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非洲镜像——当代中国摄影家在非洲

非洲镜像——当代中国摄影家在非洲

时间:2024-10-31 07:35:38

火烈鸟,肯尼亚,2012年。王新妹摄九月北京,秋色宜人、天朗气清,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胜利召开。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中非领导人再次聚首,共商中非友好合作大计,规划新时代中非合作蓝图。中国与非洲虽远隔重洋,但友好交往却源远流长。早在汉朝“丝绸之路”开辟后,中非商贸往来就不曾间断;明代中非开始政治互访,著名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船队,代表大明王朝访问了现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好几个非洲国家也曾先后派使者到中国访问。晚清民国,特别是新中国以来,中国全力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积极关注和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问题,支持非洲国家成立非洲联盟和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中国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1970-1976年)和中国政府免费援建的非盟总部大厦(2008-2011年)是中国最大的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非洲43个国家派遣了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派驻援非工作团队,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其范围涉及农场、工厂、医院、学校、电站、政府办公大楼、体育场、铁路等基础设施。同时,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办奥运会等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然而,在一些人眼里,中国大力发展与非洲的关系,就是延续欧洲列强往日掠夺侵略非洲的道路,还被冠以“新殖民主义”的称号。但是,现在的非洲已不是往日积贫积弱的非洲,中非关系的发展不是强力掠夺,也不是同情施舍,而是双方出于共同发展的需要。新中国70年来与非洲交往的历史说明:“中非是全天候的好朋友,是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新时期,随着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非洲,称赞非洲是“希望的大陆”;主张“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推动进一步深化中非政治互信、发展互助、理念互鉴,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中非世代友好、当代合作共赢的时代背景下,摄影作为当代非洲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表征性媒介和支配性媒介,是我们在新时期认知和研究非洲,摒弃西方传统与当代非洲观念中的狭隘见解(非洲悲观主义、非洲地域主义、黑非洲),寻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关键参考。一方面,我们借助非洲摄影家认知了解非洲人的非洲;借助欧美摄影家了解西方人眼中“他者”的非洲;另一方面,中国摄影家走进非洲。他们多数是自费前往的,也有官方组织的摄影采风和展览活动,主要聚焦当代非洲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和社会变迁。行走非洲大地,用镜头记录和表征非洲,并开展人类学田野,考古学调查,以及其他人文调研和交流活动。

一、自然地理奇观

从自然地理角度,非洲大陆地域面积世界第二,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同时完好地保留了生物多样性,但一直不为人所知晓。直到有一天,亨利·莫顿·史丹利(HenryMortonStanley)、戴维·列维斯通(DavidLivingstone)等探险者们在一次伟大而难忘的旅行中发现了“黑非洲”(BlackContinent)。它的自然环境对比鲜明: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也有无边的湖泊和雨林。雨林遍布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流域,这其中包括神秘而又鲜为人知的刚果河。1890年,年轻的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就是沿着这条神奇的刚果河溯流而上,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黑暗之心》。如果说康拉德的精神之旅为世人提供了非洲浪漫想象的传奇文本,那么,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则借助于影视图像等摄影影像认知非洲,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痴迷于非洲大陆壮丽的风光、成群的野生动物、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和热带草原上满是星斗的夜空。

新世纪开始,就不断有中国摄影家和摄影团队到访非洲。东非地区特别是肯尼亚,因是非洲野生动物迁徙必经的艰险之地而成为他们的首选。2002年开始,曾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吴常云同很多摄影朋友组团造访肯尼亚,拍摄野生动物,成功地抓住了非洲动物生存中难得的瞬间。照片精彩纷呈,令人过目难忘,从而使人向往非洲大陆的原始野性和自然奇观。1

同年,许益民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赴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摄影考察活动。他拍摄的纳库鲁湖火烈鸟安营、角马迁徙等野生动物活动,唤醒了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命良知2。因为商业的成功,“好摄之徒”罗红得以有能力第一个航拍非洲壮阔的自然景观,并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影展。2003年,他去了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惊叹于翔集在纳库鲁湖上的百万只粉红色火烈鸟。从此,他痴魔般的趟趟奔赴非洲,历尽艰辛,向那儿的永恒主题—美丽自然和野生动物按动快门:乞力马扎罗雪山下漫游的象群,塞伦盖蒂原野上洪流般的角马,马拉河里的河马和鳄鱼,优雅穿行于马萨伊马拉稀树草原上的长颈鹿,奔跑于湿地间的野牛群,徜徉在荒野中的犀牛、斑马、羚羊,遮天蔽日的鸟群,等等,这些自然生命活动现象都转化成散发着非洲洪荒大野魅力的摄影佳作。实业家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志成业余酷爱摄影,2006-2008年间,他多次远赴肯尼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片神秘的土地。3在摄影家黄可华的镜头里,非洲安谧祥和,水草丰美,是人类、动物、植物共同命运的家园,表达了他对非洲大地的美好祝福与祈愿。我们从他出版的摄影集《印象非洲》(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可以看出他不满足于简单地再现“眼中世界”,而是执着地呈现、表现出了艺术家的“心中世界”。夏富祥眷恋野生动物,他曾8次赴非洲拍摄,跟它们结下深深的情缘。摄影创作中他以天生睿智感悟到野生动物是可用眼神沟通情感的朋友,可用行为判断善恶的生灵,大自然的灵性成为他摄影创作的源泉。《大美非洲》摄影作品集带我们走进浩瀚的东非草原,揭开安博赛历与马塞玛拉野生动物园神秘梦幻的面纱,一幅幅自然生态的影像记录了生灵们奔驰狂野,定格了千百种野性的形态,让人们走出物俗的藩篱与困扰,强烈地感受身临博大草原上狂野的震撼。

浙江是摄影大省,经济繁荣,美丽山村是培育摄影家的沃土,知名摄影家吴品禾、王新妹、苏夏、陈俊杰等都曾远赴非洲拍摄过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海口市政府新闻办蒋聚荣是借助公务拍摄非洲。2008年,他应邀和于云天等8位摄影家深入到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三国的城市和乡村、国家公园以及文化遗迹进行摄影采风,并与当地艺术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中非摄影艺术的相互了解、加强中非人民间心灵沟通、巩固发展中非友谊。2009年《走近非洲》摄影展在海口举办,展出涉及非洲都市与村庄、风景与人像、鸟类动物等作品145幅。唐三石利用游学的机会考察非洲(肯尼亚和纳米比亚的部分地区),出版摄影集《非洲!非洲》。唐的镜头对准了非洲壮美的自然景色、野性的动物,还有原始的土著部落和贫穷的难民窟。“80后”摄影师蒋晓维去非洲是因为CCTV-6和《国家地理》杂志。他用崭新的视角拍摄出非洲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经济社会、不同的风光,并希望尝试一些新的领域。4

以上,笔者只是在有限的资讯中爬梳出一些近20年来到访非洲、拍摄自然地理和野生动物知名的当代中国摄影家。诚然,这些拍摄者仅是为数众多赴非摄影家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中非交流的深入展开,前往非洲拍摄自然景观的摄影家还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去非洲感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野生动物的原始习性的同时,用镜头捕捉了那些壮美的永恒和珍贵的瞬间,把它们带到中国,或是制作成相册,或是放大张贴在居民的客厅里,或是制作成巨幅灯箱、广告牌悬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作为壮美自然与野性动物的视觉表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表征。埃塞俄比亚之旅,2012年。黄凯摄10年“血腥钻石”战争过后,塞拉利昂的孩子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梁子摄二、人文与社会纪实

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谈论非洲社会,还是从政治地理角度谈论不同国别区域,非洲大陆都是一个反差分明的世界:有些国家饱受贫穷、战争、种族冲突和饥荒的摧残,甚至还处在原始部落社会;有些国家则具有现代化的都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等同于欧洲的生活水平。

20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陆续有中国摄影家抵达非洲,拍摄古老大陆的人文社会风貌。较早一批前往非洲拍摄的摄影师有柏雨果、梁子等。原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柏雨果是较早前往非洲的摄影师之一。1996年起,柏雨果独闯非洲三个月,他跨越了交通、语言、饮食起居等方面的障碍,把非洲部落风情浓缩在胶片中带了回来。2000年,自由摄影师梁子抵达了非洲南部小国莱索托王国的首都马塞卢。此后近10年间,她又接二连三地去了西非的塞拉利昂、东非的厄立特里亚、中非的喀麦隆和中东非的布隆迪,5次深入非洲腹地。在游客罕至的非洲原始部落,梁子和当地人吃住在一起,潜入他们的生活中。因此,比起风景摄影师,她的镜头记录和捕捉到了神秘的非洲大陆人文生态更为原始的一面。她的作品集《我的原始部落》呈现的也绝非猎奇之旅,而是全然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一个非洲异域的生活景观。而对于非洲部落的离奇习俗,梁子也不知疲倦地探寻背后的文化心理。

马鞍山市摄影家王武,2010年开始非洲摄影项目,历时4年出版《天真的摄影家》作品集,3次踏入埃塞俄比亚,游荡于沟壑、荒原、丛林;混迹于部落、集市、教堂,以中国人的视角平静观看,忠实记录。上海摄影家黄凯有着非凡的数码后期能力,也有着厚重的相关从业经历。因为王武的作品触动,奔赴埃塞俄比亚拍摄原始部落(Karo)。他拍摄的唇盘族(Mursi)族人,该族部落妇女穿着原始服装,在身上抹上色彩,嘴上装着据说是为防劫色而作伪装的大圆盘。

总体上,当代中国摄影家在非洲拍摄人文社会纪实照片,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征:(1)非洲部族的原始野性、黑人人种学特征、独特而又野蛮落后的奇异习俗吸引着中国人,而这些曾经在影视小说中的情节如今被猎奇的摄影家镜头现场所抓拍。(2)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黑人大多衣不蔽体,尤其黑人女性的裸露身体成为摄影爱好者们寻找裸露的身体和满足色情想象的方便之途。(3)不能排除少数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通过拍摄穷困的非洲黑人,炫耀存在的优越感和内心固存的种族优势。诚然,如果要从援助非洲发展、促进中非交流与合作共赢方面的视角来看,中国摄影家们在非洲的摄影还缺少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缺少考古学的调查,缺少语言学的沟通,缺少帮助非洲走向民主富强的有效方略,甚至还缺乏真诚平等的视角。

三、官方组织的非洲摄影活动

除了自费前往的中国摄影家,官方也多次组织赴非拍摄交流和展览活动。

(一)中国知名摄影师赴非洲的拍摄活动。由文化部外联局委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于2008年12月组派9位中国知名摄影家分4组赴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塞内加尔、马里、贝宁、坦桑尼亚、马拉维、加蓬、埃及9个非洲国家进行采风创作。这些摄影家有:《人民日报》李舸、新华社于志新、《中国日报》王文澜、《中国青年报》贺延光、《北京晚报》张风、《中国之翼》李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刘雷和索亚伦,以及中央电视台裴斐。本次采风活动拍摄了一大批反映到访非洲国家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历史遗迹、社会发展及中非友好等多个方面的优秀作品。2009年,这些摄影家的作品在马里国家博物馆举办《朋友·伙伴·兄弟—中国摄影家眼中的马里》摄影展。

(二)迎奥运:非洲摄影及展览。在2008北京奥运即将到来之际,佳友在线摄影网、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集结了于云天、姜平、黄庆军、刘志成、王小鹏、贾建兵、李瑾、付振义、张桦、甘彦国、刘云志、肖吉地等12位摄影家深入南非、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地拍摄,展出作品近100幅,通过他们的作品近距离接触非洲,感受亲切友好的非洲人民情怀,增进中非相互了解,促进中非友好关系。

(三)新华社非洲摄影培训班。为扩大中国在非洲地区的传播力,从2006年起,新华社先后在津巴布韦和肯尼亚多次举办新华社非洲摄影培训班,为当地媒体摄影记者、政府官员讲授摄影技术,培训摄影人才,尤其是挖掘新闻摄影和服务新华社的摄影人才。培训重点介绍新华社图片发稿要求,以及新华社海外摄影雇员发展等情况。5

(四)非洲文化聚焦—河南与非洲友好交流摄影展。由文化部外联局、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2012非洲文化聚焦—河南与非洲友好交流摄影展”在郑州开幕。该展览共展出摄影图片400余幅,时间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与非洲友好交流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传达了中非人民互助互爱的真挚友谊。河南省曾多次派遣卫生、教育、科技、商务、文化代表团远赴非洲,开展医疗保健、工程建设、科技培训、经贸合作、文艺展演等交流,足迹遍及非洲各地。河南的歌舞、杂技、少林功夫、民俗艺术等特色文化也走进非洲,获得了高度认可。这次摄影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援非、对非合作交流工作的一次总结和再出发。“非洲文化聚焦”是中非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从2010年起,逢双年在中国举办“非洲文化聚焦”,逢单年在非洲举办“中国文化聚焦”,目前已成为中非间有规模、有深度、有影响的交流合作品牌项目。

(五)《非洲:你看我,我看你!》摄影展。2011年5月,主旨为后殖民时代的非洲摄影及其对非洲国家和海外非洲人产生全球化影响的《非洲:你看我,我看你!》摄影展在北京、拉各斯等世界各地巡展,在展示非洲摄影历史的同时,再次刷新了人们对非洲社会的认识。展览有助于中国与非洲交流关系的不断深化,在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经济交往迅速升温的21世纪,同步提升中非彼此之间的文化认知。

以上,官方组织的非洲摄影采风和展览活动旨在通过镜头和影展直面非洲,增进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扩大中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中非政治互信、发展互助、理念互鉴的外交策略提供镜观和解释。这位女子远远地眺望喀布尔城。梁子摄

结语

总结上述自然地理奇观、人文社会纪实以及官方组织的摄影采风和展览活动三个部分的摄影实践。尽管中国摄影家们被非洲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奇异而原始的人文社会生态所吸引,不远万里远赴非洲,用镜头记录非洲,深入部族村落了解非洲,增进了国人对非洲的了解和认知,然而,仅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民间和官方的这种人文与社会摄影考察活动基本还处在中非交往合作的初级阶段,还不能与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国政相契合、外交相匹配。随着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务工经商、旅游观瞻、教育合作、公务往来等需要走进非洲;反之,非洲人也进入中国。广州“小北路”和义乌“商贸城”是非洲人在中国务工经商典型的聚居区和集散地;在中国的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校中不乏非洲商旅和留学生。实际上,当前中非政治互信的增强和经贸合作的发展已经愈加暴露中非人文交流和民间互动的短板。习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化用《韩非子·说林上》,提出并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些学者也指出,当前,中非关系中硬实力(经济和贸易关系)和软实力(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未实现同步发展的现实,西方舆论对中非关系的负面报道和指责凸显出中非关系中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贺文萍、张忠祥、刘渝梅)。中国摄影家的民间访问和官方组织摄影采风和展览活动,从一个较为直观的影像真实方面丰富和补充中非关系中软实力的短板。如果我们站在中非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人文交流和民间互动是中非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的基础和润滑剂,三位一体,才能共同推动中非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主义视阈下的摄影艺术批评理论研究,17BF110)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阳丽君

注释:

1吴常云.东非摄影之旅[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22004年《中国摄影家》第9期刊登墨林的专题文章对许益民非洲野生动物摄影进行记叙。墨林.非洲莽原上的生灵,中国摄影家[J].2004(9):6.

3迟玉洁等.刘志成委员“鸟瞰非洲”摄影作品在市政协展出,北京观察[J].2008(10).

4蒋晓维.非洲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烈”,中国摄影家[J].2009(9):14-16.

5桂涛.一图胜千言:加强中国在非洲的摄影报道,对外传播[J].2011(6).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