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寻访郑板桥故居

寻访郑板桥故居

时间:2024-10-31 10:02:52

一脉夕阳斜照在简朴清雅的小院内,青砖灰瓦,斑驳间透出岁月的痕迹。

这儿是寂寞的,但却牵引着无数游者前去谒访。故居所在的巷子叫竹巷,板桥曾说:“予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这曾经种竹的茅屋,如今已修缮改造。板桥故居散居在普通民宅之中,若不是书法家赵朴初“郑板桥故居”几字提醒,疑是普通宅院。

我轻叩这栋青砖灰瓦小院的门环,触摸那风雨沧桑下剥蚀的墙壁。一丛青竹的萧萧声,牵引着我的脚步。天井般的小院落,清雅幽静,静到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回响。入门堂,映入眼帘是刘海粟所题“郑燮故居”四字,迎面堂屋郑板桥铜像,须发硬朗,清瘦矍铄,单薄的身躯,却有着青竹的傲岸不屈,虚心劲节。故居局促,逼仄,很普通的清代民居。迈进门槛,一股沉郁经年的气息漫来,有着岁月的味道,几件家俱简朴,流露着凡世的清冷。

一代“糊涂”大师的居所,也仅能用他室内一匾“聊避风寒”述说,他向往精神自由,一生清寒俭朴。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说:板桥故居就该如此。

郑板桥是典型的儒家文人,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志,耿直的人格,与官场处处抵触,最终却未能实现,只能选择归隐,从此以卖画为生。前尘旧事,灯影飘摇,从此隔开纷扰喧嚣。

中国文人,当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归隐山林,躲进一方天地,安贫乐道地达观修养。东边的墨竹图轴,“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表达了郑板桥离开官场,得到解脱轻松的心情。

南进屋内墙上,挂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郑板桥喜欢一种简单的美,如竹般,他性格的卓尔不群,成就了他诗书画的惊世怪才。

东屋书房挂着最著名的书法“难得糊涂”,他的字有“乱石铺街”之说,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长或扁,疏密浓淡,若浮云,千变万化,又有着音乐一般的韵律。似他一生坎坷遭际,各种起伏的思想情绪,通过笔法,渗透出来。归隐,让生命获得另一种圆满。

青色小瓦,浮漾夕阳的余光。小厨房在天井的西侧,内有一联“白菜青盐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是郑板桥写给他的表兄袁安石的,意味着这种淡泊才来得更久远。那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无论朋友或其他光景,必不能长久。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是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吗?而那些当时显赫的官宦,如今有几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

院子里蓊蓊郁郁,老竹新篁散发着清香,透过格窗朝外看去,墙根生长着一片茂竹,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竹影婆婆,令人想起郑板桥在《题画》中的一段话:“余家南面种竹……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情此景,仿佛主人就在不远处喃喃絮说。

郑板桥纪念馆附近有一条兴化老街。兴化老街分西街和东街,街口有一座兴化县衙,青砖黛瓦,飞檐重叠,石狮木门门鼓,是一座典型的北宋风格的县衙。

我缓缓移动脚步,去细细捕捉一代大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远处若有若无飘来一曲悠扬的民歌:“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细辨,那不是板桥先生的《板桥道情》吗?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