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这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如今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日趋成熟的智能手机在产品形态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无法对市场造成持续的刺激。而在“下半场”,这一切都期待改变。
差异化的两个维度
如何改变智能手机“挤牙膏”的局面?诸多厂商绞尽了脑汁。他们也都意识到了,在手机性能和功能上难以有真正突破的时候,就要从别的地方下手,要获得足够的存在感,让用户有更换手机需求时,会第一时间考虑到他们。
对于国内的各家智能手机厂商来说,想要在一片竞争对手中搏出位,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让自己和其他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化。而目前看来,智能手机的差异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产品功能和品牌营销。
比如说,前段时间魅族推出的PRO7,就是典型的产品功能差异化的代表。
虽然现在的国产智能手机已经不再以一味模仿iPhone为卖点,但是在外形设计上,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即将刷爆市场的“全面屏”,实际上折射出的就是智能手机的创新之困。就算是曲面屏这种所谓的“黑科技”,实际使用上也没有摆脱传统屏幕的操作模式。相对于过去非智能手机时代,什么滑盖、双屏、翻盖或“后空翻”之类的玩法,智能手机似乎在开启了用户新的想象力同时,却榨干了手机厂商的想象力。很多厂商只知道把屏幕做得更大一点,甚至牺牲了用户的操作手感,却没有搞明白用户究竟要的是什么。
尽管有人已经开始大谈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场变革,但是智能手机依旧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围绕智能手机,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而魅族PRO7似乎有意改变一下这种情况—它以双屏为自己的主要卖点,在一堆“全面屏”智能手机中成功出位。虽然双屏在颜值上究竟是一种提升还是降低,这一点见仁见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吸睛度上魅族PRO7点满了“技能树”。
事实上,不仅仅是多一块屏幕那么简单,在魅族PRO7的小小副屏上,也嵌入了大量的实用功能。比如副屏既可以直接显示正面屏的全部内容,也可以显示时间、天气或推送信息等简单的实用内容。值得一提的是,PRO7在关机之后,副屏还能继续维持一定时间的工作,这对于经常乘坐飞机的用户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可以说,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副屏上的简单信息已经能够满足他们大部分的日常需求。从这一点来看,魅族PRO7的设计,可以说是兼顾了吸睛度和实用性。
虽然截至截稿前,笔者还无缘体验到魅族PRO7双屏的实际效果,但是这一创新,无疑给了外界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副屏在作为主屏的一个附属品同时,能不能开发出一些自己独占的功能(比如说搭载一些文字MUD游戏)?双屏手机能不能带来一些新的APP的操作方式?魅族PRO7如果能够获得成功,是不是会催生出更多双屏手机?这些问题都将在魅族PRO7正式问世后,慢慢得到解答。
不论成败与否,魅族PRO7的这一次差异化探索,可以说是极具勇气的。
而相对于魅族略显激进的变革,锤子就似乎稍有些让人失望了。虽然坚果Pro宣称是“圆滑当道时代的锐利”,但实际上就是将手机外观做了一些并不算太大的改变而已。虽然在文案上,老罗能够刷新人们想象的上限,但在与实际商品上,却总让人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味道”。
不过,在外型上做出来的“产品差异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很多手机厂商选择了另一条路—给自己的品牌树立一个标签,让目标用户群在有所需求时,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他们的品牌。而在这一点上,OPPO显然做得最为出色。
作为一个一直强调自己是年轻态品牌的智能手机品牌,OPPO针对年轻用户群的需求,把自己的“天赋点”都点到了拍照、颜值和音乐上。除此之外,OPPO还赞助冠名过《梦幻西游》手游的一些PVP赛事,以使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打入校园市场中,而这也使OPPO的手机尤为受到年轻人喜爱。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显示,在OPPO手机用户中,16~25岁用户占据了43.3%,而26~35岁则占据了26.8%。可见,年轻用户群已经变成了OPPO的一块“自留地”。
眼看着年轻用户被OPPO给俘虏了身心,其他品牌也不大好硬碰硬。于是,一些品牌开始更倾向于突出自己的商务感,强调自己是“成功人士标配”。但是在这些品牌中,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OPPO这种在某个用户群中具有绝对统治力的品牌。虽然华为本来是有机会的,但是在“闪存门”之后,它似乎失去了扩大这一优势的最好时机。
魅族PRO7不论从哪个面看它都有标志性设计的思考,这个在当下的ID设计里、工业设计里是非常难的,魅族PRO7就会成为标志的属性,所以非常有意义。
—魅族总裁白永祥
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想要在看起来有些乏味的“下半场”成功出位,还要考虑运用核心科技,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比如说三星,虽然他们的手机炸过,甚至被分拆过,但是三星最近的财报依旧成果喜人。而这一切,靠的就是三星所建立的庞大的电子制造业闭环供应链。就算人家不卖手机,还是能靠卖屏幕、处理器、存储芯片与感光元件等赚自己智能手机竞争对手的钱。
三星的这种成功,自然让别的企业也眼红不已。而前段时间,小米已经发布了自己的松果处理器,虽然这不算什么高端产品,但它毕竟是小米手机在硬件领域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华为自己的麒麟芯片,已经成功跻身世界四大高端手机CPU品牌之列,并运用于华为的诸多高端旗舰机上。
大家可以看明白了:对于一个智能手机生产厂商来说,核心科技不仅是自己的“护心甲”,甚至还可以输出给其他竞争对手,从而间接掌握他们的命脉。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为花了15亿元人民币,也要咬牙开发出麒麟960的原因了。
而其他一些厂商也同样在行动,他们尽管没有独自开发各种芯片,但是也正努力和上游供应链厂商一起研发新技术,以此获得市场主动权。
人工智能,也许是下一个爆发点
上文提到过,智能手机厂商现在很多都在“挤牙膏”,很少有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黑科技”。但若是要说他们都在吃老本,那也不尽然。很多厂商都在憋大招,而这个大招,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要说人工智能,真是如今的“当红炸子鸡”—它不仅能够改变人机交互的模式,和当年的iPhone一样,重新改写手机的定位,还能运用到其他的智能家电设备上。试想一下,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触摸屏等方式,对手机进行操作,而现在像Siri这样的智能助手却已经能够让人们用语音来对手机进行一些操作了。而在未来,人们可能只需要说出一些比较模糊的话,就能让手机明白自己意图。到时候,也许几乎所有手机APP都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功能,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而现在,三星和苹果已经在这一领域发力,除了在自己的诸多硬件设备上安装智能助手之外,他们还在全球范围内“买买买”,用钱来砸出成绩。而小米和魅族也在积极跟进,要么推出自己的智能设备,要么为自己的手机搭载上自研的人工智能助手—虽然相对于Siri和Bixby来说,它们的国际知名度还不够,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做总比不做要来得好。小米和魅族的选择,正是为了能够在下一个市场拐点出现时,保证自己不要被外人抓住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