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水中诞生的北京文化

水中诞生的北京文化

时间:2024-10-31 11:45:01

3颐和园夕照。

4京杭大运河北岸的一处码头,可以乘坐画舫游览。

5什刹海河塘。

水从物质上决定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也在精神层面塑造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性格。北京人爱水,上至帝王,下至草民,对北京之水的情感塑造了灿烂的北京水文化。帝王爱水,但爱的是江南之水,于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最庞大的水体改造工程开始了,只为一个江南水乡梦。北京文人爱水,他们透过北京之水诗意的栖居,写下那些饱含着内心情感的诗句,使北京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平民爱水,他们爱得简简单单,没有修饰,只有内心最真诚的喜悦,他们才是北京水文化的创造主体……

皇帝的江南水乡梦

从13世纪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都城。国都的选定并不是按照皇帝的喜好,都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个大命题。那么,皇帝们喜爱北京这座城市吗?说来有趣,元明清三个朝代,分别由来自草原的蒙古铁骑、南方的农民起义军、东北山林的满族猎手轮流做皇帝。元明清的统治者选择定都北京,但又都莫名其妙地有着江南水乡情怀,这种情怀在清朝时达到巅峰。

从元朝开始,大量物质财富顺着京杭大运河源源而来。与此同时,顺着运河水而来的还有为数众多的江南士人与名流,他们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文化记忆与赏鉴趣味。尤其是明代之后,江南士人在北京城市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中对“江南水乡”的城市想象。由此,北京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江南水乡有着极度的迷恋。既然无法身处江南,那么就尽可能地把北京改造成江南水乡。所幸北京有着充足的水资源,于是北京城跨越数百年的改造工程开始了。

不提元朝的“牧马江南”,明朝的统治者朱棣为了满足追随他北上的南方大臣的思乡之情,下令在积水潭周边种植稻米、莲藕,并建观耕亭等,开始了山寨江南水乡景色的序幕。如果说明朝原本就是由南方起义军打下的天下,江南水乡情结可以理解,但清朝的东北满族皇帝也如此就值得玩味了。北京的清朝园林史就是一部硕大的山寨江南水乡史,其中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园更是达到了极致。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一样,曾六次下江南考察民情,有着浓厚的江南水乡情结,但和康熙相比,乾隆对江南的风光景色似乎爱之更深。然而,北京就是北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江南,因此乾隆皇帝就把江南水乡最经典的景色杭州西湖在北京复制。于是中国出现了第二座西湖,清漪园诞生了。在清漪园修建的第一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全景图,这幅图就是清漪园的修建图纸。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清漪园昆明湖上有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清漪园西堤上也修建了六座桥,就连沿西堤栽种的柳树也和苏堤相同。从整体布局上看,两者几乎一模一样。杭州西湖景区,孤山在北,西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苏堤。北京清漪园,万寿山在北,昆明湖在南,湖面西部有西堤。

其实,皇帝们的水乡梦既是个人向往江南文化的梦境,也是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之水乡梦。

1长城绵延,水韵悠悠。

文人的水中诗意

水既塑造了伟大的中国农耕物质文明,也塑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水文化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是居住文明的见证者。作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北京,不仅仅只有皇帝,还有着数不清的书生文人。北京文人千千万,但都是中国农耕文化孕育出的才子。而中国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因此,北京文人对水情有独钟。水对于北京的文人来说,已不是简简单单的饮用水或景观水这么简单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浸透在北京文人的血脉之中。

北京的书生文人可不是现代古装剧中那种贫民子弟十年寒窗、一朝状元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封建时期,没有义务教育,想识字是需要花费很多银两的。只有王爷大臣或富商的孩子才有读书的机会,才有成为文人的可能。在封建时期的北京,有钱人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的人一定有钱。有了钱,有了文化,自然想要有更高雅的享受。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众多富有的文人们和皇帝一样爱水。无论是王爷,还是富甲天下的商人,不管府邸离河道有多远,都会千方百计地把河水引入家中。在元明清七百年间,北京众多文人以水作为表达自己诗意的媒介,修建了众多私家园林。比较著名的如城南名宦廉希宪的万柳堂,通惠河上有元都水监张经历的双清亭,城东齐化门外有道士吴闲闲的漱芳亭等等。其中最著名的非纳兰性德在玉泉山附近修建的渌水亭莫属,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在水流环绕的私家园林中,文人们将自己的理想与渴望透过北京之水凝结在诗句之中。他们取流水清澈、淡泊明志之意,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如《析津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匏瓜亭在燕之阳春门外,去城十里。亭之大,不过寻丈。又匏瓜乃野人篱落间物,非珍奇可玩之景。然而士大夫竞为歌、诗,吟咏叹赏,长篇短章,累千百万言犹未已。”

北京的水系形成了文人群体聚集的文化空间,他们将北京之水变成了诗意的栖居地,透过北京之水写出那些代表着中国水文明的千古诗句。

百姓的水城信仰

同样的北京,同样的水,皇帝可以做一个水乡之梦,文人可以诗意地栖息,那么平民百姓又能做些什么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之水承载着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塑造着最丰富、最朴实的北京民间水文化。北京民间水文化的基础是水为老百姓带来物质财富。众所周知,中国南北方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南方米、北方面,而北京身为北方城市却盛产水稻。北京玉泉山泉水所滋润的京西稻赫赫有名,甚至“打败”了南方的水稻,成为了朝廷专用的“御米”。除了水稻这种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外,北京可能还是古代中国北方莲藕种植最多的城市。莲藕种植需要湿地,而北京的河湖湿地曾占平原面积的30%以上。湿地除了盛产莲藕之外,还是鱼虾的福地,野生动物的天堂,因此北京自古除了农民,还有渔民与猎户。

丰富的水资源为北京老百姓带来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之后又赋予了北京浓郁的民间水文化。老百姓的水文化不同于皇帝与文人的水文化,少了形式主义,增添了人们质朴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老百姓自发形成了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水文化——龙王庙。

在农业社会,无论谁做皇帝,对于北京城的老百姓来说依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风调雨顺是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因此龙王远比皇帝更值得敬畏。为了表达对掌管“兴云布雨”的龙王的敬畏,北京老百姓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龙王庙。在北京,除了皇帝在皇家园林中修建的官方龙王庙之外,在北京城里、城外、深山里,甚至山顶上都有龙王庙。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编著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1949年前北京城区和近郊登记在册的龙王庙、龙王堂多达八十余座。北京老百姓修建了众多龙王庙,但是有谁见过龙王呢?有谁知道龙王喜欢什么建筑风格的庙宇呢?如同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样,老百姓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自己对龙王的想象力展现在龙王庙中,形成了北京民间水文化的主要建筑。

每年初春,在播种前老百姓都会到龙王庙中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来龙王庙祈求龙王保佑的人多了,自然也带来了商机,小商小贩们也来龙王庙展开一年中最大的商业活动。商贩们在龙王庙庙会中销售各种农业用具、生活用具、牲畜等等,还有江湖艺人来此卖艺,说书人说书。同时,龙王庙并不是初春的一次庙会后就失去作用,如果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老百姓就会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有的龙王庙如果“灵验”,很多老百姓就会来到庙中不再向龙王祈求农业生产方面的愿望,而是祈求升官发财或健康长寿等等其他愿望。

3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

2颐和园佛香阁。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