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浅析地域文化纪录片《美丽西江》的叙事手法

浅析地域文化纪录片《美丽西江》的叙事手法

时间:2024-10-30 01:14:31

口董军华

目前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种“地域题材热”,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地域文化的呈现与表达,让受众在领略纪录片中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创作者所要传达的地域文化。2016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开年之作《美丽西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叙述视角的平民化与主客观视角相融合

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切入角度。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其叙述视角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创作者对于所观察事物的叙事判断。所以说,对于叙述视角的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它所要呈现的内容。

1.叙述视角的平民化

所谓的“平民化视角”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在作品的创作中有受众意识,并创作出让观众接受和喜爱的作品的纪录片创作态度和模式”①。平民化,意味着对拍摄对象的尊重和平等。

纪录片通过采用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以一种对拍摄对象表示尊重的平视角度去观察、记录,活生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得纪录片更贴近生活,也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而在地域文化视野下,无论是表现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美还是人文美,平民化视角的叙述方式也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创作者常用的叙事手段。

比如,在纪录片《美丽西江》中,创作者就把叙述视角置于普通人甘绍明的身上。为了让新添的儿子有一个好兆头,甘绍明决定在儿子百日那天去德天瀑布钓鱼。创作者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甘绍明为儿子钓鱼这件事情,向观众传达了西江流域的人文美以及德天瀑布的自然美,而这恰恰也是西江流域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融合

所谓的主观视角即为创作者采用自身的一种视角去观察、记录拍摄对象,将自身的创作理念与思考加入到拍摄对象中,它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对素材的倾向性选择。反之亦然,客观视角即为创作者的客观记录,即不加入任何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只是单纯的记录。对于地域文化纪录片的表达来说,无论是主观视角还是客观视角,两者取其一作为整体的叙述视角,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地域文化不仅渗透到地域素材上,同时也渗透到创作者的创作表达中。因此,在地域文化视野下,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必备的创作手法,这种视角的融合能使创作者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传播地域文化。

在《水生》一集中,渔民吴亚志在经过多次捕鱼失败后,来到寺庙祈福,靠捕鱼为生的他希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鱼汛到来之后,吴亚志开始了捕鱼,刚开始的几次都没有捕到鱼,但在几次之后,吴亚志获得了一次大丰收。此时创作者通过客观视角对吴亚志的捕鱼活动进行了记录,真实地再现出“靠水为生”的西江流域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创作者也展现了吴亚志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创作者透过镜头向受众展示的吴亚志一家的温暖场面,就是一种主观视角的表达。画面包括三个简单的主体:吴亚志、鱼、妻子。西江为当地渔民提供了丰富的物产,渔民又以西江提供的丰富物产来养活家人,这是西江流域的物产美,更是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可见,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相互融合很好地呈现出了创作者的主题思想。

二、叙事语言的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变得日益多样化。其中,叙事语言的多样化不仅能够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也能深层次地去传播地域文化。

1.解说词的拟人化、戏剧性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词并不是对画面的一种简单重复,而是对画面内容的补充和提高。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词往往是创作者联系受众的重要纽带,也是创作者表达人与自然主题思想的表现手法之一。由于地域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所以在当前地域文化纪录片中,创作者常常采用解说词拟人化、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来拉近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进而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同时,创作者通过建立受众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关系,来引导受众对画面背后的思考,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层次传播。

在纪录片《美丽西江—生机》中对猕猴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每年10月,猴群进入繁殖交配季节,龙虎山的多事之秋”,“五岁的金毛年轻气盛,它试图追求花头,但这一切仍需悄悄进行,如果被猴王发现,后果非常严重”。在这段解说词里,创作者将拟人化与戏剧性同时展现出来,加强了解说词的表达能力,同时强调了对受众的代入感。此时在受众眼里,这些猕猴的行为活动就像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因为创作者将动物放在了与人类平等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解说,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也将西江流域生态美的地域文化表现了出来,而且是不留痕迹、简单直接。

地域文化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具象的物质载体来进行传播,而这个物质载体,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生命体,也就是人与动物。对以解说词为主的纪录片来说,通过解说词来拉近受众与纪录片的距离是创作者目前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段。因此,解说词的拟人化、戏剧性对于地域文化纪录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镜头语言的写实性

纪录片是一种视觉艺术,纪录片中的镜头通过运动来向观众传达信息,提升观众的理解能力,这就是镜头语言。其本质是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帮助观众理解、消化创作者在画面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纪录片《美丽西江》中,由于每一集都是西江流域地域文化的一种呈现表达,且对于《美丽西江》来说,它的创作本质就是展现西江流域的自然美。所以为了能够客观地展现西江流域的自然美,在多数情况下,创作者选择了写实性的镜头语言。而对于以表现自然之美为主的纪录片来说,简单的纪实、客观的记录也是其在表达手法上所积极追求的。

三、叙事结构的严谨性

叙事结构是指“创作者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运用蒙太奇思维方式对众多零散的素材做出取舍和布局,将它们组织成有机的整体。”②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无数种可能,唯一的区别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地域文化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严谨性,不仅表现在能够清晰地传达地域文化、揭示纪录片的主题,而且也是创作者对地域文化进行梳理、概括的一种体现。

1.层次性叙事结构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创作者对要表现的内容安排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的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对于地域文化来说,由于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所以采用层次性叙事结构也就成为了创作者进行这类纪录片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纪录片《美丽西江》从自然、物产、生态、民族、生活等多维立体视角去展现西江的自然之美、物产之美与人文之美。该片共有12集,创作者将每一集都进行了层次性分布,并以主题表达为逻辑顺序再进行重新排列。这样的层次性叙事结构,在给观众带来震撼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2.空间性叙事结构

当前地域文化纪录片选取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定具有主次关系以及逻辑关系,因此对于这种素材关系的构建,采用空间性叙事结构较为合适。

《美丽西江》是以地域人民的生活状态为载体,以表达与呈现地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其中,每集都由独立的4-5个故事组成,且每个故事都是为该集的主题而服务。但故事之间又没有本质上的因果关系,是并列存在的,所以在叙事上采用的是空间性叙事。这不仅能够对故事进行有序化整理,同时对激发受众的参与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域,是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相结合后的概念结合体,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其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注入时代的精神。纪录片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更适合去关注地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像《美丽西江》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体现了文化的一种记载,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本文系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建构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533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沈芳毅:《叙事艺术在人文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②谭天、陈强:《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