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仙侠魔幻难挽颓势,青春偶像难挑大梁

仙侠魔幻难挽颓势,青春偶像难挑大梁

时间:2024-10-30 12:46:54

2016年,各大卫视电视剧市场有四类题材作品较为突出:古装剧、仙侠魔幻剧、谍战剧以及革命战争剧。而现代剧的题材较为分散,“婆妈剧”不再流行,都市剧抬头发力。但除了一部《欢乐颂》,几乎未能形成单一类型的持续热度。

总体来说,2016年各大卫视平台播出的电视剧缺乏现象级作品,电视剧创作与市场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年轻化的故事取材、偶像化的选角倾向、IP改编炙手可热、大手笔制作愈加精良。

古装剧:缺乏扛鼎之作,但依旧分量十足

目前流行的古装剧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正剧、一般古装剧及古装偶像剧三类。从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历史来看,古装剧不仅长期受中国观众的青睐,同时也以畅通无阻的态势行销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市场乃至全球华人市场。不论是正剧还是戏说,是朝前还是后宫,是爱情或是权谋,从《雍正王朝》,到《还珠格格》、《倾世皇妃》、《少年天子》、《步步惊心》以及《甄传》等,几乎每一部都攒够了话题,汇聚了热度。

2016年没有产生类似《甄传》的现象级古装大剧,就算把横跨2015-2016年的《芈月传》纳入2016年的电视剧作品中,它依旧难以与之分庭抗礼。在开播的古装剧中,主要有以下几部担纲力作可作为盘点参考。

一般古装剧有林心如、袁弘主演的历史人物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古装偶像剧有根据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传奇励志剧《女医·明妃传》、《班淑传奇》;爱情剧《寂寞空庭春欲晚》、《兰陵王妃》以及《解忧公主》;英雄人物剧《武神赵子龙》等。古装历史正剧几乎不见踪迹。

2016年的古装剧呈现出明显的迎合年轻观众的创作趋势和制作动向。叙事内容上多以老套的“蜜恋/虐恋爱情+英雄/女性成长”为主题。为迎合年轻观众,演员的高颜值和话题热度成为选角依据,而年轻读者偏爱的网络小说IP依旧是占据最大份额的改编来源。花旦、鲜肉捉襟见肘的演技和老套无趣的故事内核,让古装剧噱头有余、嚼劲不足。

笔者认为,古装剧作为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类型,在2017年依旧会市场坚挺。

仙侠魔幻剧:扎堆热播、后制炫目,却终究难留经典

仙侠魔幻剧是2016年电视剧市场最为热门的类型剧,单单一个暑期档就扎堆热播了《诛仙青云志》、《九州天空城》、《幻城》以及《仙侠云之凡》等多部作品。其余时段还有《青丘狐传说》、《山海经之赤影传说》等剧目。

仙侠魔幻剧热播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资金充裕,以前没钱做的特效现在能够得以实现。二是电视剧市场的年轻化趋势不可避免,年轻人喜欢的网络玄幻小说被搬上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更加顺理成章。三是该类型剧商业拓展面最广,可延伸至手游、网游、服饰、玩偶等。

但从艺术创作的层面上来说,这些电视剧几乎是全军覆没,就算号称花了三个亿巨资打造且粉丝基础扎实的《幻城》,也徒留下一堆空洞精美的画面。即使该剧在技术层面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极具意义的作品,但在艺术层面却难载史册。

笔者认为,仙侠魔幻剧以后不再可能会形成像2016年的热播狂潮了,但它对中国电视剧的类型化制作、叙事空间的拓展、奇观化和后现代的美学风格以及满足受众的超越性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此类剧以后的发展来说,叙事内容和视听风格上的多类型拓展应是上策。例如,2017年的《天泪传奇之凤凰无双》主打“科幻”或许有望见新意。

谍战剧:年轻化大势所趋,但青春偶像的演技难挑大梁

从2015年胡歌主演的《伪装者》开始,谍战剧这一老牌类型剧就开始尝试着通过启用高颜值的偶像演员、增加爱情戏份、加重悬疑元素等方式寻求年轻观众的青睐。所以2016年就有了陈学冬主演的《解密》,李易峰、周冬雨主演的《麻雀》和赵丽颖主演的《胭脂》。虽然传统的谍战剧还是播出了《潜伏在黎明之前》、《双刺》、《父亲的身份》以及《暗战危城》等作品,但在话题性和关注度上却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谍战剧的偶像化、年轻化尝试值得肯定,但是“新瓶老酒”的情节设计和叙事线索却又屡拖后腿。例如在谍战经典剧目《潜伏》中,“假夫妻”这一隐藏身份的模式虽新奇搞笑,但其中的惊险残酷却又真实可信。而《解密》和《麻雀》都借用了这一模式,却在表演和情节上又无出其右。加上“鲜肉”们演技尴尬,艺术真实几乎无从说起,观看时每每“出戏”已是必然。

笔者认为,谍战剧甚至主旋律剧的偶像化、年轻化创作是大势所趋,如果情节设计严密,年轻演员演技过硬,2017年市场前景依旧看好。反之,则是强弩之末。

革命战争剧:雷剧不再,良心剧频现

革命战争剧在2016年收获颇丰,有第一次展示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东方战场》,缅怀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海棠依旧》,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毛泽东三兄弟》,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长征大会师》,还有《红星照耀中国》、《红旗漫卷西风》、《彭德怀元帅》、《三八线》、《少帅》、《傻儿传奇之抗战到底》、《怒火英雄》、《硬骨头》、《天涯浴血》、《信者无敌》、《我是红军》、《好家伙》、《绝命后卫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

众所周知,近几年的革命战争剧持续热播与政策息息相关。2016年可谓是该类型剧目最为高产的一年,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一是雷剧不再,艺术真实性大幅提升;二是制作趋于精良,视听俱佳;三是年轻化、时尚化创作趋势明显。

笔者认为,随着宣传主题的变化,革命战争剧的产量将在2017年逐渐减少,大批作品将进入二轮播出。

除了上述四种在2016年较为突出的题材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现代剧品类丰富,婆妈剧不再霸屏。2016年的现代剧可谓是品类丰富、多点开花,生活剧方面有号称“女性百科全书”的《欢乐颂》,探讨女性价值观的《咱们相爱吧》,探讨爱情与责任的《好先生》,聚焦“姐弟恋”的《小丈夫》,展现中年危机的《中国式关系》,表现婚姻百态的《多少爱可以重来》、《太太万岁》、《守婚如玉》以及《还是夫妻》。

职场剧有讲述传统媒体转型的《女不强大天不容》,偏重爱情元素的《亲爱的翻译官》。育儿剧有聚焦子女留学的《小别离》,反映都市夫妻生子问题的《嘿,孩子》。还有展现“房子拆迁”现实问题的《安居》,反腐涉案剧《人民检察官》、《国家底线》,以及都市犯罪悬疑剧《如果蜗牛有爱情》。

现代剧的丰富品类一方面说明了制作方对于观众需求的积极跟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导演和编剧对该类型剧自觉的艺术追求,对题材和故事的多重拼贴、组合的有益尝试。

总的来说,2016年的现代剧存在着轻松诙谐的生活、都市题材有余,尖锐沉重的现实题材不足的状况。即使是话题热度极高的《欢乐颂》也难逃现实主题挖掘不深、困境突破不了的桎梏。

第二,农村题材电视剧总体平平。农村题材电视剧喜剧有《欢天喜地对亲家》,其他则较为集中展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体积极的生活追求,例如《龙门村的故事》、《女人的天空》以及《女怕嫁错郎》。

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价值引领的初衷值得肯定和赞扬。且部分剧目还启用了蒋欣、王凯等年轻的偶像演员,但仍存在着意识形态硬化、说教意味较浓等不足之处,上升空间较大。

第三,改编方面,文学作品改编式微,IP剧炙手可热。2016年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较有代表性的仅有《灵与肉》、《白鹿原》和《林海雪原》,而IP剧则数不胜数,如《亲爱的翻译官》、《欢乐颂》、《女医·明妃传》、《幻城》、《青云志》以及《锦绣未央》等。

事实上,一个好IP并不等于一部好的电视剧作品,2015年的《盗墓笔记》、2016年的《老九门》毫无疑问都是反面教材,其叙事结构松散、逻辑无法自洽、艺术真实无从建构。而《欢乐颂》则较有借鉴意义,人物塑造鲜活、细节真实可信。由此可见,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改编,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摸索期。

第四,悬疑、冒险类题材市场看好。从悬疑搞笑的《煮妇神探》到冒险探墓的《老九门》,包括《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精绝古城》,从卫视到网络平台,悬疑冒险剧值得关注。

第五,青春剧依旧有热度,不论是怀旧还是现实。当然,2016年较热剧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微微一笑很倾城》均是IP改编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则是原创剧本。2016年网络自制剧中的青春题材作品数量也较多。

在梳理2016年的各大卫视电视剧作品后,笔者认为电视剧的创作如若偏离艺术创作规律,一味地急功近利、迎合市场是没有出路的。不管是什么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一定要能打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镜像,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能沉淀下来,值得反复揣摩、感悟的艺术精品,否则就如一块包装精美的口香糖,初尝芬芳满口,久嚼寡淡无味,难逃被吐掉的命运。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责编:莎莎)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