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集系列片《光阴大连》的拍摄,引领我们走进了这座北方港口城市—大连。躲避了现代高楼的遮挡,我们的视线定格在了那些斑驳的老街。
我们努力倾听,倾听那些飘散于时间旷野里的依稀回响;我们尽力寻找,寻找那些隐没在光阴深处的爱与记忆。
大连不是历史名城,但却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大连建市并不悠久,但却有自己的传承;大连或许并没有厚重的文化,但却有着属于这方水土的行为方式。大连不大,可我们却总觉得她很大。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个习惯,自己人之间评论脚下的这块地儿,愿意横挑鼻子竖挑眼,可一旦在外地人面前,他们不会说这个城市半句不好。非但不说她的不好,还会主动讨教:“你觉得这个城市怎么样?”大体上被讨教的外地人会说:“这里很干净”,“真的吗?我们怎么没觉得!”心里却会想:“大连这还算干净,那你们那儿会是什么样啊!”再早前,常听出门在外回来的大连人说:“哪儿也没有大连好”。听久了,自己也觉得可能大连真的挺好。其实,见识多了才明白,各有各的好,只是因为这里是你的家。
城市是有脉络的,大连建市的时间不长,却也不短。不长是相对于历史长河,至今也只有短短的一百一十几年,无法与历朝古都甚至大连周边地区相提并论。何为不短?我认为,市与城是有区别的,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市有开放与工业的属性,而城却带有封闭与农耕的味道。中国具有近代工业城市雏形的都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基本产生于同一时间段。据查,1842年的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广州1921年2月15日设立广州市市政厅;青岛建市自设防算已经116年,正式建市是在1935年,一般说百年青岛;大连以港兴市,正式建市是在1899年。主动求变或被迫接受,“市”无疑带有强烈的工业化与殖民色彩,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都说大连人有海一样的性格,深沉而宽厚,这或许是浪漫的说法。但不可否认,海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海也注定了这座城市的宿命。依海建港、以港兴市,大连三面环抱的大海,确实是城市兴起的唯一原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大连在上个世纪成了近邻列强在东北亚争夺的目标。走了“大鼻子”,来了“小鼻子”,大连从1899年开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殖民历史。同时,不能回避的是,1945年之后,殖民者留下了一座功能完备的近代工业化远东大港,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子过得久了,也就有了点光阴的味道。系列纪录片《光阴大连》也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路,力求在画面的流动与解说的表意里传达出生活的滋味。就像宣传片中借用的那句话:“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城市的发展史,是片子的背景;城市的老建筑,是情感的依托,在城市历史的背景下,触摸属于这座城市的岁月风情。
青泥洼桥,是每一个大连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系列纪录片《光阴大连》如果没有再现这里,带给人的整体感觉会非常不完整。在城市过往的岁月中,每个大连人的生活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心里都会装着一个不同的青泥洼桥。面对老街与文献,如何明确表述方式尤为关键。在生活中发现历史,一直是我们构思《光阴大连》的出发点。从现在穿越过去,再从过去回归生活,这是全片起承转合的轨迹,甚至于每一个段落,也都立足于从现在讲述过去,从而唤醒人们心中那份过往的生活记忆。今天青泥洼上的老秋林、今天的大商、今天的老交电,城市的密码与生活,就尘封在这斑驳的街巷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拂去她表面的尘埃,梳理一段生活,告诉今天的后辈,大连不只是一座年轻的城。
万事开头难,面对不同的主题,从何说起呢?《蹉跎往事说桥北》—我们选择了那座连接城市南北的胜利桥与桥头的小洋楼。《青泥洼桥市井图》—地名有桥,而今桥又身在何处?《青泥河畔思乡园》—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劳动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公园。《古塔斜阳复州城》—城早已不在了,今天只剩下了一个仿真沙盘,那复州城的故事就从这座沙盘开始吧。
青泥洼这个名字我一直觉得很美,青泥河畔,芦苇荡漾,就连嗅觉都能感知到那丝清幽的淤泥味道。而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青泥洼成了大连街的代名词。可能越是熟悉的越不敢碰触吧。偶然的发现点燃了我的创作思路,它来自于一张老常磐桥照片(常磐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泥洼桥)。今天常磐桥早已被路面所覆盖,难寻踪迹,但常磐桥旁的那栋老建筑还在,只是小楼被外装修包裹,难得一见它原先的真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小楼偶然卸掉了残破的外衣,它本来的真容袒露在我眼前。新旧画面相互交织,我认出了通常称为青泥洼桥的原常磐桥的具体位置。就这样,青泥洼的轮廓在我的心里逐渐清晰起来—百年间这条大街就像是个舞台,走过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也上演了许多轰动全城的大事,以及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依然被人常常想起的美好日子。就这样,我们沿着寻找青泥洼桥的线索,从今天慢慢地走进了它的曾经。
说起桥北,老大连人都清楚,它专指大连胜利桥桥北那片行政生活区,这里是大连最初开始的地方。由于1899年的《中俄旅大租借条约》,大连开始了她50年的殖民历史。俄国人把这里定为城市规划的原点,最初是为建港和修路的东清铁路高级工程师与职员修建的高档社区,是当时城市规划行政生活区的一部分。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俄国人仓惶逃离,这里留下了161栋宅院,今天仅剩下了38栋。桥北在拍摄之前,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这得益于早期偶然的偏得。2010年5月,画家王嵬在桥北组织了一次旨在唤起社会关注老区现状的“城市原点绘画活动”,身在其中,面对破败的场景,担心它消失,有意无意间,用镜头记录了这片街区改造前的状况,这就为以后《蹉跎往事说桥北》的拍摄留下了伏笔。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支点就是那座建成于1908年的胜利桥。桥与桥下的这条壕沟,是城市发展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这就在空间上为我们打开了视野,在结构上起到了串联全片的作用。桥,也因而成了本片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了。
《青泥河畔思乡园》讲述的是大连人熟悉的劳动公园。公园历经百年,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更是大连人记忆的承载,是这座城的集体记忆。以怎样的语境来呈现这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呢?熟悉并不意味着了解她的风情。距离产生美,越是熟悉,越要离她远点,从身心上和它保持点距离,只有远观才能感受到它的整体信息。劳动公园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大连人的群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劳动公园,都是与她曾经邂逅的样子。因此,怎么说其实不重要、公园景色如何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与它交集时的那段光阴岁月,这光阴也是城市的岁月。
以过去时和真实性为基础,反映一段曾经生活记忆的影视作品,先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料和老照片的占有量上。首先,需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在散碎的信息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勾连,从中寻找发现那些细微的讲述线索。互联网的普及,为这一类型片子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次是老照片,这里包括视频和照片,没有它们的配合,再好的线索都要无奈地放弃。当然,最重要的是爱—一景、一物、一人在心中的分量,没有这份投入的情,最终必定难以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城市发展的破与立,我们习惯于重立轻破,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局限。改变经济现状、改变城市面貌、改变生活质量,在这列高速前行的列车上,相信彼时人们的目光,一定是望向更高更远的远方,无暇顾及身边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与人。然而,30年后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千城一面的趋势愈演愈烈时,蓦然回首,我们却成了一群迷失的羔羊;当百姓辞旧迎新的喧嚣声渐渐平息时,才猛然发觉,曾经熟悉的家园破碎了。记忆没有了可以安置的场所,乡愁—成了你我的通病。来时的路渐行渐远,而那些埋在尘埃深处的陈年往事,也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责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