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秋/文
在北京,人们对呷哺呷哺“快火锅”尤为熟悉。在过去18年间,呷哺从最初5年生意不景气,到单店成功,再到去年“9天开一个店”的飞速扩张。现在,呷哺在全国50多座城市有550多家餐厅。
在餐饮业多年的呷哺呷哺(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唐进有个总结:餐饮业做信息化有个“一连串”——先做收银系统,把钱赚到手;再做ERP,把物和财管起来;再之后就是数据分析,特别是在企业有了上百家门店,区域分布又很广的情况下,一定会做数据分析。
呷哺的信息化历程也不例外。在2014年稳定运行ERP后,呷哺也开始考察数据分析系统,包括IBM、SAP、Oracle。最后,呷哺选择了Qlik系统,去年底开始分步实施。
唐进说,餐饮业变化很快。以区域管理为例,北京市场现在管着河北、山东、山西……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调整,系统也要跟着变。因此,数据分析系统要灵活,容易维护和修改。像一些老牌系统,非常适合治理得好、流程不经常变动的公司,但不太适合经常变化中的企业。
呷哺对数据分析工具的第一需求是报表。以前,数据散落在ERP、CRM等系统里,要靠财务把它们抓出来,人工做成报表,效率较低。月初要开的经营分析会,报表经常不能及时地做出来。
现在,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跨平台把所有数据整合在一起,做出综合性分析报表,这下就方便了。
“老板每天七点多就到公司了,系统每天七点四十会把自动生成的报表发到他的手机和电脑上。”唐进说,“呷哺的VP、营运、市场、物流等团队也同时收到这些报表。其中最常用的是每日销售报表,各家店、各区域、全国、同年同月预算等等,一目了然,老板看了就能马上做一些决定。”
令唐进印象深刻的是,通常在春节期间,一些大城市变成了“空城”。今年春节期间,老板特别点名要看某几家店的运营情况。IT部门立刻就在分析平台上专门做了一个报表,每天自动生成给老板看。
还有,去年呷哺试水外卖,管理层非常想知道这个业务的进展情况。IT部门几乎是在第二天就把整合了美团、饿了么、百度等外部平台数据和呷哺自己门店销售数据的报表提供了出来。管理层因此能及时根据这些报表,决策外卖门店的下一步部署。现在,呷哺已经有100多家店上了外卖。
呷哺还通过数据分析,对各地域的套餐做了改进。
“现在,数据分析这个门只是刚刚打开。”唐进说。报表之后,呷哺正在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做财务测算。呷哺以前所有数据和分析都由财务来做,每次开新店、做活动、调价的时候,财务分析经理都要做测算。如果系统来做,会更快更准,为财务节省出人力资源。
呷哺也正在开展一些数据分析主题的探索。最近,IT部与财务部开会讨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工作。财务部的想法很多,例如,他们提出“怎么找到合适的数据来预知,点这个菜的顾客还愿意点另外一个菜”,这样就能做出经典套餐。IT也与营运部门讨论,运营人员在运营实践中的一些分析判断方法非常值得梳理。
“我们现在要通过BI系统,去实践一些分析方式,包括对管理思想的梳理。通过我们,把财务、市场、营运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唐进说。真正推动数据分析的是业务部门。
唐进观察到,业务部门对数据的敏感度很高,只是没有表现出来。通过报表,业务人员先接触到数据,跟数据互动,接下来再打开他的想法,这是一个过程。“尤其这几年,我发现一定要有一种节奏,再往下走就很方便了。”
呷哺也在做会员系统。现在,它每年客流量大概在4500万左右。以后,会员系统与大数据、BI系统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更多事情。“例如,你上次吃了什么我都知道,服务员会主动问是吃上次的还是换一个其他的尝尝,服务就提升了”。
唐进说,企业的大数据之旅对实施商也有要求。“我们以前吃过亏,2009年上了一个ERP系统,别人用得很好,但在呷哺就没有成功。最后我们分析,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实施的公司没有能力,呷哺的很多需求没有实现。”他说,“这些东西需要有人陪着往下走,这方面我们要求是非常高的。”
现在,呷哺管理层对数据分析系统给予了更多期望。因为门店越来越多,不能靠堆人来管理。“门店越多,管理成本应该越少,这要求系统要跟上。”唐进说。
“现在,数据分析这个门只是刚刚打开。”呷哺呷哺公司CTO唐进说,要通过BI系统,去实践一些分析方式,包括对管理思想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