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蓦然回首:发现摄影

蓦然回首:发现摄影

时间:2024-10-31 08:18:23

摄影在中国为普通大众所认知和接纳,不仅是技术与工具普及问题,也是审美观更新问题。晚清末年,民国即将开启的时代,照相馆在各大城市普及,但人像拍摄仍限于中上阶层以及殷实家庭,而走出室外的社会记录仍属罕见,这其中的拍摄者,又以外来的西方摄影师居多,然而随之发生的情况是摄影媒介功能的产生。一幅拍摄于1908年(或1909年)的照片,将国人在此一阶段的视觉兴趣的转移与审美观演变,作了象征性的表达。

照片拍摄的是汉口一个民众观看戏剧演出的场景,但照片中出现了两个焦点的对峙:摄影师将演员作为焦点,而观众是作为陪衬的前景;然而,观看演出的观众将照相机和摄影师作为焦点,这使得他们又成为这幅照片的主角。

高坦华丽的戏台,是众人视觉愉悦的中心所在,那里正在上演着曾经累世沿袭的连台好戏。照片视角穿过观众,正对戏台拍摄;此刻,两名男女演员的演出正在进行,台下聚集着千余名观众。正是剧情精彩的这一刻,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观看者密密麻麻、近大远小的一个个人头,发生了逆转—他们的面目和眼神,从原本是视觉兴趣中心的戏台上、引人入胜的剧情中抽离出来,反向回顾着另一个目标:正在阅读照片的观看者—自然,在当时的那一刻,这一视角的目标,就是架着的相机这一新奇之物以及正在拍摄照片的摄影师;并且极有可能,这名摄影师还是来自西方的异域来客—吸引照片中人们目光的,除了相机这一陌生物,更多的可能还是长相特别的摄影师和摄影行为这件事情。他们有的正脸观望,一副好奇的模样;有的侧脸探究,似乎期望从中觅得一线理解;有的脸带微笑,有的仰脸高眺,抱着满腔的好感和热情;也有人,充满了疑惧、困惑以及不解的忧虑,那是一种像对待所有未知之物而本能地加以设防的表情。而这种种复杂的眼神、表情和心理,也正是摄影术由室内照相馆走出,开始介入社会事务时,国人的基本态度。

从照片中戏台廊柱的匾额上可辨认的文字内容追寻考证,这是汉口的山陕会馆。它曾经是山西的豪绅们修建的,全国最大、最豪华的会馆。照片拍摄的正是山陕会馆的正殿戏台,台中央上方所挂一匾书有“鉴观”二字,戏台两侧有内外两副对联,内侧:“陈迹兴怀古今人岂云不相及,群情毕寄天下事当作如是观”。外侧:“唱一曲白雪阳春大江东去,看满眼流丹迭翠爽气西来”。中国传统戏剧集纳历史文化、民情乡俗、制度规约,并承担着道德教化的诸多功能,在这样的言辞和这一场景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戏剧和摄影,一个是延续了千余年的旧习俗,一个是一知半解或者毫无了解的新事物;它们在同一个时空里、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相遇,而摄影在事先并不能预知彼此相遇可能造成的对观众身心的分离—确切而言是摄影对戏剧的兴趣争夺。群体集中观看、共同见证并触手可及的动态情景,渐渐地陨落在需要“延时”观看、仅作小众独自欣赏,却可以无限量且不分地域、时间予以传播的“视觉定格”中;摄影的优势,开始赋予人以情感与心理上的接近以及前所未有的体验。照片将国人沿袭千余年的视觉愉悦习惯,迎向另一种完全迥异的,可以留存、转达和传播的新媒介。作为视觉化的艺术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适用于人的精神滋养,也各自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很显然,诚如这幅照片所示,人们的眼神从动态的舞台转向对平面的静态图像的探究,这种喜新厌旧的趋势已经显而易见;而这一瞬间的定格以及内在种种的思想与情愫,也唯有在摄影术渐渐切入大众生活的20世纪初,才有如此生动、真实又有象征性的图像产生。

这幅照片的拍摄者尚未确定。法国驻华使馆的一名军官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FirminThéophileLARIBE)曾在彼时的中国拍摄了大量的作品;在他归国后出版的一套共计400多张照片的清末影像集,其中照片分为宫苑、寺庙、习俗、雕塑等四册,内容涵盖了人物、服饰、戏剧、建筑、宗教佛像、石刻等等。摄影集中有部分拍摄自山陕会馆馆内庙宇和戏台建筑等十余幅照片,但均为人迹稀少的外景而独缺此作。虽然不能确定这幅照片的拍摄者就是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但它的视角以及照片中国人的种种情状,更接近一位西方游历者的兴之所至;照片于这一瞬间定格的民众神态与表情,也更符合时人对一名西方人的观看。当然,照片更确切地反映了国人当年在视觉欣赏上的演变状态,也表达了摄影初涉公众生活领地时,对民众情感与心理以及精神世界极具诱惑力的一面。

山陕会馆的演出1908或1909年

责任编辑/阳丽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