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楠TextbyLiNan记得两年前的201.."/>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我会始终对荷赛保持一份敬意

我会始终对荷赛保持一份敬意

时间:2024-10-31 09:32:45


    文/李楠TextbyLiNan

记得两年前的2014年,当时荷赛结果一公布,国中便有人欢呼雀跃:由年度图片看,荷赛终于摆脱了战争灾难、暴力美学,实乃一大进步!由此十分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一系列对荷赛的无情批判,并得出一个深刻结论:在转型这档子事儿上,当代艺术比新闻摄影强多了。

果真如此吗?荷赛的年度图片,几乎永远都是战争灾难、妇女儿童,今年,依然不例外。59年,确实有点儿“嗜血基因”、“审美疲劳”的嫌疑。但这里面有一个常识:战争灾难,是拍摄题材;妇女儿童,乃拍摄对象,这些都不是一张照片的终极目的,也不是一张照片最根本的评价依据。照片的终极目的,是它要传达的观点与意义,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视觉形式有了精心锤炼的必要;对照片的评价,也才与摄影的本质具有了紧密的关系。荷赛对战争灾难的持续关注,与其说是对题材的偏好,不如说是它内在的价值观驱使它保持着这一姿态:永远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保持直接、逼近、尖锐的反映和揭示;永远对那些备受煎熬的命运保持真实的痛感;永远要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出声音。这就是荷赛作为一项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核心价值,也是它举办59届以来,虽有诸多质疑但依然是这个行业标杆的根本原因。

57届的年度图片,虽然画面是高举手机的海边剪影,但落脚点却是颠沛流离的非洲移民,它不表明什么进步,也和转型毫不搭界,它只是再一次证明:荷赛的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过。无论它如何调整评选设置,无论其视觉呈现如何变化,它始终以恪守它的准则为基线。今年更不用说了,除了年度照片,荷赛其他所有类别的获奖作品,天灾人祸永远占大多数,且59年不变——这就是荷赛。因此,所谓“荷赛进步了”的欢呼,不过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误读。

这种误读,以及对这种误读的认同,暴露了一个隐蔽而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本能地只根据拍摄题材和拍摄对象来下结论,实际也在说明,我们的目光所及,只停留于照片表面,而无法深入。

对于荷赛,对于新闻摄影,我们只能在照片的外围指手画脚,而无法在它的核心指点江山——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依靠一种价值观来支撑,而不是技术和市场。正因为我们无法在价值观层面讨论,因此,我们只能在技术、语言层面解读;只能在题材、对象范畴推演;同时,在形式上遍地开花地模仿着——每届荷赛的直接效果就是对获奖作品的竞相仿效,却总有为何“学不像”的困惑。

在“全媒体”好看的面子概念之下,摄影记者正在转型为视频记者,更多的情况是,一个记者同时写文字、拍照片和录制视频并担任主持人。显然,这只是一堆并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闻素材,一个消息,一个场景,一段事件,而非真正的“新闻”。一个路人拿着手机都能拍一张现场照片,新闻的五个W,他大约能解决四个: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简单的事件描述(what)。但他没法解决最后那一个W和那一个H:即为什么(why)和如何形成(how)?

信息的采集、发布已经不是新闻记者的优势和特权,分析、判断以及公信力才是他们的强项。而照片,不仅仅是现场,而是观点。因此,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解散了摄影部之后,又再次重组;而法国《解放报》干脆在一期报纸上将所有图片的位置都变成空白,以此来提醒人们,摄影,在我们这个时代,究意意味着什么?那些仿若走失的图片,和我们随处可见,避之不及的影像,又有着何种区别?

不是平台、不是渠道、不是互联网、不是阅读习惯……而是机制。所谓传统媒体的消亡,是因为面对更多更丰富的受众需求,更新更融合的技术可能,更细更精准的定制服务,更快更多元的迭代传播,所有这些本来是可以支持媒体生存发展的东西,但我们没有以一种与之真正匹配的机制去把握它们。因此,“全能型”记者,有多大程度是因了成本控制而产生的要求?“艺多不压身”没错,“与时俱进”也没错,新思维+新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应该成为主力。但要让他们真正不被视觉奇观所控制,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不被“全能高产”本身所异化,我们需要的,是新的机制。而在这个机制灵魂深处发挥作用的,依然是价值观。

我对荷赛的热情会慢慢消减,但我会始终对荷赛保持一份敬意。这份敬意,更确切些说,是给那些在一个“技术使距离消除”的年代,依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距离”的同行的。没有他们不容置疑地亲临现场,就不会有这些我们无法回避的照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