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森6月18—22日历时5天的金爵电影论坛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头戏,也是电影人了解产业动态、碰撞思想火花的优质平台。本届金爵论坛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扣“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等热点,坚持以提升创作质量、推动行业发展为核心,从政策扶持、电影创作、文化传播、受众分析、产业格局等角度,邀请资深从业者展开讨论,聚焦产业链前中后端,体现电影节的敏锐性、专业性和前瞻性。
本届电影节举办了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之路、《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动画电影中的东方文化、IP全产业链开发与中外电影行业差异、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圆桌论坛、观众数据与电影制作、走向国际的中国青年电影人、解读上海电影政策、沪港电影合作交流论坛、金爵奖评委主席论坛等近15场论坛。
众多业界“大佬”及知名导演制片人等齐聚论坛,多角度探讨电影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带一路”开启国际合作之门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我国举办的国际重大文化活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贯穿于办节始终。相比于2016年,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元素进一步升级,特设“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文化合作交流备忘录签约仪式、电影圆桌论坛、电影国别推介三个环节。
6月17日,“一带一路”系列主题活动第一场——“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签约仪式举行,14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代表一起上台,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卷轴上签名,也意味着“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致辞中表示,电影文化交流能够极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彼此合作,希望电影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电影合拍、电影展映、电影节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电影为文化纽带,延续丝路文化传统,促进世界电影多样文化、多样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在“一带一路”精神的倡议下,中国与塞尔维亚合拍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于6月17日正式签约,这是两国历史上第一部合拍片。电影由上海作家陈丹燕执导,将通过她的视角,呈现在炮火连天的时代,人民仍旧豁达乐观、文化仍旧活跃的坚韧民族特质。
张宏森表示,今天和塞尔维亚的合作,意味着我们电影合作触角的延伸。他说,中国电影期待全世界的艺术家和中国有更紧密的连接,“我们是全方位的合作,创意、人才、资金、技术,不同的合作项目有不同的侧重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制定具体的合作方案。”
张宏森指出,接下来中国电影合作的国家会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必然。他说,中国以前和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了合作,现在要跟中东欧国家展开合作。“今天合作的塞尔维亚,不是唯一,未来我们和中东欧16个国家之间还有电影合作项目、交流计划,我们还在酝酿‘中国-中东欧电影节’,这意味着合作的面,将进一步铺开。我觉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的合作是良好的开始,意味着中国电影和各国合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开阔。”
影视文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上海国际电影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在本届电影节期间还开展“一带一路”合拍片签约、“一带一路”圆桌论坛、“一带一路”国别推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电影市场也特别设立了“一带一路”主题馆,方便来自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人士交流。成龙动作电影周、金爵盛典和颁奖典礼等活动也都呈现出丰富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元素。
《摔跤吧!爸爸》引发电影创作反思中国近年来在努力朝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水准看齐,努力缩小两者差距。但今年口碑炸裂的《摔跤吧!爸爸》票房突破12亿元,让中国电影人意识到了不仅仅是好莱坞,近邻宝莱坞等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值得关注和学习。这一话题成为本届上海电影节论坛热议的焦点。
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中外电影行业差异”主题论坛上表示,不应单凭这一部电影来批判中国电影没有情怀或者批评十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于冬表示,“‘一部印度电影甩出中国电影几条街’的言论是非常片面的,这部电影确实是好电影,但不能‘借题发挥’唱衰整个中国电影业。”
在于冬看来,十年来中国电影长足发展,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国,中国电影这几年的票房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国际影响力的巨大提升,是世界范围的大发展。中国电影的进步世界瞩目,影响力也远超宝莱坞,“中国电影人不要妄自菲薄,找各种理由批评中国电影。”
光线传媒董事长、总裁王长田认为,国产影片票房增速的放缓既不是因为国产片质量下降了,也不是因为外国影片口碑特别好,而是因为观众对国产片的期待值高于国产片本身的质量,国产电影品质的提升速度未能赶上观众期待的提高。王长田表示,“中国仅用1/4甚至1/5的时间走完美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电影市场的变化速度和剧烈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高片酬、人才欠缺、偷票房、不注重知识产权等所有问题,都是中国电影所处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但中国电影市场的改进速度也会非常快,不必过度担心这些问题。”
王长田表示,“总体来讲,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虽然近一两年‘爆款’影片比较少,但‘爆款’是需要在雄厚的制作基础之上才会出现的。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摔跤吧!爸爸》。”
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宁同样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充满憧憬。他认为,中国电影行业往往把市场和创作混为一谈。市场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市场逻辑是消费者逻辑,做市场时就应按照市场逻辑进行;创作时则应按创作逻辑进行,创作从内心的故事发端,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创作没有捷径可言,需要工匠精神,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美国制作人麦克·山伯格从创作上提出了建议:电影创作不能只是模仿过去,更应该创造新模式。他举例说,如今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是在模仿之前成功的作品,这导致大家不敢创新。“好莱坞电影的投资体量非常大,面对如此大的投资风险人们会变得更加保守,不太愿意去创新。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利用更多资源支持更多的创新和创意。因此,不仅是‘内容为王’,更应是‘创意为王’才对。”
在“中国电影如何将观众留在座位上”的话题讨论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任仲伦分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影视行业供给有效性和供给品质出现一定问题;二是内容形式样式不够多样,容易造成跟风现象;三是缺少真正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作品。中国电影想要升级突破,需要的是好莱坞的成熟体系,还是《摔跤吧!爸爸》那样的好故事?任仲伦认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不缺故事和文学作品,“但把文学转成电影时,很大的问题是制作,现在制作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中国持续产生高质量院线电影的能力与美国差距仍较大。”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颇认同任仲伦的观点。他同时表示,中国电影想要突围只有一个方法——把内容做好。
“作为内容的创造者,如果只是为了数据拍电影,那就是笑话。我国观众对电影的判断非常清晰,不仅只是为了娱乐。”引力影视投资执行董事姜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资本进入国产片是好的,但资本和投资人似乎着急了点。好内容是‘做’出来的,不是‘抢’出来的,这个行业需要沉淀。”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最后总结,电影行业还是“内容制胜,内容为王”。
科幻、武侠、悬疑:中国类型电影的探索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类型电影已成为大众熟知且广泛讨论的话题。6月19日,结合了科幻片、武侠片、悬疑片3大类型主题的“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金爵电影论坛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科幻文化的土壤还在培育中,国产科幻片的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刚刚转型做导演的张小北直言,做中国科幻电影将面临两个最大的挑战——一个是技术自信,另一个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可以用钱解决,文化自信却需要靠时间、市场、观众的反馈不断积累才能得到。”
想要获得这份自信,前期尝试和积累必不可少,科幻作者潘海天毫不讳言,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会有很多“牺牲品”,“寻找的过程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可能会‘死掉’多部电影才能找到这条路。”
对于科幻片,仍需不断尝试和积累。年近70的科幻小说作家王晋康十分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记得有一次观众对我说,他只要想到科幻电影中出现中国人的脸就觉得不可信。这就不单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首先要有自信才行。”
武侠片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也是观众热衷的类型之一,近年有《叶问》系列、《一代宗师》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作。不过武侠片也面临紧迫的创新挑战,导演宁浩表示,“任何片种在其领域都有生命周期,武侠电影从我最初看到香港武侠片觉得震惊、好看,到之后舞蹈化、神仙化,现在确实有了审美疲劳。当下的武侠片需要新东西。”
近年来,犯罪悬疑片在中国进步不小,《白日焰火》《人山人海》等都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然而这一类型的国产商业片仍有不足。相关创作者和投资人认为,确立一定的行业规范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
导演、编剧崔斯韦直言,类型片在拍摄上有一定的常规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帮助创作者判断工作进程。“这个体系不可或缺,而且需要全行业一起建立,不是一家公司或者某个个人能建立的。”导演蔡尚君认为,投资人在建立这一体系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缺好的制片人、投资人,不仅要有钱,还得有审美水准。除了导演之外,投资人、制片人也应该起到灵魂性作用。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和真正的素质,才能提供好的电影。这种改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沉淀下来的。”
@金爵电影论坛
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
“一部印度电影甩出中国电影几条街”的言论是非常片面的,不能“借题发挥”唱衰整个中国电影业。
光线传媒董事长、总裁王长田
“爆款”需要在雄厚的制作基础之上才会出现。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摔跤吧!爸爸》。
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宁
院线是我们的“高速公路”,播放平台是我们的“航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造出自己的“好车”,让他们在“高速公路”和“航路”上跑起来。
美国制作人麦克·山伯格
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利用更多资源支持更多的创新和创意。因此,不仅是“内容为王”,更应是“创意为王”。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任仲伦
把文学转成电影时,很大的问题是制作,现在制作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华谊兄弟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
中国电影想要突围只有一个方法——把内容做好。
引力影视投资执行董事姜伟
好内容是“做”出来的,不是“抢”出来的,这个行业需要沉淀。
导演张小北
中国科幻电影将面临两个最大的挑战——一个是技术自信,另一个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可以用钱解决,文化自信却需要靠时间、市场、观众的反馈不断积累才能得到。
万达文化集团高级副总裁、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
做IP的全产业链开发,要知道IP的侧重点,知道IP主要靠什么盈利。
导演王小帅
当我们的眼光都在票房和数据上时,能不能多一点眼光,来关注那些好的、不那么热的IP?这样市场才能共赢。
索尼哥伦比亚影业执行总裁马修·米兰
如何把IP这个金矿的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是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学习和提升的。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
传统院线要在电影院的场景创新上花心思,不同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场景必须进步,让更多的用户爱看电影。
IP不是全部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里,IP话题持续火热。而在IP全产业链这条道路上,要通过怎样的培育、营销,才能打造出超级IP?6月19日上午举行的“IP全产业链开发与中外电影行业差异”论坛上,万达文化集团高级副总裁、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和于冬、时光网CEO侯凯文、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中文在线执行董事戴何忠、美国AMC院线执行副总裁伊丽莎白·弗兰克等共聚一堂,探讨上述话题。
现在国内处于开发状态的IP越来越多,但实际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到底怎样的IP才称得上具有真正价值?嘉宾们分别在“鲜明的人物特色、有趣的世界观、强故事核、大的拓展空间”等方面达成共识。
作为IP全产业链开发的典型代表,《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6月23日开始在国内公映,侯凯文对于《变形金刚》IP数十年的发展深有感触,他说,从玩具到漫画,再到影视作品,“任何IP都要回到心灵,从心开始。”
谈到变形金刚,曾茂军表示,《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成本高,对于这一IP而言,电影的作用只是保持IP的热度,其更多是靠《变形金刚》的其他产品赚钱。他由此延伸思考,“做IP的全产业链开发,要知道IP的侧重点,主要靠什么盈利,比如《秦时明月》电影亏本,但是游戏收入非常高。任何IP在属于它的领域都有价值,后期要不断培育、营销,才能变成超级IP。”
对于如今的IP热,冯小刚直言不讳,“那不过是为了赚钱。”学者戴锦华也表示,目前盲目追求大IP的现象反映出一些人只是寄希望于已经被培育好的观众和市场,但这种押宝行为的风险反而更高。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评委会主席、中国导演王小帅希望业界能敞开胸怀拥抱优秀作品,而不是将眼光过分集中在“大IP、挣大钱”上,这才能促进市场共赢。他说:“当我们的眼光都在票房和数据上时,能不能多一点眼光,来关注那些好的、不那么热的IP?这样市场才能共赢。”
索尼哥伦比亚影业执行总裁马修·米兰也提到IP的存在固然有很多好处,但IP不是全部,“IP意味着有好的品牌,但不意味着观众就会买账。”他介绍说,在电影工业更为成熟的美国市场,IP在更多时候意味着电影下映之后的衍生收入,从图书、玩具到主题公园,每一个IP都有这样的潜力,而如何把这个金矿的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是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学习和提升的。
“不管是不是IP,能拿过来变成好的故事才是最好的,创作内容的逻辑非常重要。”叶宁表示,解读电影的能力尤其重要,其他都是资源,“如果把这些用好,中国的机会要比好莱坞更好。”
互联网对影院的冲击作为国内电影院线的代表,万达近年来在影院建设上不断有所创新,比如他们将艺术品和电影院结合的做法引起业内关注。对此,曾茂军在电影节论坛上做了阐释:电影院是社交场所,如果功能太单一,很容易观众看完片就走,“我们想把电影院变成公共艺术鉴赏的场所,只要买了电影票就可以欣赏这些艺术品。”
万达想各种办法将观众留在电影院,也是因为传统院线受到了网络平台的冲击。美国院线同样有此烦恼,AMC院线执行副总裁、首席内容策划伊丽莎白·弗兰克承认AMC难以与Netflix等网络平台竞争,但她也表示,观众进电影院寻求的是“仪式感”,这是院线的独特优势。
“影院看电影的仪式感无可取代,影院的价值在于大电影的魅力。”叶宁持类似观点。他表示,电影是个“黑盒子”,“仪式感和本体魅力的还原是电影需要做的。”电影本身的特殊性及艺术魅力,决定了它的不可取代性。“但是电影内容一定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网络的发展不断变化,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是任何商业体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基因的阿里影业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在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看来,电影行业内存在认识误区——将电影院和线上渠道片面对立起来。他打比喻说,每个家里都能做饭并不代表大家不去饭馆了,“家庭场景和电影院场景能给用户创造不同的观感和体验,所以两者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我极其看好电影院的场景,但传统院线也要在电影院的场景创新上花心思,不同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场景必须进步,让更多的用户爱看电影。”
于冬指出,最近两年中国电影人普遍有较大的危机感——票房增速的放缓与互联网。他认为这都与互联网背后的资本有关联。“互联网资本的介入对电影行业来说属于‘重新建构’的过程,对于这一变革电影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我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抗衡好莱坞的时候,互联网资本又迅速把电影工业带到小屏的方向。网络大电影产量今年将突破3000部,电影才700部,海量的视频势必占据观众的消费时间。这两方面力量的拉扯是中国电影现在的压力所在。”
马修·米兰表示,中国电影现在面对的很多问题在好莱坞也是常常被讨论被探索的话题。由于渠道增多,美国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会选择对他们来说更加经济实惠或体验更好的方式来观看电影——有的人去电影院,有的人在家里通过网络点播观看。“但正因为有像Netflix、亚马逊这样的新兴视频播放平台,他们能帮助电影行业建立即时信息反馈机制,并越来越多地得到观众喜好的数据。”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无论线下与线上之争如何发展,电影的本质仍是“内容为王”,创作好的作品仍是重中之重。叶宁在表达这一观点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现有的规模庞大、拥有出色硬件设施的院线是我们的‘高速公路’,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播放平台是我们的‘航路’,同时我们还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观众群体,其中大多数人都紧密贴合着互联网的消费方式。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造出自己的‘好车’来,让他们在‘高速公路’和‘航路’上跑起来。”
上海国际电影节20周年展览名人墙。金爵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三轮浮生》(菲律宾)
评委会大奖
《筹款风波》(伊朗)
最佳导演
马赛·皮耶普莱兹卡,《我是杀人犯》(波兰)
最佳男演员
黄渤,《冰之下》(中国)
最佳女演员
萨蕾·巴亚特,《筹款风波》(伊朗)
最佳编剧
伊万·布洛茨尼科夫,《哈尔姆斯》(俄罗斯/立陶宛/马其顿)
最佳摄影
山陀尔·别尔克什,《哈尔姆斯》(俄罗斯/立陶宛/马其顿)
艺术贡献奖
《故障状况》(罗马尼亚)
最佳纪录片
《当保罗穿越大海》(德国)
最佳动画片
《至爱梵高》(英国/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