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4-10-30 10:44:37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如:《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尤其是2017年由央视推出的《朗读者》播出后,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学习的热潮,观众中上至耄耋老者,下至总角孩童,很多人都开始朗读起来。同时,《朗读者》也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节目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契合高校思政教育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能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朗读者》与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相契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出现了一些与物质生活不相适应的状况,如:由于过度依赖手机、一味追求速食化的文化快餐等产生的精神失调、浮躁情绪,甚至还有价值观扭曲等。为了及时地纠正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一种轻松娱乐、生动自然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汲取文化养料。而《朗读者》正是以这样一种“清新”的方式打动了高校学生。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案例,《朗读者》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其读本中大量选用的文学经典,囊括了散文、诗歌、小说等,无不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如:老舍的《宗月大师》、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故事、诗词为大学生所了解熟知,通过嘉宾们的诵读,又重新唤起了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情记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在文化氛围的打造上,《朗读者》用“纯美”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节目选择了具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做主持人,凭借着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董卿“征服”了观众,她的个人风格也完全与《朗读者》的定位相吻合。并且身兼制片人身份的董卿还邀请到了很多知名人士参与到节目的创作当中,如:导演陈维亚、陆川等人参与节目的策划,作家王蒙、余秋雨等担任文学顾问等。另外,每一期到场的嘉宾都在用心去解读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字,每一位观众都在用心地聆听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故事,节目清雅又不失严谨、生动又兼顾教化,赢得了广大高校学生的肯定和赞誉。

二、《朗读者》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一致

《朗读者》传达的主流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一致。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从思想上、政治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但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还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随着高校学生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上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而《朗读者》之所以受到了高校学生的青睐,被称为“一股清流”,就是因为其具备塑造人格的功效,能够很好地传递出主流价值观。比如:在选择朗读嘉宾方面,《朗读者》非常注重嘉宾的品格,不以当前的网络追捧为标准,有的只是一个真诚的朗读者、一部真诚的文学作品、一份真诚的感情和一段真诚的故事。如: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为林徽因的《别丢掉》潸然泪下,抑或把“床前明月光”翻译成外文“月色如水,乡愁亦如水”,抑或与观众席上的妻子温柔相视,其人格魅力在热爱生活和不断进取中被诠释、释放,一举一动都直抵观众的心灵。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观,通过朗读者的朗诵,可将作品中的价值观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

近年来,“正能量”已成为了我国社会的普遍诉求,它是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朗读者》无时无刻不向观众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观众去感悟生活。比如:节目中柳传志提及的家训“正直有理想,不理想化”,短短一句话告诫子孙后代要想实现理想,就要脚踏实地、高瞻远瞩;秦玥飞则诠释了一个年轻人的价值观—当一名村官;无国界医生蒋励和她的同伴,让观众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意。节目在平静的阅读氛围中,给了观众一个观照自我、反省内心的机会,通过聆听一段段沁人心扉的文字和故事,使观众获得了心灵上的积淀。由此可见,《朗读者》将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注入到节目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引导着高校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学习、生活。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将《朗读者》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朗读者》节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向观众传递出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朗读者》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内容中去,重视发挥育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担负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重任,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找准切入点,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章节去做。同时高校也应尝试改变以往以教师、教材为主体的传统模式,鼓励大学生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采取《朗读者》的形式,让大学生走上讲台朗读,消除大学生的“自卑感”,增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另外,还可通过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鉴《朗读者》的制作理念,增强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黏性

《朗读者》节目的制作理念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视角,节目展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抓住了高校学生的心理,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大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在朗读的过程中,节目中很多朗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挑选朗读的文章,他们投入了真情实感,隐去了嘉宾的光环,成为了真实、自然的普通人,唤起了观众的认同感。比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童年时期被同学称为“濮瘸子”,是荣国威医生帮助他重拾信心,为了感谢恩人,他结合自己的故事朗读了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充分地阐释了什么叫“感恩”。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应带着情感去搞教育,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使思政教育接地气、找对穴位,真正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朗读者》采取了嘉宾在舞台上朗读、主持人在演播室与朗读者沟通谈话的形式,使得朗读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并且这种形式也拉近了观众与朗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情感的交流和眼神的互动中,加深了与观众的共鸣,使得整个节目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黏性。为了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黏性,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应进行双向互动探讨。在师生互动时,高校教师要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提问,让大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课堂营造成一个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朗读者》的风格特征,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首先,可借鉴《朗读者》节目叙事手法的运用,将“情境式”教育方法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当中。《朗读者》的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几组嘉宾,通过朗读几段文字,来揭示每段文字背后令人深思的故事情境。由于朗读者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情境化”的故事情节中,不同的观众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节目当中,并且观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情感诉求也在节目中得到了实现。笔者认为,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在大学生中真正“走心”,也可以开展“情境式”教育,运用《朗读者》节目的叙事化手法。在思政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来设置教育情境,以实物、画面、问题为主进行生活化、典型化情境的还原和再现,让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从情感认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组织大学生开展以思想教育、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责编:胡斌毅)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