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缺
图小唐
万亿生鲜,是风口,也是刀口
据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245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将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可就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的盈利状况而言,并不那么乐观。由于缺乏产业标准化、冷链物流落后、食品安全和生产规模小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生鲜电商渗透率已低至3%以下。虽然困难重重,但增长潜力巨大,加上生鲜毛利率较高,因此生鲜电商仍然被公认为电商界的最后一片蓝海。
但生鲜这块千亿元人民币级的蛋糕,却不是那么好吃的。如果说2012年是生鲜电商的元年,那么今年眼看着就要成为一片死海。2016年的生鲜电商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频频关门歇业,先是生鲜电商“天天果园”O2O门店几近全部关闭,再是“果食帮”宣布停业,净菜生鲜O2O“青年菜君”拖欠员工两个月工资且已准备破产清算。
可能大家都觉得做O2O成本低,不用租店面,用户群体没有边界,肯定能赚钱,但实际上生鲜电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统计,2014年全国总共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其中盈利的只占到1%,其余的99%中的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小部分勉强盈亏平衡。到了2015年,生鲜电商进入更激烈的新一轮淘汰赛,95%仍然亏损。2016年,就更不用多说了—不是关闭就是破产。
风生水起的国外生鲜O2O
众所周知,生鲜电商在美国可是热门行业。据统计,在美国已经有超过150家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同时,CBInsights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该行业的风投基金高达15亿美元,创同期历史之最。
相比国内的不成熟,国外的生鲜电商模式已初成规模。例如,美国亚马逊旗下的生鲜配送服务公司AmazonFresh,提供两种收货方式,门外配送和在家配送。门外配送,即将具有保温功能的包装盒放于门外,一般可保持3小时的合适温度。在家配送,即约定时间送货上门,如果消费者错过时间,需额外支付25美元费用。AmazonFresh是美国自营生鲜电商的代表,由于自营冷链物流的成本较高,AmazonFresh选择了缓慢扩张,在一个城市发展建立完善,再进入下一个消费者相对集中的地区。而另外一家生鲜服务公司RelayFoods,先让用户在晚上在线购买想要的食品食材,随后RelayFoods会告知供货商,让他们进行及时的采摘和准备,在第二天定时定点将食物递送给用户,这种做法能避免大多数蔬菜递送服务会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生鲜电商,接下来怎么走?
2016年的生鲜电商市场变得步履维艰起来。随着“天天果园”、“果食帮”和“青年菜君”等品牌破产的破产、关店的关店,一场生鲜电商的死亡大潮似乎已经到来—看起来很美的生鲜电商不再显得那样美好。很多生鲜电商退出市场的原因是由于资金链崩溃,这充分说明了成本的不能承受之重。同时,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个细分市场,生鲜电商也不可避免要用烧钱抢用户,这无疑又为企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相较于国内生鲜电商的发展规模,国外的模式确实有值得人思考的地方。而国内生鲜电商的生存之道,如何才能求得发展呢?笔者认为,或许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其一是关闭线下门店。配送一直是生鲜电商最头痛的问题,为了解决物流配送问题,生鲜电商品牌做起了下门店,将门店视为城市与原产地之间的中转仓,尽可能提高配送效率,并降低运输造成的商品损毁。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却被现实泼了冷水。当线上利润无法覆盖线下新增门店的成本时,线下门店必然是“亏本买卖”。
其二是解决冷链物流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今冷链物流成本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商成本的40%~60%左右,创业者可先考虑对从冷链物流依赖较低的品类着手。而“最后一公里”则可以效仿RelayFoods,先让用户在晚上在线购买想要的食品食材,第二天定时定点将食物送达给用户。
其三是做小而美不做大而全。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来说,走小而美的路线或许是最理想的状态。在这方面,AmazonFresh的案例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不盲目扩张,稳步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厮杀成一片的生鲜电商,前景肯定是有的,只是代价也绝对不低。想要淘到“真金”,玩家们不仅得准备好足够多的钱和时间,还得有一系列的套路才行,盲目跟风注定成炮灰。
“生鲜电商最难的有两点,一个是产品标准化,另一个是冷链物流,做好这两点,意味着成本高企。”—京东集团副总裁王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