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有着古老的集市和繁华的商业街,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地处大栅栏中北部的三井社区,堪称大栅栏及东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风貌、院落肌理保留最完善的社区之一,这里原住民的生活形态也尤为完整。三井社区北起大耳胡同,南至炭儿胡同;西起延寿街,东至煤市街。在这占地仅0.23平方公里的地界儿上,400多个居民院里生活着2000余户常住居民。如今胡同游逐渐兴起,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三井”,这里组建起了一支别样的导游队伍。
如果你从前门煤市街路过时会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公交车站附近无私地奉献着,向过往的路人、游客提供交通线路咨询服务、免费提供茶水和应急药品,他们就是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三井社区的“爱心畅行指南针”导览队。
“你看,这北边儿是炭儿胡同,南边儿就是杨梅竹斜街。”在金牌导览讲解员邹瑞森的讲解下,我跟随着旅行团走进位于大栅栏的三井社区。和邹瑞森交谈中知道像他这样的“三井”导游一共有21人。但您可别小看这支由21个人组成、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胡同导游队,他们介绍起大栅栏三井这片儿地方来,真不比专业的导游差,还更接地气儿,因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大栅栏三井人。
笤帚胡同、三井胡同、石猴街胡同、茶儿胡同、炭儿胡同……旅行团沿着邹瑞森为游客精心设计的导览路线走街串巷,好似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些好似封存已久的历史和文化重新变得鲜活起来,焕发出新的光彩。游客只需带上导览队给的精致的文化游览证件,在导游员的提示下寻找胡同内的这些特定景点,还能收集印章、兑换纪念品呢,这也唤醒了当地居民对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实现着社区的和谐共建。
随着邹瑞森的指引,我们先后参观了明代的前门清真寺、清代的婺源会馆、“武生泰斗”杨小楼的故居……这里古老的建筑里还有数不尽的各式典故。那些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很好地展现了老北京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也透射出三井社区独具的文化背景。尽管有的已经破败,但那些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仍依稀可寻。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还可以领略设计师的用心之作“微杂院”的神采。
从炭儿胡同出来,邹瑞森带着我们拐进了茶儿胡同。茶儿胡同8号是灵鹫寺的旧址,门头上还有石质的匾额,上面写着“重修灵鹫寺”几个字。推开院门,一棵大槐树当院而立,足有两个成人合抱那么粗。院子里曾经的寺庙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有一个雕刻精美的莲花座,依稀传递着曾经的历史记忆。早些年,这里可是住着十多户居民的大杂院,院子中间是居民增建的厨房等。在设计师的改造下,原有平房的轮廓被保留了下来,一个9平方米的儿童图书馆被“塞”了进去。大槐树下,旧的厨房被改造成一个由传统的青砖构建的6平方米的微型艺术空间。杂乱无章的院子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的公益图书馆和舞蹈教室,通过这些小规模的改造介入,胡同人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从院子里出来,看到几个刚刚参观完这里的几个老外,他们结伴钻进了胡同里的一家咖啡厅。胡同里,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的新兴产物如今也一并落户这里,传统与时尚就这么碰撞着、融合着。在2017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导览队的队员们正是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爱上了胡同,爱上了大栅栏。
邹瑞森对我说,像他这样热情服务的三井导游还有很多,张履端就是其中之一。她是这支导览队的队长,有着多年丰富的社区工作组织经验。为了调动队员们导游服务的积极性,帮助队员们迅速成长,她可没少花心思。2017年3月,三井导游队特意组织了诗朗诵的活动,后来还组织了三场故事会,让导游员们讲述自己在胡同里的故事。队员们从一开始都不敢当众讲话,到现在的“能说会道”,可没少付出努力。
导览队里还有一对“夫妻档”,他们就是邹瑞森和刘荣仙夫妻。一开始邹瑞森对当导游员并不上心,后来刘荣仙为了鼓励邹瑞森,甚至还用了激将法。他们互相鼓励、互相进步,导游员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据了解,2017年至今,这支胡同导览队已经接待了10余个批次、200多名参观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头一回来大栅栏参观的游客。三井社区的这支导游队唤起了居民对胡同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他们真的是本地文化最有温度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