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科普节目与综艺元素的深度融合

科普节目与综艺元素的深度融合

时间:2024-10-30 10:41:36

《加油!向未来》节目现场2017年11月12日,大型科普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正式收官。作为国内首档原创科普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以科学实验为内容、以明星竞猜为形式,在一年之内相继播出两季,受到青少年以及成年观众的欢迎,达到了科普宣传、大众娱乐与综艺创新的三重效果,是近年来综艺节目少有的佳作。

一、《加油!向未来》:开创电视科普节目新模式、新境界

近年来,我国电视荧屏先后涌现出多档颇受欢迎的科普节目,比如央视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北京台的《世纪之约》,武汉台的《科技之光》以及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等,这些优秀的电视科普节目赢得了许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和认同。但是在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的冲击下,电视科普节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经过三次改版后还是不得不停播,这给本就处于小众的科普节目带来不小的冲击。

一档成熟的科普节目必须让科技工作者认同、电视制作方满意和观众喜爱,如果节目只注重观众的收视体验,满足于科学实验或科技成果呈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或震撼力,而不关心科学原理等科技元素,那么这样一档只停留在科学实验“惊奇效果”的科普节目,长此以往就会避免不了停播或收视率萎缩的命运。而另一些科普节目虽然在叙事上比较严肃,但因缺乏活泼的形式,其观众数量也就不能和综艺节目匹敌。在这种背景下,电视科普节目要走出当前的局面,必须以激发大众的科学兴趣为前提,同时寻求科学工作者和电视制作方之间的最大契合度,这也是保证节目走向成功的前提。

《加油!向未来》打破了“严肃的科普节目不敢太娱乐,观众小众;娱乐节目不敢有科学,掉收视率”的尴尬处境,在大众节目的娱乐性与科普节目的严谨性之间取得了平衡。《加油!向未来》以“把科学实验搬上综艺舞台,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为节目主旨,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科普节目与综艺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娱乐明星和科学爱好者组成队伍共同闯关对抗,把实验过程演绎得妙趣横生,受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更受到科学的熏陶。这种模式改变了之前科普节目单向性的知识输送,让嘉宾、科学工作者及科学爱好者、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从而使小众的科普节目走向大众。另一方面,这也为综艺节目增加了新的成员,改变了综艺节目长期以来集中于音乐选秀、体育竞技、亲子互动等内容的传统格局,为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参考。

二、寓教于乐:《加油!向未来》中的综艺元素和综艺表达

作为国内首档原创科普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打破了传统科普节目的制作模式,将综艺节目中的游戏环节、舞台设置、竞猜比赛、真人秀等与科普节目看起来格格不入的综艺元素融入到节目中,开创了科普节目的新模式,使科学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寓教于乐”。

传播过程中的视觉呈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传播效果。为此,《加油!向未来》节目组通过运用电视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精彩绝伦的舞台设置、充满冲突悬念的比赛场景以及各种戏剧舞台道具都融入节目中,从而为电视科普打造了壮观的视觉景观。节目演播室在包装设计上为了呈现科学的深邃,把颜色主调设计为深蓝、暗黑,观众从片头、片尾、片花等多个环节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色调;涉及的图案也以浩瀚的宇宙和星空、飞行航天机械设备为基本元素,使整个画面充满科技气息。更有仪式感的是嘉宾出场环节,每期节目嘉宾出场时,都会从一个类似时光隧道的通道奔跑而出,象征着“奔向未来”的科普主题。

《加油!向未来》节目在发挥明星嘉宾的娱乐优势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节目采用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益智综艺与真人秀模式,用娱乐外壳包装科学,使科普节目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加油!向未来》借鉴真人秀的成功经验,让科普节目的舞台上出现了人气主持和大众欢迎的娱乐明星,打破了电视科普节目之前刻板、僵化的制作套路,大大提升了节目的人气指数。节目邀请既有较高文化水准又有一定娱乐素养的撒贝宁做主持人,撒贝宁灵活应变、幽默风趣的主持方式让节目现场笑声不断,让节目达到“科学一起嗨”的预期效果。在嘉宾选择上,《加油!向未来》邀请了钢琴家郎朗、科幻作家刘慈欣、魔术师刘谦、娱乐明星林志颖、薛之谦等,善于表达的明星嘉宾们能够精准传递节目所要达到的效果。节目还邀请了既帅气阳光又有丰富科学知识和电视节目参与经验的剑桥大学在读博士邓楚涵,作为节目“未来博士”的嘉宾。邓楚涵集“科学素养”和“明星气质”于一身,通过活泼形象的演绎手段向在场嘉宾和电视观众介绍相关科学现象与原理,使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科学之美”。而来自民间的科学爱好者以及其他“素人”嘉宾,则凸显了节目的平民色彩和互动意识,增加了节目的亲民性。

充分体现《加油!向未来》节目特色的是比赛环节的设置。节目借鉴益智综艺节目的竞猜模式,把明星嘉宾分为两队,通过竞赛回答形成对抗。节目在流程上设置了“开场实验”“答题比赛”“未来博士解答”“黑洞环节”和“终极挑战”单元,其中“答题比赛”“黑洞环节”“终极挑战”等环节的比赛设置,使节目充满刺激和不确定性。在“答题比赛”环节,当选手选择好答案后,现场马上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答案正确与否,这一环节把益智综艺节目的“比赛”和科普节目的“实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增加了趣味性;在“黑洞环节”,嘉宾们要快速抢答,失败一方将被送往“黑洞”接受“惩罚”,这一设计也让观众时刻为自己支持一方的胜负绷紧神经。而在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疯狂大联动”,则把整个节目推向高潮。这一环节中的真人游戏既突出了节目的科技感,又充满综艺比赛的刺激感。总之,通过综艺元素、综艺表达与科普环节的深度融合,《加油!向未来》一改过去电视科普节目的枯燥乏味和单向灌输模式,尝试用有趣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递到大众中去,从而使电视科普节目与现代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期待达到高度契合。

三、一档“接地气”的科普综艺节目:展现科学的奇、趣、美、用

在当下综艺节目火爆荧屏的背景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节目只要采用综艺形式,就容易偏离专业,走向娱乐化,比如一些体育真人秀就往往被指娱乐成分远远超过体育竞技。因此,专业性电视节目必须处理好专业与综艺的关系,时刻警惕综艺的风头不能盖过专业性。《加油!向未来》在每期节目的选题和实验展现方式上,优先保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此基础上从大众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使节目中的科普内容和科普方式尽量接地气、有趣味。

《加油!向未来》的初衷是将高深莫测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保证观众迅速融入节目的科学氛围中,因此其选取的实验项目要“来自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这种指导原则下,《加油!向未来》涉及的科普话题大都能够转化为大众熟悉的生活和生产现象,比如建筑安全工程设计、汽车防雷等,这些话题让观众顿时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愿意主动接触科学。节目尤其关注涉及公共安全的科学话题,比如第一季第四期节目的科学议题是“相同力量下,哪种工具不能打破钢化玻璃”,这个议题与近年自然灾害中人们的自救高度相关。在节目中,嘉宾们用“试错”的方法分别验证鹤嘴锤、石头凿、十字镐三个节目组给出的选择,最后得出逃生锤的正确使用方法,观众也通过节目了解了自救常识。此外,节目还邀请多位知名科学家(比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作为嘉宾来到现场,为涉及的科学实验答疑解惑,从而强化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加油!向未来》在选题上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尽力彰显科学的审美性。电视科普节目最大的优势是将科学实验的过程可视化,使距离大众生活较远的科学“具象化”。节目尤其看重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呈现角度,科学实验过程的高难性、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验证方法的强技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实验所动用的大型专业设备与精密器具又满足着观众的审美预期。《加油!向未来》在每期节目中,都创造性地设计一个能够震撼观众的实验场景,比如让嘉宾在30米高台上完成高空珠链实验;动用两辆重型卡车测试最大拉力值等,这些宏大的实验场面既有综艺感,又紧紧围绕实验主题。这些惊心动魄的实验环节把科学的神奇魅力通过有趣的方式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了解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常识,更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正如传播学者喻国明所说:“《加油!向未来》用生动可感的方式展现科学的奇、趣、美、用,以百姓关切的话题作为落地点将科学道理娓娓道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责编:谈媛媛)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