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第八部大型系列特别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为背景,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以近百人的制作团队、近千天的拍摄周期、数万名的采访对象,力求让世界真正了解“一带一路”的倡议。从上述目标而言,《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与以往的选题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能够使“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有效传播,同时又保证节目对于观众的粘性,是栏目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第一季的播出,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政策表达、叙事架构和出镜记者三个方面,主创人员既沿袭了原有的节目风格,又尝试做出了新的探索。
一、聚焦人·景·情:政策表达的软处理
《远方的家》作为以纪实化影像为主体、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渠道的栏目形式,一向以轻松、轻巧的风格著称。而《一带一路》则需要对诸如理念、倡议、国家战略等抽象概念做影像传播,是《远方的家》的软肋。当“一带一路”国家政策作为栏目制作必须考虑的宏观背景和主题指向时,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扬影像之长,避栏目之短。《远方的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抛开对于政策层面的直接阐释,放弃传统的对于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转而通过聚焦丝绸之路沿线上一个个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人物故事,以景动人、以情感人。这种对于政策表达的软性处理方式既使节目的整体叙事显得扎实、丰满、亲民,又在人物的表达、故事的讲述、情感的流淌中巧妙地灌注理念的因子,以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方式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力量渗透其中。
以第75集《美里—大海那边是故乡》为例,《远方的家》栏目组走进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二大城市美里。此段行程由探访当地大排档美食、马来西亚第一口钻井、海边观落日、马来犀鸟与马来养殖园组成。节目组以马来西亚第一口钻井引出了美里与石油之间的关系,以及美里如今从“油城”向旅游城市的转型。海边落日、马来犀鸟、马来鳄、熊贝贝则构成了节目的“吸睛”要素,使观众对美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了印象。该集的最后一部分则挑选了海鲜店店主蔡传美作为华人下南洋历史的典型人物,娓娓道来蔡传美的父亲在下南洋谋生过程中的起起伏伏,通过解说词的催化,故事中内含的情感因子逐渐显露。“其实这边的华人和中国就隔着一片海的距离,而且他们会清楚地记得,那边就是中国故乡的方向。”整集节目没有任何对于“一带一路”政策的阐述和解释,却在故事流的缓缓行进中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包含的“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理念,渗透着中国意在打造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时代精神。
二、“缀(缝)合式团块”:形散神聚的叙事架构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作为一档日播栏目,既要黏住既有收视人群、又要吸纳新鲜收视群体。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内容连续性的叙事脉络,则容易出现观众因收视不连续而对节目理解产生障碍,继而不断流失观众的问题。因此,《远方的家·一带一路》采取了“缀合式团块”的叙事架构,以形散而神聚的方法结构整体栏目的叙事。
“所谓‘缀合式’是着眼于文本结构在横向组合时间向度上的非连续性和片段性而言的,即影片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互不联系,自成一体⋯⋯‘团块’则是指结构中的各个片段或段落本身,带有某种向心性,即各自又是相对完整的情节性段落,多多少少具有某种故事性。”①缀合式团块结构,是电影理论中所指的影片“整体上无连贯统一的中心贯穿情节,而是通过几个相互间并无因果联系的故事片段连缀而成的结构。《远方的家·一带一路》已经走访了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故事讲述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从单一国家内部的叙事来看,中国方面选取了浙江(12集)、福建(18集)、广东(4集)、广西(3集)四个省份(37集);印度尼西亚方面选取了雅加达、万隆、西爪哇、日惹、泗水、巴厘岛、香料群岛、特尔纳特岛等共15集的内容;新加坡选取了唐人街、圣淘沙岛、中冶新加坡公司、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共11集的内容。国家内部的单集叙事同样也是相互独立、自成话题的。这样的整体叙事架构从观众的收看角度而言,使观众可以任意进入到某一集的内容中,找到该集具体的叙事点,不必因线性化的叙事而造成连续收看的压力。从节目制作的角度而言,“移步换景”的手法是《远方的家》制作团队颇为擅长的创作方式,节目组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寻找到足以充实单集体量的自然风景、有趣的人物和轻松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单集的故事水准,而不必考虑其他的干扰因素。从对于提高节目主题指向的传播效果而言,这些各自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团块”之间相互缀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散而神聚,每一单集都包含了“一带一路”主题的一个微小侧面,同时由于整体的缀合而形成的叠加、积累的效果,使得“丝路”文明的历史脉络、“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得以集中表达而不流于痕迹,继而提升了“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之于受众的有效性。
三、出镜记者:角色多变的叙事者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的制作模式是在纪实形态的基础上,将出镜记者、同期声、解说词等元素融入节目中,共同承担叙事任务。该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纪实节目的优势,同时又可利用记者的个人魅力增强观众与节目的粘性。在《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中,出镜记者是该栏目角色多变的叙事者,承担着亲身体验当地文化、阐释文化内容、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情感表达等多重任务,一人“分饰”三个角色。
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将叙述者分为异质叙述者和同质叙述者。“异质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同质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②同时,根据聚焦的不同,又可将叙述者分为零度聚焦叙述者、有限聚焦叙述者和外聚焦叙述者。其中,零度聚焦叙述者处于上帝式的视角,可对故事从任意维度进行观察和陈述,无所不知,全知全觉。《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中的出镜记者,从其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他是异质叙述者;从亲身体验当地文化、表达个人感受以及观众的视角而言,他又是同质叙述者;从叙述聚焦的类型而言,由于其掌握了充分的信息量,他又是零聚焦叙述者。由于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叙述者类型的叠加,使得《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中的出镜记者既能够控制着全局脉络,提供观众对于画面中的所必须知晓的相关信息,解释观众无法理解的文化内容,又可通过采访和现场体验等形式带领观众层层深入所探访国家的内部,将人际传播的优势融入节目的大众传播中。
同时,由于出境记者的在场感和个人的性格色彩,当缺少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影像时,出镜记者能够起到较好的弥补作用,是节目趣味的催化剂。栏目中每位年轻的出镜记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也有属于自己的“粉丝群”,这使节目的叙事趋向于活泼、生动、亲近,有效规避了叙事节奏的平淡枯燥,增强了节目的粘性,保证了节目的收视。
总体而言,《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是对于国家战略艺术化处理的典型,栏目从内容层面、结构层面、操作层面为今后的国家战略与影像叙事之间的结合提供了样板。节目仍在继续,团队也将继续行走于海陆丝绸之路,中国的战略声音也将通过他们艺术化地传播至沿线各地。真实影像、真切体验、真挚情感与动态记录的结合,这是《远方的家》的栏目宗旨,期待着《一带一路》继续向海内外观众展示真实的、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构筑的合作共赢的美好。
注释: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案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364页。
②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