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从《辉煌中国》看纪录片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创新

从《辉煌中国》看纪录片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创新

时间:2024-10-30 10:51:08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最直观、最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与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在科学、技术、人文、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创作出一部能够记录并展示中国诸多建设成绩的艺术作品显得尤为重要。专题纪录片《辉煌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片以宏大的叙事基调、连贯的记录手法,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短短五年内的经济腾飞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安全状态诉诸影像画面,集中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该片真实记录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生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它聚合了五年来的辉煌成果,是向十九大献礼之作。

据悉,专题纪录片《辉煌中国》的主创深入全国的31个省市,拍摄了300多个小时的高清视频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了一百多位人物,实地采访、记录并还原了超级工程的生产现场、绿水青山的乡野美景、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用最真实的面孔、最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五年里中国百姓最鲜活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的繁荣盛世之景。本文将以《辉煌中国》为例,分别从内容选题、镜头语言与传播方式等方面来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专题片制作传播的经验。

一、宏大主题与个体叙事的统一

该片的叙事主题十分宏大,从选题到制作都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说教宣传,整体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利用个体叙事消解了宏大主题的距离感。该片透过小人物聚焦大工程、从小切口深入大主题,在生动鲜活的个人史中挖掘出恢弘磅礴的时代史,既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又便于受众接受。比如兰渝铁路胡麻岭段隧道工程师夏荔,带领工人在泥水中开凿隧道,不到14公里的隧道工期超过半年,表现了一线生产者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毅力;鼓浪屿年轻的家庭医生杨燕,曾三次参与到居民的紧急抢救之中;苏州市公安局三位民警身处不同岗位,通力合作打击电话诈骗犯罪。如此真实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共情,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宗旨。

该片除了叙事角度出新出奇,在叙事方式上也不断创新。比如在第三集《协调发展》中西藏自治区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洛措的扶贫故事就跌宕起伏,通过局部设置悬念,在片头展现了扶贫“钉子户”与洛措之间的矛盾,迅速吸引了观众注意力,增强了该片的可看性。悬崖村天堑上的钢筋路从修筑困难到顺利完工,前后画面对比强烈,在陡峭的岩石间攀爬的孩子们最后能坐在新修的钢管路上唱歌,这样的对比手法更直观地展现了扶贫成果,感人至深。该片还注重利用镜头细节来丰富叙事,如用飞驰的高铁上四枚稳稳立住的硬币突出了高铁在高速运行下的平稳表现。闽商陈德启手捧泥土,那未开垦过的泥土的清香仿佛萦绕在观众面前;花田乡何家岩村村民冉红兵破旧的记账本从一百元到五千元,生动的生活细节令人动容,既增强了该片的代入感,也提升了传播的效果。

该片利用个体叙事平衡了整体的叙述节奏,恢弘的主题宣传与成果展示之间穿插娓娓道来的个人故事,使片子整体张弛有度。该片根据主题对选材进行了分割,如第一集中用中国路、中国车、中国网、中国桥托举起中国梦,有逻辑的选材整合使得该片的内容易于理解。另外,该片还利用动画技术将数据地图化,让数据“活”起来,同时在全景展示中增添了平民百姓的中国故事,极大地提升了镜头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二、镜头语言与解说词的互补

《辉煌中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对成熟镜头语言的灵活运用。该片针对不同场景更改机位与景别,在后期剪辑的处理中进行穿插拼接,使全片镜头的变化极其丰富。例如,第四集《绿色家园》中拍摄了大量自然景观,片中对自然景物的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交叉出现,拍摄珍稀动物时则选用慢动作与延时镜头,生动展现了野生动物驰骋绿水青山的自由和谐。丰富的镜头拍摄使得全片流畅而不失重点,变换而不显凌乱。

该片根据拍摄客体精准选择表现手法,丰富的镜头语言体现了电视专题片的专业性。为了表现宏大的叙事主题,该片多处采用航拍器的俯拍视角与广角镜头,镜头的快速跳切对于集中展示各领域发展成果、营造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第一集《圆梦工程》中,涉及许多超级工程的一线施工现场,为了全面展示大型工程的超级规模与国之重器的震撼恢弘,该片使用了大量的俯拍角度,以宏大的视角观照着辉煌中国。比如在展示中国各大超级港口群的过程中,全部采用了高空俯拍,开阔的视野表达了海洋大国的胸怀与立志成为海洋强国的决心。茫茫的海面上巨轮缓缓前行,向海而生,震撼的场景令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展示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合拢过程时,该片利用CG技术还原水下场景,使技术原理更直观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更好地表现了巨大的工程量与极高的技术难度。对于需要展现长时间施工过程的工程项目,如在记录动车组接的生产线时,该片采用延迟摄影技术或降格镜头对动作进行快放,变速镜头既打破了原有镜头的冗长乏味感,又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出了真正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效率”。

除了丰富的镜头语言,解说词也是该片的亮点之一。该片解说词贴合画面、平易近人、娓娓道来,适合各个文化层级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解说词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真实准确、极具说服力,且未停留在单纯的数字罗列,而是通过叙述方式将各类数字进行整合,再对大体量数据进行生活化的类比,如将集装箱货仓高度换算成楼高、港口面积换算成足球场面积等,易于观众的理解。解说词中还将数据辅以排名,频繁出现的位居世界前列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该片主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片并无拍摄脚本,解说词完全根据镜头配写,真正做到了音配画、画表声的完美结合。

三、内容众筹与整合传播的结合

《辉煌中国》要想全面反映百姓真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应该有百姓的参与,应该做到从百姓的故事中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一方面,该片在创作前期就打出了“内容众筹”的概念,通过央视财经频道与旗下的新媒体向全国发出征集令。在社交媒体上针对“厉害了我的家乡”、“厉害了我的工程”、“厉害了我的技术”、“厉害了我的小伙伴”进行话题营销,引导大众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互动。这样的前期征集活动也成为后期宣传活动的预热,增加了话题的曝光度,“内容众筹”巧妙地利用了社交媒体的平民性与互动性,深入百姓生活,扩大选题视野,还利用“口碑化”的互联网人际传播特点,使《辉煌中国》在成片之前就已经具有向独立品牌甚至独立IP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表现出对UGC(用户原创内容)的认可,也是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最好体现。该片主创团队从征集到的近万条线索与视频资料中筛选梳理出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与现实意义的优秀资源后,再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保证了选题的精准度与真实性,既“有人气”又“接地气”。

电视专题片《辉煌中国》一方面因其新闻专题报道的特征而极具时效性,另一方面其作为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发展成果巡礼,选材的内容聚焦时代热点、紧扣时代脉搏。第二集《创新活力》主要讲述了五年来创新领域的巨大成果与突破,既包括中国“新四大发明”,即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也包括高效便捷的快递智能分拣系统、充满未来感的5G网络与无人便利店,展示了作为互联网大国的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内容的新潮与平民化既符合了“接近性”的传播需求,也符合了互联网“求新求热”的趣味偏好。该片既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责任,又贴合受众文化品位,为电视专题片赋予了生机和活力。该片在传播渠道上也实现了创新与突破,除了在传统的电视台进行播放,还在社交媒体投放了开屏广告,在视频门户网站与户外大屏也进行了宣传与视频精彩片段投放,同时该片还在拥有大量年轻用户的弹幕视频网站进行互动传播,实现了突出的传播效果。这种多渠道互补的整合传播对于今后电视专题片的传播与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灵活运用数字媒体、深入广泛的前期调研、熟练精准的镜头语言与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手段,该片在播出之后收获了高度好评。该片凭借精准的选材、精良的制作、精确的传播,既达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目的,又满足了受众对于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从形式到内容、从继承到创新,《辉煌中国》作为一部献礼十九大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履行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优势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共享型职教资源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7GYZ_Q1)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