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结构转换与形象出入——电视剧《武神赵子龙》形象解析

结构转换与形象出入——电视剧《武神赵子龙》形象解析

时间:2024-10-30 12:58:26

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故事,在我国通俗文艺的“讲史”系列中,发端早、形式多、历史长、影响大。自罗贯中集大成式的作品《三国演义》诞生后,“三国”故事更成为了通俗文艺改编创作中的富矿,为后世不断开掘,构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庞大的“三国”题材故事集群。其中,近30多年中我国电视剧就创作了《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在电影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关云长》、《赤壁》等作品。2016年,电视剧《武神赵子龙》以新的样态成为这个集群中新的一员。这部作品中的赵子龙,所呈现出的角色姿彩和价值蕴含,较之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和《三国》(2010)中的形象,均有新的显著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叙事结构的转型。

一、从“足本”改编到“节选”叙事:聚焦个体

《武神赵子龙》赋予赵云的角色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的叙事结构从描绘王朝更替的群体叙事,转换为以王朝更替为背景的个体叙事,将在史籍《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之中,乃至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之中,杂处于诸将之中、光彩间断呈现的“那一群”中的赵云拔擢出来,并加以了专门的描绘。如果说《武神赵子龙》是一种改编创作的话,那么它就是将三国的历史及其演义,推成了赵子龙个人传奇的故事背景。

在我国电视剧创作的历程中,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改编创作,经历过两次高潮。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摄制完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摄制完成。这4部以忠实于原著为特点的作品,均由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完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四大名著”的第一次电视剧改编创作,是由中央电视台这支“国家队”完成的。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与第二个10年的交接时段,新版《水浒传》、《三国》、《西游记》、《红楼梦》相继映现荧屏。这次改编创作的主力已经是大型民营影视公司了。

“四大名著”的改编创作,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都沿用着原著的全本叙事格局,虽然侧重有所变化,但它们塑造的角色规模还是群像体系。这种全本叙事、群像角色的改编创作方式,到了新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发生了改变,变成于原著中抽取个体形象加以聚焦放大的阶段。在电影方面,2008-2009年的《赤壁》(上、下)已经缩减了“三国”故事的规模,在这个凝缩“三国”故事出现后不久,2011年的《关云长》集中于关羽形象,2015年的《大圣归来》则聚焦于孙悟空。电视剧《武神赵子龙》也是这一叙事方式转换中的一个案例。

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到《武神赵子龙》,从“足本”改编、塑造群像,到“节选”改编、塑造个体形象,名著故事改编创作中出现的这个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第二次“足本”改编刚刚过去5年,改编的创作周期还太短(四大名著第一次电视剧改编到第二次改编,相距最长的24年,最短的12年)。另一方面在于前两次“足本”改编会造成再次全本改编的边际效益递减。同时,随着电视剧创作者的年轻化,以及对年轻受众群体的期待,关乎群体命运的宏大叙事风光不再。80后、90后观众对于个体故事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群体故事的兴趣。即如尹鸿在评价当前电视剧创作特点时所谈到:“首先是题材的轻型化,早些年热的电视剧都是大历史、大场面、大明星。这些年热的题材都是轻的:婚恋、草根和带有戏剧性古装片,甚至是时尚性古装片,都是轻型化。”①

二、从个人传记到英雄传奇:凸显赵云

《武神赵子龙》聚焦赵云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放大,该剧对赵云的聚焦与放大别有时代意趣。

《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中,涉猎“三国”当时的人物数以百计,其中功勋卓著的武臣名将也有数十员。赵云在其中并不突出。即便在刘备的麾下,他也只是“五虎将”之一,排位最后。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陈寿记载了拜将的顺序是:“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用忠为后将军”,未提及赵云。②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绘这一史事,上述5位名将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③赵云的位次上升到第三位。《三国志》以五将对刘蜀的功绩论先后,赵云居末;《三国演义》以五将归于刘备麾下的先后论,赵云升至第三。此后的“三国”故事,即如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多以赵云为第三。《武神赵子龙》虽以赵云为主角,但也还是借他之口,表达了对关张二将的悦服之情。

《武神赵子龙》的创作者自知赵云非冠军之将,却舍弃关羽、张飞,专取赵云为主角来讲故事绝非偶然,是有蕴含、有寄托的。

在刘备的“五虎将”之中,就投向刘备麾下的动机而言,赵云与关张马黄不同。关张是刘备的兄弟,也是“家将”,他们是以刘备的是非为是非的。马黄则是“降将”,是迫于形势而投入刘备阵营的。赵云追随刘备,却与其他四将都有不同。在他的个人价值追求中,有对“仁”的向往。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引“云别传”记叙:在赵云带领义兵初投公孙瓒时,公孙瓒问赵云为什么不投靠在冀州势力更大的袁绍。赵云回答说:“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④赵云对“仁政”的追求,也是他后来终至刘备阵营的原因。

在《三国志》中,陈寿与裴松之对赵云事迹的记载,远不仅于他对“仁政”的道义追求,还包括他的智慧识见、经武之道和谦冲风范。较之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赵云堪称武将中的儒者。《三国志》中记载的赵云的优长,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中因抓大放小的叙事需要而未予补充。《武神赵子龙》则专以赵云为务,充实了这个主人公的光彩。

在“五虎将”中,拎出任何一个将军都可以铺陈出一段精彩的故事。选谁做传奇,创作者是有价值判断的考量的。若以杀伐攻守为能事,则五将不相上下,若放大到忠、德、智、勇的综合层面考量,则其他四人难望赵云项背。电视剧的引领作用,就显现在它塑造什么样的角色、赋予其怎样的品性来让观众认同。《武神赵子龙》的选择是文武兼修、张弛有度的赵云。

内质的优雅是赵子龙被选择的原因之一,外形的俊逸是他被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枪、银甲、白马是赵云外在形象的构成要素。在“土豪”品位备受奚落的当下,素白的色调赋予了赵云超逸之风,也符合当代审美的口味。

三、身世:补白与渲染

在《武神赵子龙》之前的各类“三国”故事中,赵云现身情节中时,已经是青年将领了。他的故事没有家世背景、没有学习经历、没有父母、朋友,当然也没有私密的情感体验。这些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留下“空白”的地方,《武神赵子龙》不仅做了填补,而且补得很有时代特点。

描绘赵子龙的前史,是《武神赵子龙》较之前的改编作品最突出的地方。人皆有父母,赵云也不能例外,这是为赵云增补家世背景的合理基础。但给他补上怎样的家世,则是创作者必须斟酌的问题。在该剧中,赵子龙不仅有父母,而且其父赵安还是御前校尉,守护着国之神器,但却命丧奸臣之手。这一笔让赵子龙的家仇与国恨纠结在一起,成为他后来追随刘皇叔匡复汉室的感情和认识基础。在这个合情合理的补白基础上,创作者又延伸了一笔,增加了乐渊这个角色。他不仅是赵子龙的师爷,而且长期生活在绝情谷下,武功超凡绝伦。这个角色使《武神赵子龙》“着上”了武侠小说色彩,且具神仙道化之风。

关键的增补,还不是父母和师傅,而是一群围着赵子龙“运转”的女子—夏侯轻衣、公孙宝月、李飞燕、柳擎儿、马玉柔。《三国志》载赵云是有子嗣的,有子嗣当然就有妻室,汉代权贵有几房妻室也符合历史逻辑,美女都爱英雄也符合人之常情。但独到的地方是,这些女子跟《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孙尚香都不一样。《武神赵子龙》里的女子个个都有自由恋爱的勇气和能力,她们与赵子龙的感情联系,让观众看起来似乎是古代将领在和现代的姑娘谈恋爱。

从《三国志》、《三国演义》到《武神赵子龙》,叙事结构的转变使赵云的形象前后有所出入。《武神赵子龙》的改编是否具有生命力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毕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经历了数百年的考验。

注释:

①轻时代电视剧:大者要做强小者要做专,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404/t20140414_251985.htm。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39-951页。

③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624页。

④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49页。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