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审美事故与内容品质

审美事故与内容品质

时间:2024-10-30 05:16:58

娱乐产品说到底是跟表演者的形象息息相关的。这形象先不论美丑,至少需要具备一些来自个人的、独特的个性。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看电视上的相声选秀,参赛选手里面有个画了烟熏黑眼圈儿的演员,乍一看让人想起《剪刀手爱德华》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的约翰尼·德普,才感叹一声——现在的相声演员终于能有一点新造型了,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另一个相声演员那里,说看不惯,认为说相声就不能这样。

说相声到底该怎么样?一律灰布和蓝布大褂吗?想当年,相声祖师爷跑到北京天桥撂地划场子的时候,估计根本穿不起大褂。总不能说清末民初的乞丐服是说相声的正经标志吧?同理,后来进茶园子说相声,演员们穿得起大褂了,这也不妨碍几十年后的相声表演,大家穿中山服和西装上台献艺。时代不一样了,规矩也得跟着变。发型、化妆自然也在这个变化里,只要它们不妨碍表演本身的质量,那就没问题。

“变”是万物的规律,也是文艺的规律。时代在变,审美自然也要变,不但要变,还要避免变得单一。锥子脸开始在网络、电视剧和综艺流行的时候,大家热议的焦点都是“某某整容了没有”“脸是不是真的”之类。但随着一拨儿又一拨儿“小花”以锥子脸登场,议论的话题已不再是整容,而成了类似的调侃,“服务员,劳驾能不能撤下两个锥子脸,换上一个大饼脸……”

一部剧集抑或一台综艺,所有出镜女性的脸型都可以用一两个类型来涵盖,这固然是因为导演或制片人的审美所致,但在视觉和节目观赏效果上,毫无疑问可以被视为一个事故——审美的事故。

审美事故不会直接影响剧情和节目效果,却会给观众带来困惑,进而对节目制作品质产生怀疑,“难道导演组找不出人了吗?”——不是导演组找不出人,是他们当初找人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演员的脸型雷同会是一个问题。当观众眼里的问题在制作方的眼里并不构成问题时,剧集或节目才会开始面临真正的困难。

娱乐产品说到底是跟表演者的形象息息相关的。这形象先不论美丑,至少需要具备一些来自个人的、独特的个性。北野武丑不丑?但他丑得只此一家。曾志伟怪不怪?但人家怪出了自己的特色。演员的真正美学价值来自于同行间的不可复制,这种“不可复制”也包括外型上的。

有人把国内演员近年的撞脸和整容热,归因为受“韩流”的影响,其实未必。“韩流”文化里虽然有整容的元素,但如果我们的投资人、导演和演员心有定力,不是一味想靠着迎合观众获取掌声和点赞,脸型上的雷同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就在新人中“普及”开来。

与“撞脸”相近似的,还有“撞声”——年轻歌手把模仿来的发声视为一种“风格”。这是自2000年以来,R&B和嘻哈乐逐渐在“华语”乐坛流行后出现的现象,口齿不清、声线刻意选择中性、男性歌手以喑哑的方式运用泣声……不同歌手之间的声音可以被相互替代,因为辨识度低得吓人。而从2004年之后开始兴起的各电视选秀歌会,更是对这种无辨识度声音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十几亿人,难道就不能选出几张顺眼的脸吗?”这是观众对电视剧乃至新闻播报员的要求;“十几亿人,难道嗓子就只有这么几种类型?”这是观众对歌手们的要求。貌似不客气、不讲理,可细想起来,也确实都有道理。什么道理?文艺作品要想保有生命力,就必须多元、多点发展,老是偏执于固定的几种模式、几张脸、几种声音,引人心生厌倦是早晚的事。到了这种时候,不想做出改变也不行了。与其赶鸭子上架,还不如未雨绸缪。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