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钥匙在哪里?
近两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汽车厂商、经销商可谓尝尽了由奢入俭难的滋味,卖车难、卖后无利润的压力与日俱增。看似光鲜的汽车产业,背后却是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压死传统经销模式最后的那根稻草,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随时出现。中国汽车营销确实已经陷入了困局,然而破解之道在哪里?
官降换销量也不那么灵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在逐年放缓,同时,汽车品牌及所发布的车型是越来越多,使得车市竞争变得异常惨烈,价格战便成为市场的关键词之一。
面对销量压力,合资车企开始下探价格以提升自身销量。初见成效的它们对自主品牌造成了影响,于是自主品牌随之也加入降价阵容以获取销量。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开出的提振销量的解决方案都是官降,但官降能带来销量一时的提升,暂时缓解库存压力。但一直降下去也不是办法,就算车企愿意降,但对于消费者的刺激作用也在逐渐变小。
不可否认,几乎每个新品牌进入中国,都要大张旗鼓地投资建网,每个品牌的4S店少则100多家,多则超过500家,更有老牌企业在全国已有将近1000家特约经销商,而这些销售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而事实上当下汽车市场的热点在四、五、六线城市。
不过,虽然四、五、六线城市市场火热,但那里不可能消化4S店高昂的建店及营运成本,这个市场怎么办?二网有效吗?
在四、五、六线市场,二网的确弥补了4S店触角难以到达的短板,但4S店对其并没有管控力,无品牌的二网店品牌多而杂,良莠不齐,很难给消费者带去满意的体验。也就是说通过4S店去找下沉渠道至少目前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那渠道下沉,怎么办?
2016年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让各家车企的小排量车型都从中获益。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自2018年1月1日起,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通知一出,无论是作为汽车厂家还是经销商都欲哭无泪。的确,5%的购置税力度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而面对最新的政策,想要在2017年继续保持增速发展,还要加大折扣力度。更为严酷的是,当2018年购置税恢复至正常标准时,“寒冬”也有可能来临,毕竟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必然导致购车成本提高,这一结果就会使得消费者降低对汽车的购买量。
汽车电商是否是解决之道
“几乎看不到市场会热的消息,我们必须回到为商之道本身,让参与者有利可图。在消费者越来越希望汽车价廉物美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降低营销成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汽车商会副会长语重心长地说。
那怎么降低营销成本呢?
目前中国消费者的现状是全民触网,各种传统行业不断被互联网所“颠覆”。从商业角度讲,颠覆就是因为对互联网的正确运用可以极大降低营销的成本。
而现实也是,汽车电商正在入侵汽车销售市场,而且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传统的经销商来说,汽车电商可以卖多个品牌的车型,可能会出现大家抢着要热门品牌车型,冷门品牌车型逐渐丧失市场,汽车品牌和车型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
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所言,在三、四、五、六线城市4S店不方便达到的市场,汽车销售的确应当考虑借助互联网工具。
而在笔者看来,尽管一、二、三线城市4S店密集,但其提供的服务模式可能更适合50后、60后、70后,而80后、90后的DNA里却喜欢汽车电商。只是这个汽车电商要提供他们所满意的服务而已。就像马化腾所说的,“其实你什么都没做错,就错在你太老了。”
2017年7月1日是不是分水领?
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将会在7月1日正式出台,其中新办法中取消了“品牌”二字,这也体现了意在打破汽车行业中实施已久的“品牌授权”销售方式。取消汽车厂家授权的单一销售模式,将会给予经销商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经销商不必在一家展厅内只卖一个单一品牌的汽车,将来或出现多个汽车品牌“同堂”销售的画面。也就是说,早就在说的汽车大卖场的形式,也许将来会普遍存在。想象一下,人们可以在同一个展厅里对多个汽车品牌车型进行对比、购买甚至是试驾,就像是超市一样。此外,面对上面那些困境,汽车厂商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个以80、90后为主要消费者的市场大环境下,不怕花样多。
另外,中国经销商过度依赖新车销售,亟待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市场上,经销商的二手车业务销售额只占到约总销售额的2%,其二手车毛利也只有2%,该业务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欧美成熟地区相比,发展空间也很大。
不可否认,中国汽车产销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让处于弱势地位的经销商只能忍气吞声、自咽苦水。但是,面对这些困境,一味的抱怨显然不如脚踏实地的想办法找出路,中国传统汽车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么死,要么活”。
不管结果如何,2017年7月1日,注定会载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