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我工作生活在京城的东部,前期是崇文,后来是东城。越走越清晰的,便是如今崇雍大街在老城内的这一段了。有时我骑车穿过崇文门、东单、东四这整条大街,一条条胡同在身旁一闪而过,不留一点声息;有时我在摇晃的地铁中穿行于街下,从某一站钻出来,去做事情,访朋友,或只是走走;有时偶尔地惊鸿一瞥,便拐入了院门错落的胡同深处,享受那片刻的流水光阴。
这段地铁,随便哪一站,都能通向老北京纵横丰富的内里,只要您留意用心,脚步轻缓,花儿便会绽放,蝴蝶便不会振翅飞走。那就随我去寻访吧。1隆福寺街牌坊。
东四,在老北京很著名,谁能不知大名鼎鼎的东四牌楼呢?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由此而东西南北,都有令人心驰神往的去处,看似珍珠零落,实则气韵暗牵。
站在东四十字路口,往北是依然保留旧日格局的东四北大街,一次次拓宽和保留的拉锯,将这条古老街道存续到了今天。在路口以北,至今还能有幸看到两座百年老店铺的对景,这分明标示了旧日街衢的宽度。
路口往东,则是朝阳门内大街,老人更喜欢称为齐化门内,那还是元朝的命名,百姓总是恋旧的,自有着雷打不动的缓慢节奏。可大街早已拓宽,两侧的店铺庙门,统统消散了,却又如石榴剥皮,玉石出璞,多少可窥见往日隐在深处的胜迹。
路口西望,可见景山的万春亭,常在一片烟霭浩渺间。这就是北京最有文化味的大街之一朝阜大街了。因为它连接了景山、故宫、北海、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等名胜古迹,此处按下,以后另文专述。
路口向南,便是本次要详谈的东四南大街一带了,这里既有神秘的清真古寺,又有精美的王府,古旧的四合宅院,也不乏老北京慢悠悠的生活场景,您若细心寻古,更会有相当多的惊喜发现。
先别急,往南探寻之前,先看看东四牌楼周边。
顾名思义,这里曾有四座牌楼,将路中心围合其中,南北两个牌楼上,有“大市街”的匾额,东西两个牌楼上,则分别写着“履仁”“行义”。四牌楼明代即有,康熙三十八年毁于火后又重建,1954年被彻底拆除,东四牌楼也简化为了东四,也可说是古典繁复时代向工业简化时代的一个转换典型。连着牌楼一起消失的,还有四周围的老店铺,招牌林立、招幌翻飞的旧日场景,只在老照片和老人们的回忆中了。路口的西北角,当年有耸立在屋顶之上的精致小阁楼。东北角,则是有名的青海饭店。东南望去,可见500年永安堂长长的竖招牌,如今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的宽大马路,和不辨中西的水泥建筑。
那么,是带您赶紧钻入旧貌依稀的胡同,还是继续缅怀不复存的古迹呢?还是继续缅怀吧。路口西北侧,曾是百年不衰的隆福寺街,如今则店铺残落,人影依稀了。隆福寺、隆福寺街、隆福寺庙会,是老北京人念念不忘的热闹所在,您闭上眼,让我给您凭空描绘一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大隆福寺,从最南边的牌楼起,到最北部后楼止,整整有九进,堪称京城最大的寺院,它的庙会,也号称“诸市之冠”,只可惜百年之内两场大火,让它衰败零落。先是1901年一场大火,毁了它的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宝殿。解放后改为人民市场,最终拆得片瓦不留,如今即使要寻砖石残件都难了。它的西碑亭,如今是中央党校的六合亭;明清两座6.6米的御碑,现在是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馆;万善正觉殿精美绝伦的藻井,在先农坛的古建博物馆,其他再无遗存。后来九十年代又一场大火,让此地繁华不再,到如今又过了30年,那些承载老北京多少辈儿人记忆的著名店铺,最后只剩创于乾隆四十五年的清真白魁老号孤零零撑了几年,前两年也被搬迁了。2喧嚣的东四十字路口,往西可见景山。
3朝内菜市场。
4孚王府。
565-6朝阳门老照片。东四路口的东北角,曾经是东四百货商场,后来北京四大菜市场之一的朝内菜市场迁到这里,其后身便是东四头条胡同,里面有侯宝林先生故居。再往深处,便被国务院新闻办大院截断了,此院往东,便是大门深锁的大慈延福宫和标本式的王府建筑群……孚王府,俗称九爷府。大慈延福宫也称三官庙,明成化十七年敕建道家宫观,也有庙会,多为估衣摊,庙内小胡同有估衣街之称。崇祯爷最末的光阴里,面对大军压城,曾传令在此集议兵事,却已无人响应,在浩繁的史卷里留下了一声叹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有两家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宇黑琉璃瓦绿剪边,典型明代特征,只是常年封闭,只能从过街天桥上一睹芳容了。当年拆大慈延福殿时,殿内的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沥粉贴金,极为精美,同大慧寺的明代雕塑不分伯仲。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您可去寻访一番。北京城明代建筑遗存委实不多了,这一带就占了两处,此外还有东四清真寺,咱们回头再说。
继续往东走。看似普通的临街办公大楼或居民楼,其实以前都大有来头,至于来头何在,咱们先说说再往东的那片巨大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九爷府。且不说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风云故事,只说它那几与《大清会典》全相吻合的严谨规整的清代亲王府形制,便足以让它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列了。如今临街面阔七间的大门,其实是当年的倒座房,其外围原还有一圈房屋,扩路后此处临街,日占时辟为大门,再往里第一进院,当年是围合封闭的狮子院,因为正对倒座房的是王府五开间的正门,两侧为两米多高的巨大石狮,东西开门,称为阿斯门(满语:过道门)。如今中路被多家单位占用,东西两路被居民占用,但却基本保留了旧有建筑,格局风貌依然完整。中路正门开始,还有七间正殿,前有月台,并有甬道连接正门,两侧为翼楼各七间,正殿后为后寝门五间,后寝殿(又称神殿)七间,两侧有五开间杂殿,再后是七间后罩楼,从狮子院到后罩楼院共计五进,绿琉璃瓦覆顶,规模宏大,古韵犹存。如今,即使已被拥挤杂乱的市井棚户所包围,但一临近两尊巨大石狮日夜守卫的王府正门,便如同穿越了时空,森严庄重的王朝气派便扑面而来。一迈进面阔七间、端居月台的大殿正院,左右翼楼高高俯视,院落无比宽阔,大殿森然无声,顿觉个体的渺小、历史的厚重。我曾随友人深入了王府的后半部,那时大部分单位都已迁出,只剩后寝殿东侧的古藤小院,还有一法国学术机构在,他们在整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寺庙资料,通过碑记、史料和照片作古今对比。除了我们,这里全都是历史,连空气中的浮尘都透着古老的气韵,我屏气息声,做了幸福的探访。我如同闯入了百年前光阴的孩子,手足无措,就想停在那里,又怕遗漏了什么,这样的古老,如今已是罕见了。1东四头条侯宝林故居。
2东四清真寺正门。
3东四清真寺重修碑记。
4东四路口南民国时二层小楼。
九爷府的东面,还有五爷府,而且真是哥俩儿,同为道光帝皇子的,其实还有更著名的六爷和七爷,也就是恭亲王和醇亲王。其实这五爷在海淀还有赐园——小五爷园,那便是清华园。五爷府曾是恒亲王府,后来是惇亲王府,它当年规模很大,从朝阳门路口到南小街路口,马路以北的这一片街区,去掉边边角角,基本都是它的。如今它只剩一座约摸是王府祠堂的东南跨院,其他部分变作了工厂、小区、商铺、写字楼、学校和绿地。它的北边,是规模宏大的段祺瑞故宅,这两处合在一起,便大致是当年元代太庙的地界。而还幸存的东跨院,也曾是庚子年风云人物端郡王和大阿哥落魄后的居住之所,端郡王载漪的儿子,大阿哥溥俊,差点就继了光绪帝的皇位,后来父子先后被秋后算账,端王发配边疆,大阿哥落魄在京城,最后草草葬在了嘉兴寺后院,也就是如今北海宾馆的所在。可如今只剩一块恒亲王府遗址的说明牌,这段风云历史早已随王府的零落而烟消云散了。
不得不收笔,也不得不转向,我们得往回走了。那就回到东四牌楼,往南,既然前面提及了珍贵的明代建筑,那就说说同为明建的东四清真寺。寺就在东四路口稍南路西,王府式三开间硬山筒瓦顶大门古朴大气,廊下墙上镶着四个端秀大字:清真古教,门前有两棵高大古槐,如今算来,此门此字此树已有百年了。这却是古寺里最年轻的一部分,它古老的内在,需要穿过两进院落,三座门洞,才得见到。那是典型的明代风范,宽阔的庭院,轩敞的廊庑,辉煌的庑殿顶大殿,以及殿内灿烂的雕梁画栋。简洁中有繁复,大气中有秀挺,端凝中有灵动。从这里出去再看清代官式建筑,便会有一种时代风范上的落差。落差还体现在精神氛围上,每次从车如流水的大街上迈过清真寺高高的门槛,心便如大雪落地般静下来,穿过深深的庭院,如同从今日进了民国,然后是清,然后是明,先人们一代代的虔诚清洁的精魂,早已把这里濡染得透明灵动。推开大殿厚重的木门,你看到的是一个如同梦中天园般美好璀璨的空间,古老的信条和现代的心灵水乳交融,陌生人之间也充满了兄弟情谊,尘世的一切瞬间被抛开,又在走出后温顺熨帖地放在心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正是进出清真寺的人们代代相传的信条。如果您想感受建筑与精神两样的古典,那么,这里是绝佳的去处。
清真寺的对面,东四南大街28号,是一个晚清钱庄老铺——豫丰钱庄,和其他铺面不同,它背对着大街,要进去,先得钻入一个小胡同,随墙门紧闭,二层阁楼硬山屋顶、西式券窗,既像店铺,又如城堡,对面是面阔三间、两个勾连搭大厅,为“内柜”所在,内柜对面则为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的二层内宅。整体设计可谓巧妙严谨,堪称北京近代商铺的典型。这里曾办过医院,那是还临街建有西洋风格的券门和雕花的门窗,地下室里掩藏过地下党员,直到北平解放,他们才走出这藏身之所。清代著名的“四大恒”钱庄,也都在东四牌楼,恒利号是主店,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号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街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路北。由于资金殷厚,发行“银票”解决了银两携带不便和安全问题,“四大恒”声誉大振,到光绪初年发展到了顶峰,这大概也是东四到东单这条街号称“银街”的由来。可惜庚子年战乱让“四大恒”遭受灭顶之灾,兴盛局面从此结束。5礼士胡同129号正门。
6礼士胡同61号。
7礼士胡同16号。东四往南,路东便是前炒面和后炒面胡同,北京胡同命名很直白,尤其民国雅化胡同名之前,更是约定俗成,有啥喊啥,这里就是卖炒面炒米的多。胡同内5号院曾是陆宗舆的宅子,33号院住过溥仪的本家,日本人时期开设过“新酒家”,34号院则曾是民国有名的眼科专家毕华德的住宅。我曾在此胡同发现一个很少见的四棱尖角石件,下端是榫,运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收藏,至今也没人能说清是个什么物件。您不妨也去胡同里寻访一番,而且,透过礼士胡同129号院开在这边的后门,您还能窥见更多这样的精美石刻。
再往南,就是礼士胡同了,这是大胡同,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还保留着那个豪放时代的格局。胡同西口,南北两侧,据悉为刘墉故宅,当年曾有刻石“刘石庵先生故居”,如今只有绕进院子深处,方能依稀寻到高屋古宅的遗存。再往里行,便是有名的礼士129号院了,其以堂皇精美的宅门和砖雕花墙著称,不说院内遍布的珍贵石刻摆件,只说沿墙顺道摆放的上马石、抱鼓石、石狮子、雕花石梁等等,便称得上琳琅满目了,还有精心养植的高大花木,引得游人每每驻足不去。只是这院实在是难进。它由东西两个院组成,东院后身还有一个坐西朝东的四合院,西房为两卷的过厅,通往西院后面的小花园。花园不大,但花厅、水池、亭子搭配得当,花木葱茏,幽雅别致,东西两院正房之间还有重檐圆亭,正房、厢房的廊门走马板上的砖雕匾额,如“撷秀”“舒华”“竹幽”“隐玉”等,颇具雅思。这宅子据传为清末武昌知府宾俊所有,后几经转手,于李颂臣时请朱启钤弟子设计改造,遂成今日风貌,《大宅门》亦曾在此院取景。其西侧的131号院系当年郑洞国将军住宅,门前的汉白玉上马石颇精致素雅。129号的东邻,是有着精美如意门砖雕的127号,临街是小小的“传习馆”,致力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融,颇有继往开来的人文情怀和士人风范。1礼士胡同43号。
2礼士胡同传习馆。
3礼士胡同社区活动。
4传习馆内画老北京。其实更老、更有来头的大宅门在43号,这是大学士敬信的旧居。这敬信曾在庚子年任兵部尚书,守宣武门,洋兵攻入外城后,占天坛并向西进,敬信不顾部下劝他撤兵,下令向天坛方向连开三十余炮,以示抗争,其气节令人赞佩。如今此宅过陇脊广亮大门、八字拥墙及汉白玉上马石俱在,只可惜已彻底沦为大杂院,花园部分则早已拆了盖楼变为校园了。在胡同东口,还有一座民国小楼,您在胡同口回头左望,便能看到二层竖雕四个大字:紫气东来。胡同中段,还有如今很难看到的泰山石敢当,正对南边一条小巷,丁字路口多有此物,只是藏在电线杆后,石雕及字迹均已模糊,很难被注意到了。
礼士胡同西口对面,是报房胡同,是不是明武宗豹房,说法不一。同样说法不一的,还有胡同西端的法华寺,此法华寺与崇文那座法华寺到底哪个见证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已是很难确认了。这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明代初建,清代鼎盛,20世纪三十年代虽部分沦为民居,但仍可见乾隆年精美铜香炉和石雕件,如今只剩几间破旧殿堂了。
报房胡同往南,街道收窄,行道树多粗大老槐,只可惜老铺面存留颇少,倒是前厂胡同里颇有一些古朴宅门值得一观,但随着修旧为新的进程,原汁原味的京城老宅越发难寻了。前厂胡同其实是箭厂胡同,这跟报房胡同北边的弓箭大院应有渊源。箭厂胡同南边,是两三座民国西洋楼房,红屋顶洋楼,乃是赵家楼主人曹汝霖的宅子,火烧赵家楼之后,曹家便迁居于此,后来还租为丹麦使馆。这里再往前倒,还能跟严世蕃、佟国纲、佟国维扯上关系,所以清代这一片有佟府夹道,后来转为“同福夹道”。喜剧《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便是取自这个地名,因为演绎者们大都工作生活于此地(现空政电视艺术中心)。5本司胡同17号门墩。
6灯草胡同甲17号。前厂胡同东口隔东四南大街对望,便是灯草胡同。灯草是半拉子胡同,但却有不少大宅,其中一处正房高大规矩,严丝合缝,尤其屋顶的砖雕草盘子极为玲珑剔透,还有当年烧炕设的烟囱,也是少见。临街厢房开门脸做过清真馒头早点铺,我常常去买炸油饼,边排队边欣赏这老宅,别有一番风味。拐向西行,灯草36号,内有一极破旧垂花门,“强将老骨自支持”,彩绘全无,如同沙漠胡杨一般嶙峋,却依然是一座门供人进出,日伪时这里住过汉奸,格局很巧,郑希成先生以“宅基不正分割巧”为题画过它,四棵老石榴树依然繁茂。甲17号全套的如意门砖雕,前些日子抢修,精美的老戗檐和搏风板换作了僵硬的新刻,但愿是被藏家收走了。再向西走,33号直到37号,其内里大有乾坤,不妨以看病为由,登上旁边的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向西俯望,那是并排而又前后连绵的大院落,正屋有巨大的勾连搭屋顶,极有古韵和大宅门的气魄。37号的门楼也很有意思,门簪和门墩很完整,门墩上的立狮竟然毫发无伤,似乎文革破四旧一类就没有发生过一般,也许跟这里是部委大院有关吧。这一片横跨礼士和灯草胡同的旧宅院,很可能是刘墉和阿桂的故宅遗存。39号院就更有意思,特不起眼儿一小门,里面是一排排的老房子,硬山卷顶,民国修建,第二排的住家那年翻修,我去和房东攀谈了一番:
“这房子拆了可惜。”
“是啊,可是不修也不好住了。”
“那这些老砖雕门窗还用回去吗?”
“不用了,咱没钱修成原样,没法装了。”
“那太可惜了,装回去,房子还有传承,老房子就还在啊。”
“没办法,没这个钱……”
我好歹抢救了一块草盘子砖雕,如今您到史家胡同博物馆,便能看到,这是灯草胡同39号张姓人家老屋最后的纪念。
说到灯草胡同阿桂宅院,清末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里面牵涉人物颇多,而且多在东四南一带,很是说明了此间王公显贵云集的景象。《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有这么一段:怡亲王溥静之妻,骄奢无度,人称十三妹。一日王府办席,其娘家人去往东单怡亲王新府(现称宁郡王府)的路上,在东四南大街同一公爵(阿桂之后)争路互殴,其仆人将公爵殴辱拘押,引起公愤,法华寺讲学诸公仗义执言,诉至都察院,谓椒房之戚,竟辱及勋臣之裔,是无法纪。以致恭亲王出面调停方息,而六爷出面的原因,则是因为这十三妹娘家,同他家和五爷家皆有姻亲。所以您看,全都连着呢。
灯草往南拐,便是演乐胡同,这是明代即有的名字,其南为本司胡同,再南为内务部街,原称勾阑胡同,演乐、本司、勾阑,是明代教坊司故地,与乐曲奏习有关,也与官妓有关。相传勾阑胡同有小庙,供的便是一个眉目传情的风尘女子。如今此三处早已消散了宫廷乐曲和酒色财气,只剩老北京日复一日的安静生活。1演乐胡同94号内砖雕。
2大兴公寓门匾。
3大兴公寓旧址。灯草与演乐之间,临东四南大街,有镶嵌着汉白玉老匾“大兴公寓”的民国洋楼,当年租住此处的多是公务员和学生,楼下有一小店,京城估计独此一家了,“广义修笔店”,只是张广义老先生身体欠佳,常常挂起休息的牌子,令人每过遗憾。像这样的老店铺,如今东四南大街上还有几处残留。史家胡同博物馆近期展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街拍旧照,春风理发店、东四澡堂、东四清真小吃、育仁堂药房,以及旧日的水会、医院、寺庙、银行、油盐店、俱乐部,又都在黑白世界里复活了,老街坊们纷纷赶来,做了温暖的怀旧。
现在去演乐胡同转转。打西边进其实会比较乏味,大部分门楼院落都翻修得有些不堪,值得一提的只是92号院还有直径1.1米的枣树王,树龄在七八百年。东段则颇多精美宅院,路南西洋门居多,也叫圆明园门,仿的大多是西洋或伊斯兰风格,这是清末民国第一股吹入民居的西洋风。路北就是比较经典的老宅院了,45号,有极为精美的如意门砖雕,每一块都有讲究,至今我也没看透看够。43号虽无精美砖雕,但院内有看头,垂花门不说,但就正房保留至今的木雕门扇,就足够你惊叹流连的。21号曾被郑希成老爷子钢笔白描收入《京城民居宅院》一书,这是清末统领马玉昆宅邸,院子地面低于路面很多,这是老院子的特点。于是建筑师在临街建墙,在东墙上开门,门内为简单垂花门,可拾级而下,构思可谓巧妙。7号就更有说头,院不大,但迎面便是镶在山墙上的精美影壁,最可贵的是“鸿禧”二字完整无缺,只是影壁日渐破损,这里曾是某军阀的私宅,后来曾作街道办用房,冯巩主演的《那五》也曾在此架机拍摄。如今影壁所在的东厢卖给了一户南方人家,我跟蜗居院外的破烂王一起连嘱咐带吓唬的,就怕他们哪天把影壁给整没了。
差点给整没了的,是本司胡同的东段,北京二中要扩张,悍然在这片元大都的遗构中画了个圈,本司相当一部分老宅子被划入了“扩拆区”。有段时间,虽没有嚣张的“拆”字,却能感受到败落的气息,时光似乎突然凝滞了,就等着推土机到来的那一天。胡同永远都像待宰的羔羊。这本司胡同曾被评为北京最美胡同,但当时用的是应景贴瓷砖套路,后来瓷砖剥落,如同牛皮癣,最美胡同已无人再提,但好院子依然是不变的美好。39号如意门,戗檐砖雕一为仙翁、一为梅花,刀法娴熟流畅,垂花门民国十七孔桥彩绘依然完整,脚下花地砖是日本“得胜”牌的。27号则是难得的全活门楼,门簪、门墩、砖雕、影壁、屏门、正房檐下彩绘,甚至门楼内象眼纹饰,这里全能看到,而它,正位于扩拆区内,幸好如今这事儿已经黄了,推土机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过来了。再往东,可见17号广亮大门,末代皇帝溥仪的妻子李淑贤曾居此。胡同里如意门居多,一二品大员住的广亮门宅子本就少,再加民国后家业中落、院子易手,为防藏贼和不露富,一般也就把门洞子一封,改为如意门了。再顺胡同绕两个弯,就到了西花厅15号,这是建于清中期的弥勒院,老人说是白云观下院,解放初老道还在,大门已无,两进殿及配殿均在,只是大多被改建修补,已是面目全非。这里地势低洼,显出其古老,正殿筒瓦卷顶、排山铃铛,透着一股灵秀劲儿。
4本司胡同39号。
5北京市第二中学。
6北京修笔人张广义。那个试图扩张的北京二中,正门开在内务部街。这学校本就是宣统年的民政部,民国初年的内务部,大门还是旧日风格,却是假的,里面还留了一座,应该是侧门原物。西洋风格的内务部老楼也早已经被拆净,只剩下灰色瓷砖包裹的新式教学楼。二中的操场,也有来头,曾是日本人建的神庙东本愿寺。二中正对面是其国际部,原是内务部的马厩,再后身,就是史家胡同23号院,那座堪称活化石的清代如意门四合院。二中斜对面,有一个瘦高个金柱门,曾住过一个风尘女子,看上了一对雕刻精美的汉白玉上马石,应是明代旧物,购来安放门前,结果被偷走了,如今不知是否还在京城。再往东,路北侧,便是并排几座院门的内务部街11号,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府邸,附带一个大花园。姜文这帮军队子弟,就是这个大院儿长起来的,这才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帮地道的北京小爷们儿,那两句“——住哪儿?——内务部街11号”的台词,至今记得。整个大院儿由四套院子组成,西边应该是后来并入的,东边则是静室、书斋之属,如今连门楼都改作饭馆了,中间是两套并列的四合院,两个垂花门,照壁高大,空间轩敞,广亮大门早已改为了如意门,世袭罔替的公府也在民国时转给了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后花园有土山可登临,山洞是岳家的藏宝洞,如今敞轩依旧,垂柳依依,圆明园石雕早已零落,一座府邸能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可见其阔大与别致。
内务部街39号,则是民国文人梁实秋先生故宅,他就出生在这里,前后断断续续住了20多年,直到1948年冬,“风雨欲来,避地为佳,仓皇南下”,此后再未来过。其实两侧的院子也是梁家的,后院有一棵老枣树,是北京特有的郎家园枣,女儿摘了一枝送给身在台湾的他,“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只“梁实秋”这三个字,便已给这座宅院添了无限遐思了。其实李敖也住过这条胡同,两位还都在新鲜胡同小学上过学,每日穿行的就是这片街巷。梁实秋故居东侧,是小东岳庙,旗人家庙,石门额尚存,说是元至正年古迹。再东去,就是被称为“27院儿”的朝阳门文化生活馆了,文艺范儿和胡同范儿在这里交融,近300年一棵老槐森森如盖,喻示着老树新枝的延续。内务部街还有卢森堡大使馆,这周边倒也曾有过一些小国使馆的,如礼士胡同的印尼使馆,史家胡同的挪威使馆、朝鲜使馆、越南使馆和丹麦使馆,如今只有卢森堡使馆依然在了,这也是北京胡同里唯一还存留的使馆了。
(老照片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