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棋无悔”的董明珠,继续着她霸气的风格。在格力电器的股票仍没有复牌的情况下,董明珠就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格力收购银隆,正式开启多元化战略。
在2016年7月23日举办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手持二代格力手机激情演讲15分钟,格力此前“犹抱琵琶”的“多元化战略”终于公开落地。
当喧嚣的声音集中在董明珠再次炮轰小米、格力手机摔不坏、格力造车行不行的时候,《电器》记者注意到,为了迎接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格力近年来苦心经营的“棋局”已经初露端倪。
没有悬念的多元化
事实上,从2010年格力重组晶弘冰箱开始,格力就已经尝试性地迈出多元化的步伐。直至格力2016年收购银隆,格力才正式对外宣布开启多元化战略。格力内部,将这一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期(2005年之前)。这一阶段格力打造品牌知名度,狠抓品质,建立筛选分厂、质量控制部、企业管理部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格力空调好品质”的消费概念。
第二阶段:突破期(2005〜2012年)。这一阶段格力专注研发家用空调和商用空调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压缩机达到国际领先。期间发展凌达压缩机、新元电子、凯邦电机、格力电工等核心配件子公司。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期(2012〜2016年)。这一阶段格力发展包括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内的智能装备业,并进一步将产品品类外延,晶弘冰箱、大松生活电器、格力手机出现在消费市场;包括压缩机、电机、装备、模具、电工等在内的工业制品进入外供市场。按照格力内部的说法,2016年,格力迈入精工制造领域。
下一个阶段,则是格力打造智能生态圈、格力智能装备为工业制造提供服务的“使命期”。
通过30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格力的多元化早已酝酿,并独具特色地在消费品和产业链配套两大领域同时外延布局。在这两大领域分别由晶弘和凌达承担着多元化试水的任务。
《电器》杂志此前在多篇报道中早有提及,在整机领域,由格力渠道操盘的晶弘冰箱,虽然前期受限于渠道,但也历经磨合,提升了格力渠道操盘空调之外家电的能力,并且随着格力与苏宁、国美相继恢复合作,2016年晶弘与大松已经开始全面加入大连锁渠道,整机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完成了初步的磨合。
在产业链配套及装备领域,随着凌达压缩机外供比例的逐步扩大,格力体系的零配件正得到越来越多整机厂家的认同,同时格力也在逐步适应工业品外销的形态。更关键的是,格力自主研发3年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不仅正在更大规模地用于格力自身的生产线改造,还吸引了中国工业界的高度关注。
布局至此,对于一个拥有上万研发人员、设有7个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通信技术研究院)、52个研究所、近700个实验室的格力电器来说,不多元化都不行。
况且,对于空调这一主营业务来说,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指望通过空调这一耐用消费品来为庞大的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仅凭一类耐用消费品得以万年长青。
因此,格力的多元化,根本就没有悬念。
智慧产业大棋局
有悬念的,是格力布局多元化的这盘棋局。
当“网红”董事长董明珠在公开场合讲述格力手机世界第一、格力收购银隆要进军电动轿车领域时,《电器》记者认为,格力的多元化,绝不是格力卖电动车、格力卖手机、格力卖机器人这么简单。
格力电器方面公开表示,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发展新能源、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模具、手机、自动化设备等新兴产业,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新能源行业及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拓宽”,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此外,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背后所蕴含的能量,值得关注。它不仅代表着电动汽车领域的产品、银隆电动公交车(大巴)的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银隆所持有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这一新能源技术未来在智能住宅、智能出行上的嫁接与延展空间极为巨大,而与格力的产品体系也有可能实现交集。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格力的多元化,打造的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控制终端和智能出行工具——这正是目前移动互联革命所聚焦的“智慧生态圈”。
不过,格力的国企基因和董明珠的“企业观”,决定了格力不仅要打造消费层面的智慧生态体系,还要建立起具备智能制造能力的自主垂直产业链。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目前亟待解决的5类60多种关键技术装备,其中就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
因此,董明珠慷慨激昂的几句“两年内格力造出最好的数控机床!”“格力进入新能源领域”的背后,是格力在“智能制造”上承担国家激励使命,在“智能生活”上打造产业闭环的“大棋局”。
如今,这盘棋局,在董明珠“有意无意”滑落手中格力二代手机的“咣当”声中,初露端倪。
事实上,当《电器》记者见到凯邦出产的高精度伺服电机、见到凌达出产的新能源大巴空调压缩机时,就已经发觉,格力布局新能源等跨界领域的举措早已做了准备。
只是我们不知道,在强调“开放”的移动互联时代,格力“自主创新”的这盘大棋,会下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