只有全球开放市场决定品牌生存。
他认为“能独立成长、放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是品牌的本质。纯粹依靠运营商政策和定制的品牌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纯粹的线上品牌,线上品牌一定要走向线下市场,而线下市场是由各种各样的零售店组成。
“零售店的面积有大有小,能够容纳的品牌数有限。要生存就必须在零售店这个竞争环境中获胜。”深谙线下渠道运营的刘立荣说,“很小的店,可能只能放3个牌子的手机;中型的店,能放6个牌子;超大型的店,才会有十几个牌子。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手机行业不会只存在两个品牌,也不会存在20个品牌,而是6个~10个品牌。”
如今,在手机的线下市场,金立、OPPO、vivo有着较为深厚的代理体系。势头很猛的华为计划在2016年重点培育四到六级线下渠道。小米虽然号称网上卖手机,但实际上,至少85%的机器都通过线下渠道销售出去。线下体系能力,成为摆在每家手机企业面前一个不得不做的事。
“这是件好事,竞争又回到了我们的优势地盘,你懂、你会,你就一定占优势。”刘立荣说。3年前,他曾说过,同行在三到五年内很难学到金立10多年来积累的代理体系。
金立的代理商们,要么是与刘立荣从功能机时代就合作的战友,要么是金立培养的人自己出去搭的班子。金立成立13年来,这批代理商一直在与金立合作。在这个代理体系中,人和机制保障了从上到下的利益链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
代理商与金立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罕见的信任关系。2012年,当金立向智能机转型时,代理商手中的一些功能机库存就由他们自己消化。这是其他企业做不到的。
如今,在印度、尼日利亚等海外市场,金立也在建立这套线下体系。虽然非常辛苦,但这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刘立荣也没有放弃过从2012年开始转型拓展的运营商和电商渠道。
当年,刘立荣不赞同走运营商集采道路,因为他坚持的理念是企业要有利润生存。金立当时提出了一个模式——把运营商政策叠加在金立产品上,在金立渠道体系中销售。“由于金立坚持做下来,之后三大运营商基本都采取了这个模式,把产品补贴放到各个品牌产品上,发挥各个品牌自身在开放市场的能力。”刘立荣说。
不过,刘立荣也坦承,金立与运营商的合作规模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问题主要出在产品规划和竞争力上。“但2015年后,市场上是全网通产品,各个手机企业做起来技术难度相差不大,产品应该不存在问题了。我想,我们在运营商市场上会发力”。
刘立荣坚定互联网化是必须的,但电商渠道“营销意义要大于销售本身”。
“经过这几年的各种尝试,金立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实体渠道,回归品牌本身,回归产品本身,回归用户本身。”刘立荣一连用几个回归总结说,“我认为,要在这些本质要素上,再+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