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纸中丝绸 古法连史纸

纸中丝绸 古法连史纸

时间:2024-10-31 12:14:08

1清泉稻田相伴。

2美玉堂连史纸。

自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为原料,经剉、煮、捣、抄等工序造出了“蔡候纸”后,至宋时已是“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海人以苔,浙人以麦秸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造纸”,手工纸分枝散叶,盛开未央。而今,客家祖地福建汀州西南姑田镇的美玉堂,以其独特的“连城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与高超的“连城捞纸法”,传承着“薄如蝉,柔如棉”的连史纸造纸技艺,2008年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家制纸临溪屋

“东南一隅,汀州连城。古之荒服,穷山僻壤。中原士人,衣冠南渡,开发客家,山居其九,田居其一。闽西山民,伐蓝植竹,食山自足。地不通商,男不负贩,女不蚕纺。蕉叶之遗,殖纸为业……”我曾经在《连史纸赋》里,这样勾勒故乡的热土以及热土之上勤苦本分的乡民。手工造纸是这一带悠远的民间技艺,明代《天工开物》载:“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连城境内有著名的客家庄园培田村明清古民居群和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镇,人文遗存丰厚,可谓星光熠熠,遍布闽西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距县城34公里的姑田镇位于连城县东部玳瑁山腹地,中部沿溪两岸自西向东为狭长的丘陵地带,海拔600米以上,山岭重叠,峰壑纵横,溪流密布。距姑田镇20公里的曲溪将军山是县内水流三江的起源,它孕育了境内似网状叶脉辐射四周的溪流,分汇闽江、汀江、九龙江奔腾入东海和南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万物茂盛,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和基因库。适宜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覆盖着广袤的常绿阔叶林,尤其是毛竹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资源特别丰富,贮集量闽西地区最大,林海葱茏,翠竹绵延。如此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物产资源,为连史纸制作工艺的生产及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质条件,而明清时期雕版印刷的兴起,为这一带民间手工造纸催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3砍嫩竹。

4整理竹丝。

5洗竹丝。据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连城县志》记载: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的史料。在姑田纸乡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创新并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连城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制浆法”,在此基础上又改进了捞纸工艺,利用类似安徽泾县捞皮纸的双人捞法,其手工捞法比泾县法更复杂,更难学,更精细,这里称为“连城捞纸法”。也就是用捞宣纸的捞法捞竹纸,这使连城漂料纸成为了竹纸中的上品。连史纸问世后,一度名重艺林,为世人所珍爱,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据传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清代皇太子的《四书》、《五经》和溥仪的《膳房清册》就是用连史纸制作的。到清朝乾嘉时期,姑田造纸达到鼎盛,400多人口的村镇就有36个纸槽,民国时期更是增加到480多个纸槽,生意兴隆,乡民富足。那时家家有纸坊,乡民们都“依山做竹塘,傍水筑坯炊。截流建水碓,就地修纸寮。”嘉庆十七年汀州府《临汀汇考》这段话,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手工造纸的场景:“汀地物货,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其法先剖竹杀青,特存其缟,投入窖中渍以灰水久之乃出而暴于日久则纸洁而细,速则粗,渗俗呼竹麻是也。迨其造纸,垒石为方空高广寻大以置锅和碱灰而煮之以化其性,傍溪分流激石转水为碓为舂,而捣之以烂其质置水槽中,时搅使浮乃用竹簾捞起手一推挽辄成一纸,揭簾覆按板上折一角使分张易举,烘渚火其笼穴地为之筑堵,墙中空通火气,揭纸于墙其干速于日暴纸槽中,语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正可谓“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

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

如今,“家家制纸临溪屋”的盛况已经不再,但竹山连绵、稻田片片、溪流遍布的姑田镇,依然在山清水秀间,承继着先祖留下的传统手工智慧。昔日的“金姑田”,余下美玉堂一脉,闪烁在古老的林间谷地中。金姑田的名称,源于明清时期,当时连城县姑田镇以造纸行业著称于世,由于当时造纸大量的原料通过阳光晒干或晾干,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竹丝原料呈现出一片片金黄色的光芒,人们称之“金姑田”。

连史纸随着明代后期“连城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制浆法的成熟以及区别于其他毛边纸、玉扣纸等竹纸捞纸法不同的“连城捞纸法”的利用,从眼看、手感、入墨三个方面就能看出连城纸的纸张的质量,使连史纸成为了明清纸中珍品而闻名遐迩。连史纸纸质偏薄,吸水性强,韧性好,防蛀性好,特别是苦竹连史纸防蛀性更好,适用于篆刻拓印、制作印谱、书写微楷、再造古籍、修复古籍档案、印制经本及族谱等。用于印章拓边款方面体现特有的价值,是印学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1晒竹丝。

2自然漂白。

3打榔根。

4剥离湿纸。

5连史纸要捞纸三下,又要保持捞到每平方米19克左右,这样捞纸难度增大。

6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连史纸是手工纸的一种。在古代,连史纸是全国五大手工纸之一。因为连城制浆法纤维的细腻和连城捞纸法紧密的纤维交织的效果,如果把连史纸放在了透光处看,是看不到纸张中的纤维的,所看到的是明显的帘纹。小面积手感光滑如油,大面积光滑有滞(有滞是因为在砖焙上焙纸的原因),可见纤维细腻的程度,因此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纸中丝绸”。由于纤维细腻,连史纸存放三五年后,色泽更显自然温润,存放十年以上,其品味与价值更能体现出来,这些只有懂纸爱纸的人士才能体会得到,在惊叹连史纸优良品质的时候,是高超的生产工艺发挥光芒作用。其制作过程要求精中求精,从水质、选材、制料、捞纸、焙纸等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习惯要求。因此,被行家赞誉为“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有“民间国宝”之称。

从青青嫩竹到柔绵雪纸

每年立夏前后就是砍嫩竹的时候,砍下后放在料池里去浸泡,两个月后进行洗料,去除竹皮,晒干,再进行制料,然后经三个月自然漂白,通过阳光和雨雾慢慢变白。接下来就是碓料,使用人工通过木石的作用把竹纤维分散开来,最后是捞纸和焙纸环节。

连史纸所用原材料为毛竹、苦竹,这两种竹子的加工过程和方式是一样的。从砍嫩竹开始,整个工艺流程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是一门经验性,时效性、技巧性很强的工艺技术,也是一门耗时费工体力劳动的手工艺技术。分工协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制料户完成。

先在竹山的山坳里建竹塘,这是制作青丝的重要场所。在较为平坦的地方而又靠近村庄的地方建坯炊灶及浸料池、洗料池。在每个坯炊的附近开辟10亩山场,作为漂山,还要建相应的竹丝寮、石灰寮、水碓寮,主要的造纸场所叫纸寮,内可捞纸和焙纸。

纸槽户则是更需要经验和技术的掌握者,捞纸师傅往往是十里挑一的佼佼者。进入捞纸流程,首先把白料送到水碓寮进行碓料,然后挑至纸寮由造纸师傅放入纸槽里,并加入一种特殊的纸药,即榔根汁,具体用量按师傅的习惯而定。这里有必要专门说一说榔榆这种独特的用料。榔榆,松料、油杉属,落叶乔木,学名叫江南油杉。它的树皮呈灰褐色,鳞片状,叶及根皮可入药,根部内皮剥落呈红褐色,根部浸水后洗出透明胶状液体,是传统造纸的辅助材料——悬浮剂。闽西山区的地理环境适合榔榆树的生长,其根系特别发达,移植也容易,生长三五年后便可轮换方向取其根条,洗净后放入水池中,不久就会渗出透明黏滑的液体,经滤袋过滤后加入纸槽里,每捞五六十张纸加一次纸药。每担连史纸用3至4斤榔榆根即可。造纸之时,用木耙把槽里的纸浆和纸药一同拌匀,纸槽两侧立一师一徒,徒弟叫扛尾,师徒将纸帘浸入槽内,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再往相反另一端纸槽里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第三下按第一下的方向往纸槽里捞取纸料,摇匀后荡去多余的纸料,要是捞厚纸还要捞四下,再由师傅取下纸帘平伏在湿纸板上,徒弟协助摆放帘架及拨动简易算盘。如此重复操作,每捞五六十张,要加一次纸料和纸药,耘一次槽,使被槽笪压着的纸浆不断与纸药一起悬浮在纸槽里,直到纸槽里的纸料捞罄为止。一般情况,从早上捞到天黑可捞850张至1000张左右。当地把捞三下或捞四下的捞法称为“三套水或四套水。”

7-8揭纸也是个技术活。接下来是焙纸环节。由焙纸工将捞好的湿纸层放上木板和榨杆,扣好篾纳利用杠杆原理榨出水分,直到适合为止。然后裁去边角,用清水将纸层淋透,卷起右边纸角,一张一张地剥离下来,又依次一张一张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湿纸干后就一张张收起来,如此循环操作。一天从早到晚可以把所有捞的纸焙完。再将纸放在纸桌上进行捡纸,选去破坏,裁去边角,每100张折成一刀,盖上字号、商标、品名、等级印章,用竹篓包装出货。

送检的美玉堂牌连史纸,耐老化白度(绝对值)下降为3.3%(国家宣纸标准值是5%),PH值7.5—8.5之间属碱性纤维(其他竹纸如毛边纸、玉扣纸的PH值是5—6之间),非常适合用于古籍、图书、史料的长期保存,与国内的手工纸相比,称连史纸为“千年寿纸”当之无愧。

美玉堂及连史纸传承保护

自从明代崇祯二年(1629年)利用天然漂白的工艺以后,出现了漂料纸,又利用了连城捞纸法,出现连史纸而被姑田各村纸槽户所生产。上世纪80年代,要找几代或者十几代连续生产并一直被传承的还可以找到许多,但能保持并把连史纸工艺传承至今的在姑田镇只有美玉堂一家,并且是没有间断地传承了十一代。其中第八代传承人即邓林昌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潜心研制连史纸,经过一番努力后,制出了高品质的连史纸,非常畅销,并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立了“美玉堂”纸号。第十代传承人邓炎章青年时期经营纸业,上世纪80年代所制连史纸受到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的青睐。第十一代传承人邓金坤,自幼与纸有不解之缘,1998年开始经营姑田手工纸厂。2000年后所制连史纸被杭州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收藏,并出口日本、韩国及海外华人社区。2009年恢复了传统连史纸生产,所产连史纸被国家图书馆及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2011年美玉堂成为杭州西泠印社合作基地,现在还在积极探索连史纸保护和发展空间,怎么让连史纸更好传承下去是主要理想和目标,做连史纸不仅仅是赚钱那么简单了,并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保护好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纸生产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物质需求的支出,在经济利益的躯使下,一般人不愿干此手工艺活,作为经营者找不到工人,生产量减少,无利可图,大多只好放弃手工纸经营,现有的经营者也是在艰难地维持生产,使最具特色的连史纸传统工艺难以为继,面临濒危状况。由于手工纸生产技术难度大,学艺周期长,既难学又难做到精细,特别是捞纸、焙纸工序,年轻人多不愿学,现有艺人均年事已高,传承人已经不到20人。连城连史纸制作技术濒危灭绝,亟待抢救保护,要是等到消失后再来保护那就非常困难了。

造成连史纸濒危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有传承人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手工连史纸的要求在逐步萎缩。过去,连史纸是民众日常使用纸张中的一种,印刷书籍,书写契文都用它,如今是信息化社会,所以寻找连史纸生存空间,把连史纸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成为一大难题。作为中国手工造纸技术尤其是竹纸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连史纸制作技术见证了手工纸生产发展至高峰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手工造纸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保护它,使其生存发展下去。可以从工艺技术、生产制作的场所,包括竹山、料塘、坯炊、水碓、漂山、造纸焙纸厂房、设备工具等,以及捞纸、焙纸手艺人、社会与政策方面来保护连史纸这一文化遗产。

TIPS

古代纸张的类别,有麻纸、宣纸、棉纸、竹纸等,各个类别又因产地、材质及用途的不同而衍生诸多品种。比如以苎麻和大麻制造的麻纸就分为白黄麻纸和麻沙纸等等。连城连史纸产地主要分布在姑田镇、曲溪乡、赖源乡等地。姑田镇的游大龙习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每年元宵节,当地村民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巨龙。连史纸属于吸水性纤维,书写方面适用于走笔较慢的书写方式,如:楷书、隶书,适合画兰花、竹子类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