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世界文明整体观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动态多变问题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讲,系统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同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时代,一个能够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新思想体系出现了。这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尺度,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显著特征,互鉴是交流的维度和连续性过程。以人类发展的文明价值为尺度,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为基础,通过多层次跨地区、积极有效的交流与互鉴,推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优化和整体性发展,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总体内容。这不但是人类文明实践的思想总结,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形成方式,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发展新的思想方法。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世界各国发展成果最多的各个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文明交流互鉴起到过巨大作用。但作为一种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思想方法,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在当今世界国际组织的最高讲坛上由中国领导人系统提出,这还是第一次。这种思想方法的提出,离不开对于人类文明史发展实践的深刻认知和高度概括,离不开对于世界多元化矛盾和多层次冲突问题的敏锐洞察。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丁林摄)面对世界的未来发展,习近平主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全球化变革与融合的角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强调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的动力与规律是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基础与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共同发展的成果,中国将对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3年后的今天,以交流互鉴为动力的世界文明整体观,其重要性再次凸显出来。世界经济的重重困难、文化交往的种种矛盾、政治军事的层层冲突,都在不断加剧并日益复杂化。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初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的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演讲,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重申与进一步阐发。
从各国领导人、学者和商界领袖的反应可以看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建立了新的理论出发点,也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奠定了逻辑基础,提出了全球化发展的目标、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赞同。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时至今日,世界已出现局部逆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发展带来区域性的冲突和发展停滞的可能性在加大。当今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难以实现。只有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思想基础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逐步有效地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导引世界文明的列车在正确、进步和升华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就是人类实现命运共同体伟大愿景的金钥匙。这种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将为中国争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为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人的思路与智慧。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历史性的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也是国际政要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全面阐述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次系统提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篇演讲包含了五大主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负着世界文明发展的和平使命;
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的主流进程是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历史成果;
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历史认知和应有贡献;
中国梦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方向和未来重大成果。
这篇演讲的理论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段话: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文明理论,如中国古老的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基督教的价值普世观、康德的历史理性论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斯密的分工理论与马克思的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观念、斯本格勒与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布罗代尔的历史主体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话语理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明冲突论”以其浓重的宿命论色彩让一些人在看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前景时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与迷惘,有的甚至在看待他者文明时滑向了抗拒与冲突。
但是,因提出“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也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交流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多彩、平等、包容被概括为世界文明传播发展的六字箴言。习近平主席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这就是世界文明传播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规律。
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人天下观念的现实内涵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智慧与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主要传承形态,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在探索实践的风浪中学习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日趋成熟。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显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为世界贡献了自己的思想与智慧。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深刻阐发了世界文明传播发展的规律和中华文明心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古代,中国是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国家,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宽容厚道的国家,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国家,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国。今天,中国人仍秉承“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传统,始终坚持和平外交,并追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共享文明成果的梦想。
中国改革开放的物质文明成果显而易见,但是精神文明的文化成果尚存缺憾。我们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就像河流,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河流需要不断地前行而滤清杂质,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
在21世纪的今天,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世界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大大展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一道,给世界提供最大的公共必需品——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间和共同繁荣的价值目标、文明交流的安全模式与文明互鉴的发展平台。
三、21世纪是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动力的文明共享世纪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是指存在于那些对于社会文明发展能够发生不同社会作用的不同社会主体,即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并以客观公正态度来从事双方主体或多方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主流。
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如果以时间与空间格局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500年前后为界限,世界各地在分散中发展,在初步接触中互相了解与学习;第二阶段从1500年至20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其他地区的殖民,世界各地联系愈发紧密,冲突也进一步加剧。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不平衡发展与帝国主义侵略所导致的最严重状况,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伤害。联合国的成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曙光。然而,冷战的延续,南北差距的加大,使得“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并没有受到普遍重视。21世纪是第三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共享的世纪”。这个阶段的文明交流互鉴必将更为深入,文明成果也将不会被少数国家霸占。
习近平主席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基线和视角,通过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可以说是对文明共享世纪的美好展望。
世界文明共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和平发展中共同繁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以和平为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认同过程,是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成果的共享过程。
可以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是一次历史性的文明宣言。作为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向世界展现中国悠久传统的文明思想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当今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一个崭新思想代表。
习近平主席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是用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相融合的愿景,丰富和发展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体系。他以中华文明系统的思想方法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相融合促进世界全球化的文明进程,彻底超越和改变了西方一些人长期鼓吹的冷战话语、意识形态划线和选边站思维的旧模式。
阳光变幻七色,世界丰富多彩。时光飞逝、世事沧桑,21世纪的人类发展图景,不应是不同文明相互冲突与彼此排斥,而应是交融互鉴与生气勃勃的共生共享共荣美好画卷。
四、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导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
2017年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发表演讲,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到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责任者,明确表示反对经济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拥抱了经济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坚决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就在于它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这是数千年来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明确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谈到难民潮,习近平主席指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习近平主席强调,这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这就有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问题: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对于全世界面临的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习近平主席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找到正确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全球化了事,才有可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改变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未来的增长应该是向着均富、包容的方向,减少贫富分化,让全民都享受到增长的红利。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前提。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将延续和增值以下这一组数字,这是中国近70年来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实践成果,值得珍视:
“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中国领导人对于世界形势的洞察与应对思路,是中国自觉承担国际义务,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所在,体现了作为世界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可以预见,在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与共享世纪理念指导下,中国必将为世界贡献更大的积极力量。
五、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放置在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论述,无疑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习近平主席提问: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的回答是: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时代命题,是对人类文明走向的理性判断。它包括“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也包括“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包括“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也包括“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是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的共同体、合作的共同体、可持续的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模式和目标,体现了和谐、和睦、和爱、共存、共生、共荣等重要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距离愈发靠近、彼此依存,对命运共同体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中国有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千百年来,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没有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分歧的互通更为持久和稳定。但是冷战结束20年来,一些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压制的问题逐渐爆发,一些地区变得动荡不安,而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普遍化。
面对着新的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捍卫“于人之思想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的理念,在尊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创造条件,增进了人类社会对正义、法治、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如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如何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如何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表现为五个具体的行为目标: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主席给出了未来的中国将对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组数字,值得珍视:
“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代表了中国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
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确实在影响世界,因为其实质内涵表明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命史,是一部辽阔激荡、深远相续的文化创造史。只要人类的生命在延续,人性的基本方面——真善美的文明共同性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乃至于矛盾性就在延续,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在延续。但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割断人类生命进程的续性,也不能割断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是文明交流互鉴命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律意义。
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代表的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大展示,既有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世界文明的宏大资源,立志高远、影响久远。在世界文明浩浩荡荡的伟大进程中,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在相互作用的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度的发展。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因而丝绸之路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国际文化交流路线,被视为文明交流的典范和象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意义至少不亚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保持这种多样性,有利于全人类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持续发展和共同进步。
相对于那些已经灭绝或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持续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质的共通价值存在,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存在着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与可持续基因。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信心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和多向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化融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丰富和繁荣。
人类历史在追求共同价值中拓展伸延,当我们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而又不得不清理工业文明的精神杂质和生态后果时,我们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文明时代了。但未曾改变的还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规律: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成功路径,文明是遥远曲折的成长路程,文明的价值却始终存在,不断升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展示、传播与传承、学习与互鉴就是世界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反思、奋发蹈厉与补偏救弊、和谐发展与进步创新的动力。
结语: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首先体现了文明范畴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厘清了什么是文明,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是什么?
文明,civilization,源自于西方,原意是市民化或城邦化,近代开始广泛使用,含义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民国初年,civilization经由日本传播至中国。这个词汇被翻译成文明,就是汲取于中国古籍,尤其是《易经》,意思是包括文化礼仪在内的人文精神照亮天下,比西方的原词更强调人文精神。
后来文明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多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发展看成世界文明史,这就将历史理解为总结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思想成果的普及,而不是帝王内斗外战史。
现代思想史中,文明作为哲学或者社会科学的综合范畴,已经形成如下含义:
一是实体范畴,也就是较大地域上的多个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更多是指其拥有宏大而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这就有文明创世、文明共生、文明延续的观念。
二是价值范畴,指的是创造这种辉煌所要达到的行为原则和精神规范,比如相互尊重、有礼貌或外交上的平等礼仪等等,这就有文明传播、文明特质、文明规范的观念。
三是文化整体评价范畴,也就是说文明是优秀的、进步的或可持续文化的集合体,这就有文明跃迁、文明融合、文明升华的观念。
四是社会发展的类型范畴,就是说人类发展的阶段性和成果的差异,往往以生产方式为标志,这就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等等,这就有了文明交流、文明转型、文明共享的观念。
五是社会文化的领域范畴,也就是社会发展领域从积极的方面划分为政治文明、产业文明、商业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等,这就有文明反思、文明互鉴、文明共荣的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传播国外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重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推广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便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现。
在此,我们继续提出“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的文化自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三部曲:
第一,文化自立看文明:这就是文化自立的思想主体建构。看文明,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表现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底蕴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与本质;看文明,不仅仅只是看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以此体现我们文化自立的姿态和基础。
这需要我们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质,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百年之后,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自己的文明品质正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之一,达到文化自立的文明境界。
第二,文化自觉知中国:这就是文化自觉的文明思想凝成。知中国,就是用思想和影像解读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在当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知中国的本质过程应当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过程中知中国,以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学习和比较的精神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补短扬长,自主适应,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达到自觉。
第三,文化自信走世界: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国际品牌创立。
走世界,就是用思想和影像建构关于中国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风物、人文哲理和精神体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达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底蕴,主动而自觉地学习、汲取、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中的和谐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因此,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指引我们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塔,让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让先进文化、可持续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价值凝聚中华儿女,和谐世界万邦。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正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在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光明大道上!
习近平主席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为世界贡献了自己的思想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